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王維洛:德國洪水災害與德國大選

作者:

前言

2021年7月中旬德國發生重大洪災,造成190多人死亡,是二戰結束之後人員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圖片報》把這場災難定義為「死亡洪水」。洪水災害主要集中在德國的北萊茵-威斯伐倫州與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對於德國洪災,中共官方媒體給以大量的報導,《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發表微博評論,稱德國水災與其他發生在西方國家的災難一道「深刻衝擊著中國人原有對西方治理水平和其對人道主義忠誠的認知」,「他們做得真也不怎麼樣,為何總是要做中國的教師爺呢?」。胡錫進怎麼忘了,馬克思是中國真正的教師爺,而且還是中共跪求來的。幾天之後,河南鄭州發生嚴重洪災,常莊等十幾座水庫無預警泄洪導致了巨大的人道災難。8月2日,洪水災害過後十多天,國務院決定派出調查組,於此同時河南省政府公布了此次洪災共造成302人遇難,50人失蹤。8月20日國務院調查組進駐鄭州,聲勢很大,要求河南民眾檢舉揭發。從洪災發生至今,四個多月過去了,國務院的調查報告還是沒有出來,就連死亡和失蹤人員的名單也沒有公布。

於此相反,德國人給此次洪災一個答案。德國人利用手中一人一張的選票給出了最終的答案。2021年9月26日德國舉行的聯邦議院選舉,執政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巴伐利亞的基督教社會聯盟(CSU)在選舉中以微弱劣勢(差距僅1.6%)敗選,而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州長、作為默克爾接班人的執政黨基民盟主席拉舍特在洪水災害中和災後的表現是此次敗選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2021年7月中旬德國發生大洪災

2021年7月上、中旬暴風雨接連幾天橫掃西歐部分地區,如比利時和德國。在德國受災最重的是北萊茵-威斯伐倫州與萊茵蘭-普法爾茨州。

許多讀者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德國許多州的名字這麼長?比如說北萊茵-威斯伐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巴登-苻登堡州等。這是因為這些州都是由兩個主要地區組成的,破折號前和破折號後的地名分別代表不同地區。歷史上的德國很象中國的周朝,由許多小國組成。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是由原萊茵國的北部地區(簡稱北萊茵)與威斯伐倫組成的。中國人熟悉的馬克思夫人燕妮是威斯伐倫人,她的父親是財政部長,所以燕妮也是一個官二代、富二代,出嫁時還帶一個陪嫁丫環。而原萊茵國的南部地區(簡稱萊茵蘭)與普法爾茨組成了另一個州,即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原萊茵國的北部地區與原萊茵國的南部地區原本同屬萊茵國。巴登-苻登堡州則是由巴登地區和苻登堡地區組成,歷史上這兩個地區結怨很深。二戰之後,德國由盟軍統治,分為蘇占區和美、英、法占區,即後來的東德和西德。為了給德國人在行政管理上製造麻煩,占領軍有意將一些地區拆分,或將兩個不同地區(往往是歷史上有矛盾的)組成一個新的州,甚至將一個城市分別劃給兩個州。這樣就出現了長長的州名。

筆者住在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所在城市也是此次暴雨中心,但不在暴雨極值的中心。記得進入7月上旬,氣象預報就給出了暴雨警報,進入中旬後,暴雨警報就更加頻繁,但是給出的暴雨範圍很大。那幾天都下了大雨,土壤好像吸滿了水分,但沒有出現大暴雨。其實歐洲也和美國一樣,平均每年會有一百多次暴風雨,有時強度會很大,火車會停運,高壓線會被吹斷,房頂上的瓦片會被颳走,樹木會被風颳倒,也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主要是樹木壓到汽車上。從1985年到德國留學以來,這三十多年中,德國發生過不少次大洪水災害,比如1988年、1993年和1995年萊茵河洪水,2002年易北河洪水等。每次萊茵河洪水,受災最嚴重的是科隆和杜塞道爾夫,2002年易北河洪水受災最嚴重的萊比錫。這些洪水災害的特點是發生在大河流的幹流上,經濟損失大而人員傷亡相對小,受災最嚴重多是一些大城市(德國10萬人以上為大城市),而且是城市中心。1993年和1995年萊茵河洪水後德國提出了新的防洪思維,就是與洪水共生存,給洪水讓出空間,儘量減少洪水造成的人員傷亡,不可避免的經濟損失則通過一些軟措施(如保險、救災補助、捐款扽)來彌補。

2021年7月中旬的洪水不是發生在大河流的幹流上,而是發生在次級的支流上,受災最嚴重不是大城市,而是位置偏僻的小城鎮。最重要的是,洪水共生存,給洪水讓出空間,儘量減少洪水造成的人員傷亡的這個目標,這一次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失敗了。人員死亡190多人,是德國三十多年以來人員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或者準確地說是二戰之後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圖片報》將這場災難定義為「死亡洪水」。

圖1:受災最嚴重德阿阿爾維勒(Ahrweiler),圖片來源:如圖右下角所示

圖2:距離筆者直線距離10公里的哈根市受災情況,車輛被倒塌房屋所砸壞圖片來源:INA FASSBENDER/AFP via Getty Images

記得是7月14日晚6、7時,剛吃過晚飯,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推開家門,看到街道上的水流變大變急,街道上也開始積水,街道上水流的水位超過了轎車的半個輪胎高。周圍的鄰居也紛紛打開家門出來觀察,大家隔空談論這場暴雨。這時手機上傳來隔壁城市哈根(這次暴雨中心之一,空間距離僅10公里)的洪水災情,有4人喪生,其中兩人是前去救災的消防隊員。此時有鄰居說,家中的地下室進水了,大家便紛紛回家,去看看家中是否也進了水。十分幸運,筆者的家躲過了這場災難。有不少鄰居家中地下室都進了水,與以往不同,過去水是從牆壁中滲進去的,或者是從窗子中漏進去的,而這次是從地下室地面壓進來的水。很顯然是由於地下水位高壓力大而造成的進水。

過了1、2天之後,災情才慢慢清晰。除了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多個城鎮受災嚴重外,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一些山區城鎮也受災嚴重,特別是埃爾弗特河(Erft)和阿爾河(Ahr)沿岸的一些城鎮,僅阿爾河畔的小鎮阿爾維勒(Ahrweiler)死亡人數達117人。7月19日科布倫茨警察局便公布了已知的死亡者名單。順便提一下,筆者的鄰居在暴雨後的第一天開車出去,路旁的樹枝從天而降,穿破了轎車的擋風玻璃,插在副駕駛員的位置上。如果再偏一點,這位鄰居的命就沒了。轎車是完全報廢了(由大樹土地主人的保險承擔全部費用),這位鄰居福大命大,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二、沒有一個德國人批評胡錫進是海外反德勢力

對於德國洪災,中共官方媒體給以大量的報導。親戚朋友通過不同方式來詢問,表達關懷。7月17日《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對德國洪災發表了微博評論:

德國水災已致133人死亡,另有多人失蹤。這是悲劇。德國大水同時衝垮了當初中國網上德國人修建青島「城市良心」級地下排水道並留下「油布包」的神話。從邁阿密塌樓到德國大水,更有疫情中西方國家反人道主義的表現,一撥又一撥深刻衝擊著中國人原有對西方治理水平和其對人道主義忠誠的認知。

我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同情西方災難中的罹難者。大家情感上過不去的是:他們做得真也不怎麼樣,為何總是要做中國的教師爺呢?他們與中國難道不應該相互借鑑學習嗎?

大家還有點生氣的是,當初罵中國城市建設並編出青島下水道「油布包」故事的那些人,帶了個太缺德的節奏。幸好從高鐵到城市建設,中國這些年的發展沒被那些陰陽怪氣的聲音劫持了。

(摘錄完)

圖3:胡錫進的微博評論,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對於胡錫進的評論,沒有一個德國人批評他是海外反德勢力,或者提出禁止胡錫進進入德國的措施,或者提出「雖遠必誅」的建議。德國人認為,這屬於個人言論自由的範疇

正是言論自由,這是促進西方國家治理水平,包括防洪防災水平不斷提高的關鍵。一個開放的社會,一個包容的社會,才能保持社會更新、改善的動力。西方國家民眾、特別是知識分子,對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多持批評態度,目的就是讓政府把事情辦得更好。如果德國知識分子的責任是吹捧,吹捧領袖、吹捧政府的政策和措施,那麼德國就回到了希特勒納粹時代。1844年恩格斯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所撰寫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書中所描寫的悲慘狀況早已成為歷史,在英國、在德國、在西方已開發國家中已經早不存在了。可是恩格斯的批判,促進了西方社會的改進,工人的生產、生活狀況有了很大改善。就是資本家這一個詞彙,如今也改成了工作位置的給予者(Arbeitgeber);而工人則成了獲得工作位置的人(Arbeitnehmer)。通過這些細微的變化,來緩和兩者間的矛盾。社會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得到了改善。就像德國的汽車,也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得到改善。

2005年11月胡錦濤訪問德國,最後一天(11月12日)來到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多德蒙特市,多德蒙特市是魯爾工業區的兩個中心之一。胡錦濤一方面想了解德國大型煤礦企業在關閉後的工業結構轉型,如何解決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要具體認識一戶德國普通礦工家庭,了解一下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況。接待胡錦濤拜訪的是退休工人特瓦迪(Günter Twardy)一家。特瓦迪曾是鉗工、井下機器安裝工,20多次到中國為中國企業安裝調試從魯爾集團(Ruhrkohle AG)進口的礦井井下支撐設備。特瓦迪一家居住的是二十世紀初煤礦公司為職工建造的住房,一座占地800多平方米、將近有100年的兩層樓房。這些房屋過去由煤礦公司出租給煤礦職工的,房租比市場的租金低20%到40%。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這些房屋由煤礦公司賣給了煤礦職工。如今在魯爾工業區、在多德蒙特市存在許多這樣的居住區,除了有煤礦職工居住的,還有鋼鐵公司、機械公司等職工居住的。雖然 中共外交部與中國駐德使館的先遣團想在多德蒙特市找一家符合中國人想像的礦工家,但是瓦迪一家確實是很有代表性,先遣團也找不到比他家更典型、而且與中國這麼有緣的了,只能接受。參觀後胡錦濤表示,多德蒙特市煤礦職工的居住現實,不符合中國人腦海里一個典型礦工家庭的形象(他們還停留在恩格斯的描述中)。順便提一句,恩格斯也出身在魯爾工業區的伍珀特市,那裡也有相同的煤礦職工的住房,許多房屋已經是超過百年的房齡。正是由於不斷地更新,才能保持百年後依然屹立,保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圖4:2005年11月胡錦濤訪問德國多德蒙特市礦工住宅,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至於說到祖師爺,倒是有一位德國人成為了中國的祖師爺,他的名字叫馬克思。至於馬克思為什麼要做中國的祖師爺?這就要問胡錫進本人了。胡錫進敢說馬克思不是中國的祖師爺嗎?胡錫進敢說不是中共把馬克思請去做中國的祖師爺嗎?

圖5:中共把馬克思請去做中國的祖師爺,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三、鄭州洪水過去四個月,國務院調查組的報告還沒有出籠

德國的洪水衝垮了當初中國網上德國人修建「城市良心」級地下排水道並留下「油布包」的神話後的幾天,中國河南省省會鄭州發生了大洪災。鄭州市花費了534億人民幣打造的海綿城市沒有讓城市躲過這一劫難。

8月2日,河南舉行全省防汛救災第十場新聞發布會,省長王凱、副省長武國定、省應急管理廳廳長吳忠華、鄭州市市長侯紅、新鄉市市長魏建平出席。根據副省長武國定介紹,此次特大洪澇災害共造成302人遇難,50人失蹤。其中,鄭州市遇難292人,失蹤47人;新鄉市遇難7人,失蹤3人;平頂山市遇難2人;漯河市遇難1人。

圖6:鄭州地鐵5號線站前擺滿了悼念的花圈,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圖7:鄭州京廣路隧道里拖出來的車輛,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根據新浪財經8月2日的報導:鄭州市遇難的292人中,因洪水、土石流導致189人遇難;因房屋倒塌導致54人遇難;因地下室、車庫、地下管網等地下空間溺亡39人,包括大家關注的地鐵5號線14人遇難,京廣路隧道6人遇難,另有其他遇難者10人。縣(區)方面,鞏義市遇難64人、滎陽市58人、新密市46人、登封市12人、新鄭市2人,上街區2人,共遇難184人。鄭州市內五區和四個開發區共遇難108人。但是河南省政府沒有公布這302人遇難,50人失蹤人員的名單,特別是在地鐵5號線遇難14人,在京廣路隧道遇難6人的名單。

也就在8月2日這一天,國務院決定成立調查組,對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進行調查,並派出前期工作組,在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開展相關工作。

不知道是國務院決定成立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組在前,還是河南舉行全省防汛救災第十場新聞發布會在前?不知道是這是一個時間上的偶然碰撞還是一個精心的安排。

2021年8月20日人民網報導:8月20日國務院調查組以進駐動員會的形式向外公布:國務院調查組來到了鄭州!國務院調查組由應急管理部牽頭,相關方面參加,同時邀請水利、氣象、地質、交通、住建、應急、法律等領域專家院士組成專家組,為調查工作提供專業支撐。調查組在河南開展調查工作期間,設專門舉報電話和郵箱,受理與調查工作有關的來電來信,並公布電話和郵政信箱,來電來信受理時間截止到9月30日。國務院調查組以進駐鄭州的動靜很大,專家組的陣營也很強大,都是水利、氣象、地質、交通、住建、應急、法律等領域專家院士,群眾反映情況的路徑公開透明,調查的時間足夠長,從8月20日到9月30日,整整40多天。

可是從7月17日至23日河南持續遭遇極端強降雨天氣,特別是7月20日鄭州市遭受特大暴雨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算起,到今天已經四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國務院調查組的報告還沒有出籠。

四、德國媒體義無反顧地承擔起追責的責任

德國媒體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對2021年7月德國大洪災追責的責任。

有人把大洪災的責任推給了老天,認為該地區24小時的降雨量前所未有。一個近乎靜止的低壓天氣系統導致法國、比利時和荷蘭西部也出現持續局部降雨。

有人認為氣象部門已經給出了很多次的暴雨警報,但是從聯邦到州到市政政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有人認為氣象部門給出的暴雨警報,但是範圍太大,時間上太寬泛,難以具體布置防災措施。

有人把大洪災的責任推給了技術設備的突然失效,特別是阿爾河(Ahr)的水位計在水位達到5.75米時被洪水沖走,以至於救災中心無法掌握後來阿爾河水位的猛烈上升,及時做出讓居民撤離住家的決定,導致重大人員損失。

有人認為是責任在於政府,政府沒有認真對待相關警告,或者沒有以必要的重視程度將其傳遞給主管部門。

有人認為,這是重大的系統性失敗,聯邦內政部長澤霍費爾對此負有直接的個人責任。7月18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援引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水文學教授漢娜·克洛克(Hannah Cloke)觀點,一種「體制的巨大失敗」導致了戰後德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她說,有些山洪暴發很難詳細預測,但「肯定有時間」讓較大的城鎮做好預警或者疏散準備。克洛克在接受德國電視二台採訪時指出,「早在幾天前,就可以看到即將發生的事情。」曾參與歐洲洪水警報系統EFAS建立的克拉克強調,氣象部門已經發布了所有必要的警告,然而,「這個警告鏈在某處斷了,所以這些信息沒有到達人民手中。」克拉克還認為,德國缺乏一個全國範圍內的統一的洪水風險處理方法,以及應對不同情況的不同的洪水計劃。

西方社會的知識分子敢於用「系統性失敗」這樣最嚴厲的言辭來批評政府、批評社會,他們不用擔心,這樣的批評會讓他們失去工作位置,這樣的批評會讓他們上電視台認罪。同樣,西方社會的知識分子也勇於接受不同意見者的挑戰。

總之,在媒體上可以看到不同的意見,每個德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等待政府的某一個機構做出「權威性」的解釋,因為德國人不相信、也不需要這樣的解釋,和德國人交談,他們總是這樣說:我認為,我的看法是,按照我的理論……

五、這場洪災成為在德國大選中重塑政治命運的重要事件

2021年是德國議會大選。根據德國的基本法,德國議會中議席最多的政黨,議席超過50%可以單獨組成政府;議席沒有超過50%,可以和其他政黨聯合成政府,保證在議會中的議席超過半數;或者在別的政黨的默許下,組成少數黨政府。在上述三種情況下,都由議會中議席最多的政黨推出自己的總理候選人,成為(最主要的)執政黨。中國人熟悉的默克爾,生長於原東德地區,2005年作為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巴伐利亞的基督教社會聯盟(簡稱聯盟黨,代表顏色為黑色)的候選人當選聯邦政府總理,2009年、2013年、2018年連任,一共當了四任16年的總理。2005年聯盟黨是和社民黨(社會民主黨,代表顏色為紅色)組成的大聯合政府,2009年聯盟黨是和自民黨(自由民主黨,代表顏色為黃色)組成的聯合政府,2013年與2018年又和社民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但聯盟黨一直是最主要的執政黨。

在大洪災之前,根據各種民意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執政的聯盟黨將再次在選舉中成為議席最多的政黨,繼續執政,將繼續推出自己的總理候選人,鮮有懸念。由於默克爾不再參加選舉,聯盟黨推出的總理候選人是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州長拉舍特。就是到了8月4日,第一財經記者採訪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伍慧萍教授,她依然認為:拉舍特和聯盟黨領導下屆政府仍舊是大概率事件。

前面已經提到,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是這次洪水災害的兩個重災區之一,民眾對於州政府、州長拉舍特的表現極不滿意。特別是拉舍特拿不出什麼具體的措施來幫助受災的民眾,用中國話說:光說不做。

7月15日德國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社民黨)前往災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埃爾夫施達特(Erftstadt)看望災民,勘察災情。這位沒有實權的總統在當地發表講話時表達了與災民的團結之情,並承諾會向受災地區迅速提供援助。在施泰因邁爾發表講話時,一同前去的拉舍特卻站在背後與旁人聊天哈哈大笑。記者的鏡頭正好捕捉到這個情景,上傳到網上,引起民眾的公憤。

圖8:在德國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視察災區發表講話時,拉舍特卻站在背後與旁人聊天哈哈大笑,圖片來源:如圖片右下角所示

雖然拉舍特馬上公開道歉,他在推特上寫道:「我非常感謝聯邦總統視察災情。我們都非常關注受災群眾的命運。我們和很多受災居民交談了解情況,所以這讓我對於出現的情況給大家造成的印象更加感到遺憾。這是不合適的,我很抱歉。」但是為時已晚。有德國網民在推文下評論道:「你不會成為總理的,阿明(阿明是拉舍特的名字)。」「這個男人應該去酒館,而不是總理府。」更有人深刻地指出,在危機的時刻人品就會沒有任何掩飾地完全顯示出來。這樣沒有人品的人,不應該擔負重任。

在之後的民情調查中,拉舍特的支持率一路下滑。正如《紐約時報》所指出的,這場洪災或將成為在德國大選季重塑政治命運的重要事件。於此相反,拉舍特的政治對手在洪災後的表現和表態,使得他們的人氣上升,黑降紅升。

六、德國人用選票做出了回答

2021年9月26日德國舉行聯邦議院選舉。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制度與美國參、眾議會或者總統選舉制度不同,是兩票制,第一票是投選區的候選人,第二票是投政黨。

德國人對選舉的認真態度令筆者很震驚:第一,相信自己的一張選票能改變一切;第二,接受選舉的結果。如果選舉結果與自己的投票不一樣,則認為其他人很傻。這一次參加投票的比例高達76.6%;第三,莊嚴地對待選舉,起碼筆者的鄰居是這樣的,參加投票,象是參加子女的高中畢業典禮(德國家庭中最隆重的節日),男的多是西裝革履,女的則是濃艷盛裝;第四,個人的政治選項,選什麼人選什麼黨,與工作、家庭生活沒有任何關係,也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對於2021年7月的洪災,德國人民用選票做出了回答。執政的聯盟黨在選舉中以微弱劣勢(差距僅1.6%)敗選,而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州長、作為默克爾接班人的執政黨基民盟主席拉舍特在洪水災害中和災後的表現是此次敗選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體的結果如下:

社民黨獲得25.7%的選票,206個議會席位;

聯盟黨獲得24.1%的選票,共197個議會席位;

綠黨(聯盟90/綠黨,代表顏色為綠色)獲得14.8%的選票,118個議會席位;

自民黨獲得11.5%的選票,92個議會席位;

選擇黨(AfD,代表顏色為藍色)獲得10.3%的選票,83個議會席位;;

左翼黨(Link,代表顏色為深紅色)獲得5.0%的選票,39個議會席位。

其他政黨由於沒有超過5.0%的選票,不能進入議會。唯一例外的是SSW,這是一個代表丹麥少數民族利益的政黨,全稱為南什勒斯維希選民協會,他們不受5.0%選票的限制。這一次SSW獲得1個議會席位。

最後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由於三個政黨的代表顏色分別為紅、綠、黃,也稱交通燈政府。社民黨黨魁肖爾茨出任總理,綠黨兩領導人之一貝爾伯克(女)出任外交部長,自民黨黨魁林德納出任財政部長。

對於2021年7月洪災,德國人民用選票做出了回答。接下來就是新政府如何提出新政策、新措施來實施他們的競選時的承諾。

圖9:德國大選結果,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亮軒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