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生有茶,心靈有家,前路有知己!

人生有茶

愛茶之人,亦愛生活。

飲茶,一人得渴,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活的真味。

好茶總是先澀後香,生活總是甘苦交疊。

細細品味、慢慢感悟,有時最苦澀時正是芳香將至,最甘甜時卻又苦澀暗藏……

人生如茶,不會苦一輩子,只總會苦一陣子。

苦盡甘來,才是人生的味道。

品茶只有兩個動作:拿起,放下。而茶葉只有兩種姿態:浮與沉。

人生將講究的是虛浮平淡。

學一個拿起放下,學一個沉下去,再學一個世事沉浮間,怎樣將自己一點點、從容不迫地婉轉釋放。

心靈有家

為了尋找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

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中國古人則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家,真的是一個充滿內涵,又充滿溫暖的詞。

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對「小康社會」的憧憬就是一幅溫馨的家庭生活圖像:一家八口人,五畝大的房屋院落,圍繞院落栽滿桑樹,一百畝田地,五十歲能穿上帛,七十歲能吃上肉,全家溫飽有餘,勞作有時。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在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與孟子設想的「小康社會」相比,今天的「小康社會」標準已經提高了很多,但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對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追求始終沒有變化。

中國人不熱衷來世、永生、天堂這些超越世俗的目標,而是追求在平淡的居家生活中「享福」。在多數中國人的眼中,居家過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也都體現在過日子、過光景之中。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一個大大的福字,意味著福氣盈門。

林語堂說,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中國人對幸福、平淡家庭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見。

前路有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這是一種信任,踏實心安,從未強求;

這是一種友情,相處再久,從不厭倦;

這是一種認同,心懷默契,從未走遠。

不必說天長地久,不會約患難與共,只會順其自然,一起扶持過人生。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

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

早在春秋時,伯牙與子期成就了高山流水覓知心的佳話。

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知己,是一種靈魂的相遇,一種心靈的相惜。「人生得一知己」,多少人所嚮往之,只是,知己,可求不可遇。

沏一壺清茶,邀二三知己,於家中赴一場期盼已久的約會,生活不過如此。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國學經典智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