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比金朝和南宋弱很多的越南日本,為何讓元朝慘敗

在世界歷史上,元朝是個有非常重要影響力的朝代。它疆域極其廣大,幾乎達到了中國歷史巔峰,對同屬蒙古帝國的其它四大汗國擁有宗主地位,先後攻滅金朝南宋西夏等一系列當時的大國,更別提其餘汗國對中亞西亞東歐的征伐。

但是在元朝帝國漫長的征服史上,和勝利同樣多的,其實還有失敗。

面對比金朝南宋弱小的多的,越南 日本甚至爪哇,元朝都輸的一塌糊塗,這到底是為何呢?我們不妨一同來分析一下。

一、大國都是軟柿子

成吉思汗時代開始,蒙古人開始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空前征服行動。成吉思汗本來是蒙古高原上乞顏部的貴族,雖然少年時代飽經磨難,但是也練成了他鋼鐵般的意志,多年征戰,消滅義兄扎木合統一全蒙古之後,率軍東征西討。先攻金國在野狐嶺系列戰役中消滅金國主力幾十萬人,圍攻金中都,打的金國只剩下半壁江山。

成吉思汗末年的大蒙古國

當年金世宗意氣風發年年去蒙古「減丁」,沒想到子孫後代被蒙古人打的無處藏身。打廢了宿敵金朝,成吉思汗劍鋒西向,又掃蕩西夏 西遼,血洗花剌子模,聲勢之大震撼了整個東亞。到成吉思汗死前,曾經的中亞強國花剌子模已經是奄奄一息,西遼土崩瓦解,西夏近乎滅國,金國苟延殘喘。可以說成吉思汗的一生就是不斷征伐的一生,除了在十三翼之戰中被扎木合大敗以外,他居然無一場敗績,可以說是天生的戰神和死亡代言人了。

成吉思汗之後,蒙古人的既定方針毫無變化,仍舊以擴張為宗旨,成吉思汗死前將自己的手下軍戶。也就是蒙古的軍事力量分給了各個兒子作為遺產,堪稱史上最霸道的遺產,值得一提的是拖雷作為小兒子最受寵愛分到了最多的軍戶,所以以後元朝以拖雷系諸王實力最強乃至成為帝系。

在成吉思汗之後,窩闊台開始用兵金國,當時金國只剩下半壁江山,說來諷刺的是,金國當時的地盤大致和當年北宋對遼國的態勢差不多,結果下場也和北宋差不多。金哀宗還遭遇了南宋和元朝的共同打擊,宋軍最後攻破蔡州,金哀宗兵敗身死。當年他還以為能中興金國,結果三峰山被拖雷圍剿,精銳盡喪,即便最後反殺權臣也是無力回天,確實可悲可嘆。金哀宗死亡之後,元朝和南宋基本上是默認了兩國直接進入戰爭狀態。

孛兒只斤·拖雷(蒙古語意為鏡子,1193—1232年),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第四子 (圖左)

之後的五十年之內,元朝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對南宋的征伐,在此期間元朝還忙裡偷閒繞道大理占據云南,同時成吉思汗的其它子孫也在向西征伐。比如拔都先是掃蕩俄羅斯,然後大舉進攻匈牙利,建立了欽察汗國,打的東歐聞風喪膽,西歐也是風聲鶴唳,要不是因為當時蒙古要立貴由為汗的消息傳來,只怕飲馬萊茵河不是夢。

不過歐洲人雖然慘,但是也慘不過阿拉伯人,當年花剌子模崩潰以後,本來西亞的波斯和阿拉伯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畢竟當年盛傳有一個東方帝國將會掃蕩阿拉伯世界,結果沒想到那個帝國是蒙古人。拔都西征之後,旭烈兀兵鋒指向波斯,堪稱勢如破竹,一路掃蕩,巴格達 大馬士革等世界名城變為他的囊中之物,建立了龐大的伊爾汗國,要不是馬穆魯克騎兵擊敗了他的心腹名將怯地不花,只怕連埃及都得被蒙古人納入版圖。

緬中行省又稱征緬行省,代緬國(蒲甘王朝)而置,因其俗以為治,與元朝其他行省性質並不同

就在蒙古帝國對西方的征伐達到巔峰的同時,忽必烈終於獲得內戰勝利,繼承了他倒霉老哥蒙哥的遺志滅了南宋,徹底統一北方和江南。某種意義上中國領土達到了自唐朝以來終極巔峰,甚至忽必烈還進攻緬甸,一度建立了所謂的「緬中行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

不過在元朝的征伐很有趣的一點是,面對世界強國幾乎是戰無不勝的元朝,面對那些蕞爾小邦卻是屢戰屢敗。比如兩次征伐日本都遭遇慘敗,興兵五十萬進攻越南卻被打的丟盔棄甲,在爪哇更是一敗塗地,那么元朝為何面對大國如此威武,對這些小國反而一敗再敗呢?

蒙古重騎兵

二、小國全是硬骨頭

要說蒙古人對這些小國的戰績,可以說是慘不忍睹,比如說蒙古對日本的兩次征伐。

第一次1274年蒙古軍氣勢洶洶的出兵三萬登陸九州。聽上去不過三萬人馬,似乎不足以橫掃日本,但是當年日本的軍事和元朝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元朝的武器和戰法比日本那個強不知道哪裡去了,日本當時第一次見識了火器和蒙古鐵騎的驚人威力,雙方開戰日本處於絕對不利,不過就在日本要一敗塗地的關鍵時刻,九州地區的山地地形救了他們,蒙古人久攻不下,還遭遇了颱風,二百多艘戰艦全部被毀,無奈之下只得返回。

二次進攻日本,元朝聲勢可就更大了,這次軍隊就有將近二十萬,其中漢軍十餘萬,想一舉將日本吞併。但是這次元朝可以說比上次更加倒霉,沒等登陸就遭遇了颱風,不得已登陸之時遭遇了早已經嚴陣以待舉國之力抗擊元軍的日軍,結果元軍被日軍各個擊破,可以說是倒霉到家了。

元征日本遇到「神風」

與進攻日本失敗類似的,還有進攻爪哇的失敗,當時爪哇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一帶。(不過當時四分五裂,並非今天的印尼)要說越南日本好歹也算個差不多的國家,當時的爪哇實力可以說是相當弱了,而且當時爪哇最強的滿者伯夷還和元朝聯合,但是元朝打死也沒想到,滿者伯夷居然利用元軍消滅了自己的死對頭信訶沙里國,消滅信訶沙里國以後滿者伯夷掉頭就把元軍給趕下海了。

如果說元朝對日本的大敗虧輸是因為倒霉的遇到颱風,對爪哇是因為補給線拉的過長。那么元朝對越南的一再失敗就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了。

1257年、1282年、1287年,元朝三次大規模入侵越南,尤其是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立志要消滅越南這個眼中釘,肉中刺。發動軍隊規模達到五十萬,其中直接參戰超過三十萬人,元朝集中了江淮江西湖廣的兵馬,外加上雲南的元軍,集中出擊進攻越南,沒想到越軍採用誘敵深入的戰法,在清化一代發動突然反攻,元朝猝不及防,主帥脫歡狼狽逃竄,數十萬大軍崩潰,其中投降就有五萬多。

這件事讓忽必烈死前都耿耿於懷,忽必烈臨死之前還在計劃繼續征伐越南,要不是他病死,估計討伐還得有第四次抗元戰爭。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

三、 擴張的終點

其實我們縱觀歷史,就能發現,元朝的擴張似乎和我們想的並不一樣。其實元朝之所以無法拿下這些小國,大致有三個原因:

1.  動機不純,師出無名

元朝對小國們的征伐,往往都有一些並不純粹的原因。當初討伐金國可以說是名正言順,畢竟金國人定期到蒙古草原殺人放火挑撥離間,討伐西夏南宋雖然沒什麼名頭,但是也是「光明正大」的侵略,蒙古人打先鋒主戰,其它僕從軍後面跟上,但是進攻日本和越南可不是如此。

進攻日本之時,南宋新附軍和高麗人占據絕對主力,打越南也是漢軍為主,蒙古軍其實不多,這樣安排其實和忽必烈想藉助日本越南的力量消耗這些降兵有很大關係。

畢竟元朝疆域過於廣大,這些投降的軍隊比蒙古軍十倍還多,難以控制,所以忽必烈就大舉征伐,一方面能開疆拓土,另一方面還能消耗這些難以控制的異族軍隊,不過問題就是這樣一來沒有好戰的蒙古人為核心,這些軍隊都是兵無鬥志,將無戰心,對於擴張根本不感冒,所以戰績不佳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次元越戰爭 (1287-1288年)

2.  天時不利,地利不和

蒙古進攻失敗和地理因素有很大關係,由於遭遇了颱風,兩次進攻日本都慘遭失敗,可以說蒙古人的失敗並不單純是軍事問題。很大程度上蒙古在大陸能夠勢如破竹也是蒙古騎兵在陸地上的絕對優勢,但是到了海上蒙古人可就抓瞎了。當年之所以對南宋久攻不下,除了南宋軍民眾志成城以外,蒙古人不善水戰也是重要原因。

在日本一樣遭遇這個問題。越軍也是看出蒙古人這個問題才誘敵深入,蒙古人進入山地和河道縱橫的越南腹地就暈頭轉向,就連擁有高科技的美國大兵都對此束手無策,更別提蒙古人了。

蒙古大軍攻城圖

3.  毫無根基,盲目擴張

蒙古人在進攻之前國家的時候,往往都要利用他們的內部矛盾,坐收漁翁之利。比如金國內部有強臣反叛,如蒲察官奴 胡沙虎等人,還有南宋有賈似道專權,導致劉整反叛,如大理內部高氏段氏爭權,西遼內部有屈出律亂政等等。這些內部問題都讓蒙古人如虎添翼,但是越南和日本不同。

日本本身孤懸海外,元朝對日本幾乎毫無了解,越南則軍民一心,當時陳朝親貴掌權十分團結,所以元朝是不能藉助他們內部力量來裡應外合的,也正是如此元朝才會四面受敵,寸步難行,最終遭遇慘敗。

可以說元朝在這些國家的失敗證明,蒙古人並非鐵騎無敵,能夠攻占如此龐大的土地,並不是僅僅依賴武力就能成功,沒有天時地利人和,蒙古人一樣會遭遇失敗,所以朱元璋輕而易舉就能橫掃元朝也正是如此。

——————

參考文獻:

【1】 宋濂等 《元史》

【2】 費志尼 《世界征服者史》

【3】 陳仲金 《越南史略》

【4】 拉施特 《史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歷史春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