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心理學:請遠離那些,總想勸你看清現實的人

大概十多年之前,網絡剛剛普及的時候,人們就會看到一些諸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所謂調侃。

當時這種話存在的原本意義是為了讓人們對於生活有更加清醒的認識,能夠活在當下,對於生活更加投入,收起一些類似「一夜暴富」的想法,踏踏實實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這樣可以讓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十分穩定的狀態,無論是從個體角度還是整個社會的整體角度來看,都是十分有好處的。所以這種想法在當時也十分深入人心。

然而,社會是變遷的,人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並且對於社會當中的不同個體而言,如果自己確實是一個十分老實本分、不願做一些冒險的事的人,那麼自己主動形成這樣一種認清現實的生活哲學也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假如你身邊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人,時刻在耳邊提醒你「要認清現實」的話,那麼就應該注意,最好遠離這樣的人。這是為什麼呢?

因果關係是多方面的,我們不妨來仔細分析一下,然後結合自己的經歷去反思一下。

理想與現實間的張力

生活猶如一場角力,除了一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之外,幾乎所有人都只能通過窮盡一生的努力去追尋自己心目當中的目標。那麼現實和理想對於生活在社會當中的個體而言,究竟又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把每個人的一生比作是一場遊戲,那麼理想就算得上是一種十分完美的設想,而現實生活則是基於這樣一種指導、有目的性的努力。

加拿大著名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將社會交往和互動比作是戲劇演出,每個人在與人交往時都會預設自己的角色,並且會「將心比心」的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表演」,之後根據這種想法來調整和修正自己的言行。

如其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當中所表達出的觀點:個體所處的環境並非是的,而是會根據自己所處具體社會環境而變化的。

這一理論就像我們傳遞出一種信息:每個人所處的社會在其個人眼中也許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並不能完全以同樣的標準去面對各種問題。

於是就不光是在社會互動當中,我們可以將眼光稍稍地放遠一些。

當我們處於社會生活當中時,由於自己所處的具體社會情境間存在較大的差別,所以自己的發展方向、努力程度以及應該做的事情自然也都是截然不同的。

假如一個人的目標十分高遠,甚至達到了哲學層面或者是人生終極價值的實現層面,那麼毫無疑問,應該在思維的指導下去進行日常生活的發展。

而假如一個人只是想要健健康康活著,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理想與抱負,那麼毫無疑問,其生活狀態會是十分鬆弛的,並且這種輕鬆可能會對身邊的人形成一種無形的「威脅」:為什麼他可以那麼輕鬆?而我卻必須這麼努力?

於是有的人就會在這種理想和現實的張力之中,陷入一種矛盾心裡,從而試圖從「道德制高點」出發,去對那些看似生活比較輕鬆的人進行一種「教育」。這也就是為何生活當中會存在那些勸別人「認清現實」、「放棄虛幻理想」的人。

不應勸人「認清現實」

那麼是不是對於那些沒有什麼太大理想的人而言,其生活就是「沒有意義」的、是「認不清現實」的呢?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無論對於怎麼樣的人,生活都是存在「想像中」的生活和「現實中」的生活這樣配套存在的體系的。對於一個生活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人而言,即便每天面對的都是十分平凡的生活,枯燥無味的工作以及十分棘手的社會關係,其內心當中對於自己之後的未來有所期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兩個一起長大的夥伴,小張家庭條件稍微好一些,小李則相對普通一點。

之後小張出國去了哈佛大學金融系,在華爾街接受磨礪之後回到國內,利用家中的資本和人際關係資源,開了一家規模不小的企業,成為了無數人羨慕的「老總」;

小李則一路靠著自己的努力,在自己擅長的工具機技術方面成為了比較頂級的工人,在家鄉的工具機廠有著穩定的工作,守著愛人和子女,生活倒也安逸。

就在過年之前,許久不見的兩人相約一起吃飯。帶著各自家人的兩人看上去似乎境遇已經判若雲泥:小張西裝革履,氣質非凡,妻子也是身著名牌衣物,手持奢侈品包,珠光寶氣,好不犀利;小李兩口子則是穿著十分樸素,小李甚至穿了在廠里的工裝外套去赴約。

兩對夫妻相別甚久,在一起把酒言歡好不熱鬧。然而分別之後回到各自家中,小張的妻子對小張說:你們關係這麼好,你看他這種生活多不如意,不如你勸勸他,認清現實吧,工廠的工作是沒有什麼太好前途的。

誰知小張十分慍怒,道:「就是我們關係好,所以我才不管。我們兩人差異很大,想法也不同,我一心想創業,他卻想過踏實的生活。對於彼此的未來,我們早就有所預料。我怎麼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呢?」

小張妻子恍然大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對於小李而言,現如今的生活雖然在經濟上會有些緊緊巴巴的,但是好在其工作是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事情,每天幹勁十足;家庭幸福美滿,雖然沒有大別墅和豪車,但是在老家也有屬於自己的房產,這已經是十分幸福的了。

安分守己,為所應為

人生很難,但是難在尋找自己適合做的事情與稱心如意的生活節奏。一旦找到了這些,那麼其實生活就已經有了方向,並且自己的感覺會是十分舒適的。

此時,即便是十分親密的人,勸你「認清現實」,那也沒有必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才最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