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三個伊斯蘭國家的倒退教訓

在大約100年前,在現代的中東和中亞地區,有三個比鄰的國家展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他們在各自的領導人的帶領下正進行著如火如荼的現代化建設,試圖在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趕上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發展步調。但這三個國家在近代都吃過大虧,所以才會採取堅決的態度走現代化之路。而在西方,雖然對這些東方國家帶著點不屑,卻又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發展是認真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這三個國家就是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我們都知道這三個國家現在的狀況,但在100年前,他們的確是傳統國家進行現代化的代表,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伊朗的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普及了電話,上層知識分子家庭的生活已經接近了西方水平。阿富汗相對落後一些,但是,在西方的認知中,阿富汗的改革難度雖然更大,但領導層的改革更加務實,也更加令人尊敬。事實上,我之所以把這三個國家列在一起,是因為他們的確是有聯繫的,或者說在現代化問題上,它們有著很強的競爭關係,你爭我趕,試圖證明自己才是最堅決的現代化主義者。

但是,從發動改革一百年後的現在又是什麼情況呢?我們從新聞中也已經知道,其中土耳其正在經歷著嚴重的通貨膨脹,比如我2014年第一次去土耳其時,人民幣與里拉的比值是3:1。到了2017年第二次去,就已經變成了2:1,而現在,已經變成了1塊人民幣換1.25里拉。在世俗化上,土耳其也在退步。但是,土耳其依然是三個國家中表現最好的,因為這個國家的女人不需要戴頭巾和面紗就可以出行。

伊朗退回到了頭巾時代,女人不需要戴面紗,卻需要戴頭巾。而阿富汗的退步最徹底。這裡我可以多分享一點阿富汗的感受。在世界上,最令人震驚的國界線,是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間的國界。我曾經從阿富汗的海拉屯穿過阿姆河上的界橋,前往烏茲別克斯坦的鐵爾木茲。在阿富汗一側是軍閥杜斯塔姆的地盤,這裡處處都有軍閥武裝的盤查,人們都帶著驚恐的神色,街上看不到女人,就算偶爾又出來的,也是全部罩在黑色或者藍色的袍子裡,甚至連眼睛都不敢露。在眼睛部位,使用蕾絲加上網紗遮起來的,她們能看到外面,外面卻看不見她們。

可是,一旦渡過了那條河流進入了烏茲別克斯坦,雖然這個國家也有著無數的問題,但是,當我看到人們悠閒地在街頭散步,少女們穿著美麗的裙子在外面玩耍的時候,突然間以為自己到了天堂。但在幾十年前,烏茲別克斯坦一直是阿富汗嘲笑的對象,因為烏茲別克斯坦在沙俄的占領下,已經變成了世界上最保守最死寂的地方,阿富汗卻充滿了改革的活力。但現在,一切都出現了反轉,因為阿富汗已經萬劫不復了。

在這裡,我也在思考其中的原因,為什麼當年生機勃勃、銳意現代化的國家,到頭來一切成空,反而墜入了深淵?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從穩定到混亂,往往有一個不歸點,也就是說,跨過了這一個點,未來不管怎麼做,都很難再把這個國家拉回到正常的軌道上,因為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都不可能恢復到過去的狀態了。

那麼,這些國家的那個不歸點在哪裡呢?在這三國中,土耳其雖然也在倒退,但由於他前期成果更加紮實,到現在也還沒有退回到不歸點之後,在這裡是作為對比出現的。而我主要集中討論伊朗和阿富汗問題。也許人們會認為,伊朗的不歸點在霍梅尼革命,也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而阿富汗的不歸點在蘇聯的入侵,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

我最初也是這麼看的,但隨著對它們的歷史更加了解,特別是去到那裡和人們談話,我發現,兩國的不歸點要早得多。其中,伊朗的不歸點不在革命,而在於石油。伊朗是最早發現石油的中東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大油田之一。按照我們慣常的認知,那麼伊朗也必然是第一批受益的國家。但事實卻與之相反,不幸的是,在伊朗發現石油的時候,由於太早,世界油田的定價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伊朗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靠近伊拉克的湖澤斯坦地區。伊朗其他地方是高原和山地,而這裡是一片平原,但這裡也是半荒漠地帶,氣候非常炎熱。

古代的波斯帝國主要分布在這裡以北的扎格羅斯山地帶和扎格羅斯山的東面和北面,對南面的這片荒漠並不重視。公元1901年,英國澳大利亞人達西從波斯國王手中買下了波斯60年的石油勘探和開採權,代價只是2萬英鎊,另外,如果真的開採出石油的話,伊朗只能分到16%的收益權。如果用現在的眼光看,這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條約,但在當時簽訂的時候,又的確是雙方自願的。這之所以成為可能,就是因為全世界的石油和油田定價體系還沒有形成,作為先行者的伊朗不可能知道石油和油田的價值,當時只要能賣出去就可以了。這就導致伊朗被用最低價,將全國石油鎖死了60年。在這60年裡徹底喪失了對全國最大資源的話語權。

到了1913年,達西又把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拉入局中,英國海軍成了大股東。我們都說,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英國人在對待殖民地上是最紳士的,但我們忽視了另一點,英國人在對待對自己有利的合同上也是最固執的,哪怕這個合同顯失公平也絕不鬆口。這件事的整個結果是,英國海軍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廉價石油,不僅價格便宜到跟水一樣,而且由於他們掌握了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還擁有著對價格動手腳的權力,故意將原油的價格壓低,將製成品油的價格抬高,導致伊朗國內反而必須用高價油,英國人用最便宜的油。

同時由於壓低了原油價格,伊朗國王能夠獲得16%收入是非常有限的。而伊朗的鄰國沙特由於發現石油更晚,又是和美國簽署的協議,當時定價體系已經形成了,所以,沙特能夠分到石油收入的50%,而且原油價格更高。

我們不去考慮誰對誰錯的問題,只討論形勢:在國王最需要錢進行改革的時候,國內最重要的資源卻被鎖死在一份顯失公平的長期合同之中。而鄰國卻藉助這種資源發了大財,形成了強烈的競爭關係。合同受益的一方由於將國運(海軍)綁在了這份合同上,寸步不讓,而且他們還更強大。想要打破合同,會被英國掐死,不打破合同是被困死,這就是伊朗的不歸點所在。

[page]

之後伊朗的歷史就是這樣被決定:首先,不合理的合同掐死了伊朗的經濟發展潛力,國王為了獲得資金髮展,不得不挑起了合同爭端。但這樣做,導致英國主導的世界對伊朗的封殺,甚至廢除了伊朗的一位國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美國人幫助伊朗爭取到了一份更加合理的合同,但國內的民族情緒在前面的對抗中已經被激發出來,到這時很多人認為,發展已經不是第一要務,救亡才是,這導致伊朗最後走向了與世界對抗的道路。

那麼,阿富汗的不歸點又在什麼地方呢?阿富汗的不歸點不是在蘇聯入侵的時候,而是在更早的印度獨立的時候。這要從阿富汗的地形說起。在前殖民時代,在阿富汗、波斯和現在的巴基斯坦之間,一直通往海邊有著大片的荒漠,這些荒漠沒有人占領。當時的領土觀念和現在不同,不管是哪裡的人都可以通過這些荒漠到達海邊。

英國人到來後,採取了後來形成的更加明確的領土觀,將這些荒漠都算在了英屬印度(主要包括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名下,這就在無意中將阿富汗變成了不靠海的內陸國。與此同時,英國人還霸占了不少屬於普什圖人的土地,普什圖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之一,這些土地本來是從屬於阿富汗的土地,但英國人將它併入了英印,構成了現在的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地區。

當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由於這些土地歸屬了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但失去了很多領土,還沒了入海口,這就必然讓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發生衝突,無形之間給阿富汗製造了一個永恆的敵人。阿富汗作為世界之牆,是英國和俄國大博弈的邊界,一直採取中立的明智態度,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蘇爭霸時期,阿富汗也採取了這個態度,這對於阿富汗的現代化是有利的,因為一個小國只有在大國間騰挪,才更能獲得生存的資格。

但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對阿富汗不利的是,它失去了出海口之後必須依靠巴基斯坦才能到達海邊。而國家發展必須依靠海洋。這在英國控制時期不成問題,英國為了對抗俄國必然讓阿富汗使用港口,可是一旦巴基斯坦獨立,加之關係不好,巴基斯坦慢慢地對阿富汗採取了封鎖的態度,導致它無法通過南方與世界聯繫了。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當時巴基斯坦屬於美國陣營,美國對阿富汗的困局並沒有提供任何幫助,因為他犯不著為了一個沒有用處的偏遠國家去得罪一位盟友。結果,阿富汗一直維持的中立政策就進行不下去了。這時伸出援手的是爭霸的另一方。蘇聯在北方不僅給阿富汗提供通道,還提供了不少資金。阿富汗即便不想只依靠一方,也在形勢的逼迫下不得不這樣做。我認為這就是阿富汗的不歸點。之後的情況變成了:由於美國拒絕幫助阿富汗,導致阿富汗國內對西方對立情緒的積累;由於蘇聯對阿富汗的幫助,讓一部分青年人轉向了極端教條的左傾。

到最後,這種情緒導致了極端派的政變,把溫和派的改革政翻了。政變後,美國突然又發現了阿富汗的價值,可以拖住競爭對手蘇聯,於是不惜一切手段將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堆滿了武器,製造了連綿不斷的戰爭,而另一個國家沙特也以幫助的名義送來了另一種極端思想。阿富汗就這樣從曾經欣欣向榮滿心現代化的國家,變成了世界泥潭。在阿富汗,人們總是說,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見過和平,只有70歲以上的人才受到過完整的教育,說明這場戰爭已經打了四十多年,就連戰爭的參與方都換了好幾茬了。戰爭甚至拖住了兩個超級大國,但唯一沒有變的,就是對監獄的需求。這個監獄是我在飛機上拍攝的,已經用了幾十年,曾經是塔利班殺人的地方,後來美國人又使用,擴建過很多次了。現在又歸塔利班了。

從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一個開發中國家隨著改革的時間加長,必然會在外界遭受到一定的挫折,這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即便遭受一些挫折也能挺過去,但對許多中型和小型國家卻更加艱難,往往外界的刺激會讓他們做出動物式的收縮反應。這種收縮反應,最後轉化成內在的閉鎖和保守傾向,甚至激發出整個社會的抵制情緒,從而改變人心,完成整個社會的再一次閉關鎖國。

事實證明,只有少數幸運的國家才能順利融入到國際秩序之中,其中就有我們提到的土耳其。前面我說到過,土耳其至少現在還在不歸點之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改革之前剛剛經歷了滅國之痛。在19世紀,它還是足以和中國、印度媲美的大帝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將它的土地全部輸光,甚至連現在所擁有的地中海沿岸土地也差點拿不回來。正是這種滅國之痛,讓土耳其意識到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放低身架全力去現代化,才有了後來的成就。即便現在的土耳其開始走一些回頭路,但依然無法將原來的成就完全廢除。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洛克雜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