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王維洛:北水南調工程救中國?——從廣州、深圳缺水談起

作者:
2021年年底,傳來中國最南部的廣州、深圳等城市嚴重缺水的消息。又有專家指出,深圳等城市是中國人均水資源最缺乏的地區。這一回是中國南方缺水,中國是否還需要一個北水南調工程來救中國呢?

圖1:作為深圳東江調水工程水源的新豐江水庫在2021年4月底的水位狀態,水位大幅下降,湖底泥土裸露,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毛澤東坐穩江山後便出訪黃河、長江,提出要建黃河三門峽大壩,要建長江三峽大壩,並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毛澤東認為中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調點水也是可以的。有人把毛澤東提出南水北調構思的時間一直推前到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路過草原。借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機會,二十一世紀初中共把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工程在沒有工程可行性論證和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情況下倉促地推上馬。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完工後,並沒有解決中國北方的缺水問題,而是遺留很多問題,據說需要加大供水量才能解決,特別是中線工程要從三峽水庫通過一節一節抽水站把水送到丹江口水庫;東線工程則是要把長江水送過黃河。按照中共十四五規劃,耗資巨大的南水北調後續工程正在施工中。

2021年年底,傳來中國最南部的廣州、深圳等城市嚴重缺水的消息。又有專家指出,深圳等城市是中國人均水資源最缺乏的地區。這一回是中國南方缺水,中國是否還需要一個北水南調工程來救中國呢?

一、廣州、深圳缺水

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史領域創作者在《廣東「咸潮」持續,深圳遇最嚴重缺水,南方的水究竟跑哪裡去了?》一文開篇就驚呼:「廣州缺水!深圳缺水!這要是在以前可能都沒人相信,素來以水鄉著稱的我國南方城市竟然也會缺水?缺啥也不會缺水吧?萬萬沒想到,但確實是發生了!廣州缺水,深圳遭遇建市以來最嚴重缺水,並且情況可能持續到明年春天……「

對於廣州、深圳嚴重缺水原因的解釋,如中共政府慣用的手法一樣,怨老老天:一是人均水資源量低;二是遭遇自1963年以來的最大乾旱。

比如說到廣州市,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區、個別時段水資源量不足。數據顯示,廣州人均本地水資源量為514立方米,僅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屬於缺水型城市。又比如說到深圳市,雖然降雨較多,但因地形及降水分布不均勻等一系列原因,仍屬於嚴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資源量僅154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如果按照習近平提出的「四水原則」,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廣州市就不應該成為千萬人的廣州市,深圳市就不應該成為千萬人的深圳市,大灣區城市群也不應該成為大灣區城市群。但是習近平沒有指明,實行「四水原則」的時間點,是剛開始建成的時候,還是其他什麼特定的時間點?以什麼水來搞四定?是本地區的水還是需要加上將來從其他區域調來的水?

在中國流傳很廣泛的一個說法就是中國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缺乏的十三個國家之一。比如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兼黨委書記趙南起上將在《西藏水救中國》的序言中寫道:「中國是個貧水國,人均水量僅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21位,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貧水的13個國家之一。老天爺的厚此薄彼在造成我國整體上水資源匱乏的同時,更使中國北方嚴重缺水,這種狀況已經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沙塵暴愈演愈烈,沙化速度相當驚人,致使我國荒漠化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27.9%、沙化面積占18%。新疆的胡楊林大片乾枯,羅布泊成了沙海中的凹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古草原,不少地方如今成了『抓把黃沙飛天下』的浩瀚沙海。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的子孫後代如何生存?」

這篇文章的論述是自相矛盾的。文章說,中國人均水資源量世界排名第121位,按聯合國成員國193個計算,中國也不可能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貧水的13個國家之一。還有人找到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人均水資源量排名,中國排在第102位。所以中國不可能是世界上最貧水的13個國家之一。趙南起上將的錯誤就發生在引用研究結果上做出了不正確的解釋。

圖2:世界水資源分布圖,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趙南起上將認為,在水資源上老天對中國不公。恰恰相反,在水資源上,中國是一個十分幸運的國家,老天特別善待中國。從上面的世界水資源分布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人口集中的珠江、長江、淮河、黃河、海域、遼河、松花江、雅魯藏布江等流域的全部或大部均位於淡水資源基本滿足地區或者淡水資源缺乏地區(綠色、黃綠色或黃色區域),而在同一緯度上的其他國家,大多數位於淡水資源嚴重缺乏地區(棕紅色區域)。就是美國在淡水資源方面也和中國基本一樣。

眾所周知,受東南季風影響,中國的降水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依次減少。在氣候分區上,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屬於「濕潤區」;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之間的地區,屬於「半濕潤區」;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之間的地區,屬於「半乾旱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屬於「乾旱區」。廣東省年降水量在1700毫米以上,是中國降雨最豐富的地區。正如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史領域創作者驚呼:廣州缺水!深圳缺水!這要是在以前可能都沒人相信,素來以水鄉著稱的我國南方城市竟然也會缺水?缺啥也不會缺水吧?

圖3:中國降雨量分布圖,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圖4:中國降雨量分布圖——東南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根據原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提供的資料(2001年),廣東省年平均降雨量1772.1毫米,名列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第一名(不計台灣)。廣東省面積按17.79萬平方公里計算,平均年降雨量為3152.6億立方米。按照中國的計算方法,只有其中的1817.7億立方米計算為水資源,就是說平均年降雨量的57.66%轉換為所謂的水資源,其餘的降雨量則被認為是不可利用的(似乎這些降雨對農作物也沒有任何用處)。2001年廣東省的人口為7051萬人,人均水資源量為2577.9立方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根據《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全省常住人口為126012510人(超過一億),那麼廣東省的人均降雨量為2502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1442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廣東省人口的急劇增長(外來人口到廣東省就業),導致廣東省人均水資源量的下降,低於全國水平,但是還沒有到達人均水資源缺乏的程度。

關於水資源的評價,有各種各樣的標準。聯合國環境署制定過這麼一個標準:

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水資源極度稀缺;

人均水資源500至1000立方米;水資源短缺;

人均水資源1000至1700立方米;水資源壓力;

人均水資源高於1700立方米;水資源無壓力。

2001年廣東省人均水資源高於1700立方米,目前廣東省人均在1000至1700立方米之間。

作者在這裡必須要指出的是中國在各省市自治區水資源量和人均水資源量計算方面的一個大錯誤:中國只是計算了在這個省市自治區面積上的降雨,然後取其中一部分作為水資源。在水資源計算中,不計算來自河流上游、來自別的省市自治區的徑流量。比如珠江的水,不僅僅來自廣東地面上的降雨,而且還來自雲南、貴州、廣西、江西的徑流,這些水資源也是可以供廣東省使用的,廣州的發展就是依靠珠江的水資源,它不僅僅來自廣東省,也來自雲南、貴州、廣西、江西。再拿上海來說,如果把上海地面上的降雨中的一部分轉算為水資源,然後除以上海的人口,那麼上海肯定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缺乏的地區。但是長江流經上海,黃浦江流經上海,給上海帶來豐富的水資源,所以在世界水資源分布圖上,上海屬於淡水資源基本滿足地區。

有的專家則把上述這個方法繼續用在中國的每一個城市上,這樣中國大部分城市的人均水資源量就很少很少。這些城市都以這個數據為基礎提出要做這樣的或者那樣的調水工程,一邊伸手向上要投資,一邊施展伎倆騙取民眾的投資。

根據《聯合報》2021年12月10日一篇題為《58年最旱深圳每日缺水50萬噸》的報導,被譽為「中國矽谷」的深圳,正面臨自一九七九年建市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另外有報導說,這是廣東省自1963年以來的最嚴重的乾旱。

二、廣州、深圳缺水,另有原因

在中國降雨最多的地區如廣州、深圳,出現嚴重缺水的情況其實是另有原因的:

第一是水污染造成的污染型水資源缺乏;

第二是不注重本地水資源的利用,而是一味依賴大型調水工程;

第三是水資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費;

第四是輸水管道漏水問題幾十年來得不到解決;

第五是錯誤以為提高水價就能夠提高市民愛護水資源、節約水資源的意識。

從北到南貫穿廣州市的流溪河,是珠江水系北江的一條支流,是支撐廣州發展的一條最重要的河流。流溪河全長157公里,流域總面積2300平方公里,其中廣州市境內河長113公里,流域面積1612平方公里。廣州人常說:從前十個「老廣」中,七個是喝流溪河水長大的,但那是千禧年以前的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對廣州市的流溪河進行了過度的治理和利用,流溪河干、支流上建成許多中、小型水庫,對河水進行攔截,河流流速大為減緩,河流失去自淨能力。千禧年之後,流域內工業、農業污染快速加重,流溪河的水質不能滿足居民飲用水水質的要求。2017年4月,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在反饋督察意見中指出,流溪河流域89條一級支流中46條水質為劣Ⅴ類。按照中國現行規定,地表水水質按羅馬字母I至V分類,I類最好,V類最差,劣Ⅴ類是後來加上去的,水質比V類更差。按照現行規定,河流水質滿足III類水標準,可以作為飲用水水源。其實現在的III類水質只是相當於千禧年以前的IV類水標準,也是不能作為飲用水水源的。現在廣州的供水都是來自東江、北江和西江的引水工程。現在的廣州人只知道支撐廣州生存發展的是來自「三江」引水工程(東江、北江和西江)的水,而把母親河流溪河給遺忘了。

深圳的情況也差不多,深圳有河流310條,可以說是河網密布。但是深圳的水污染也非常嚴重,深圳70%的河流如今都變成了污水溝,根本不能作為飲用水水源。剩下的30%的河流水質也均被污染。深圳從1979年建市,建市之前還是小漁村,310條河流沒有受到污染。從1979年到2021年,短短42年的時間過去,深圳的310條河流失去了提供生活飲用水水源的作用。1979年建市之後,來自東江引水工程的水就成為了深圳的主要水源。現在又在建設西江引水工程,來補充深圳的水源。真不知道,應該如何理解習近平的「四水原則」,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深圳是否還有發展前途?

所以,廣州、深圳的缺水,是污染型水資源缺乏。

廣州、深圳的大部分家庭,都有家庭淨水器。好的淨水器就是一座小型自來水廠,對來自自來水管的水或者是大瓶的瓶裝水,再進行一次淨水處理。這個主意是來自北京奧運會時,全國水質最好的北京自來水,居然不能滿足奧運會游泳池的水質標準,需要在水立方中再安裝一套水處理設備,對自來水進行再處理,才能滿足奧運會游泳池的水質要求!中國的商人十分聰明,就把水處理設備小型化,變成家庭淨水器,推廣到全國,首先安裝的就是一二線城市中收入不錯的家庭。儘管中共官方公布的各地自來水水質都號稱符合衛生部頒布的106項指標的要求,但是這些收入不錯的家庭都不相信中共政府公布的數據,都花了大價錢購置了家庭淨水器。使用家庭淨水器的好處是,可以提高飲用水的水質,這一點環保部的官員也不否認。但是使用家庭淨水器的壞處就是對水資源的浪費極大。一般需要輸入2立方米或者3立方米的水,才能獲得1立方米經過處理合乎標準的水。2021年6月底,深圳南山薈芳園小區有很多業主反映自家的自來水有臭味,甚至有敏感的人說已經臭了一陣子了,隨即向物業反饋,物業回復經檢查沒有發現問題。薈芳園小區是深圳的一個高檔小區,每平方米住房的價格高達15萬元。後來發現,因為深圳這幾天連續暴雨,導致糞水大規模倒灌,最終被業主發現糞水管破裂,引起小區糞水流入自來水管,小區的自來水變成稀釋糞水。好在小區大部分居民家庭都裝有家庭淨水器,才沒有連續2個月飲用稀釋糞水。這件事故的發生,深圳居民沒有要求市政府改進飲用水供應的安全,提高飲用水的水質,而是慶幸自己沒有相信政府發布的數據或者許下的諾言,而是先知先覺地購置了家庭淨水器,逃過了一劫。但是,購置家庭淨水器,這是從問題的末梢去解決問題,整體社會成本最高,效率最差。如果廣州、深圳的自來水水質能夠滿足衛生部頒布的106項指標的要求,那麼家庭淨水器就是多餘的,1立方米飲用水就是1立方米飲用水,不需要投入2立方米或者3立方米的「飲用水」。這樣,廣州、深圳等地也就不會缺水。

還有就是中國城鎮自來水供水管網漏損的問題,這個問題從改革開放開始就有人喊,如今已經喊了四十多年了。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廣東的經濟實力超過俄羅斯。但是自來水供水管網漏損的問題依然十分嚴重。據說,深圳供水管網漏損率是全國較低的,但依然高達8.5%。前面提到,深圳自1979年建市,最老的供水管網也只有42年。深圳市的供水管網是全部按照城市規劃新建的,依然有8.5%的供水管網漏損率,這是不能容忍的。

2019年廣州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8.46%,比深圳的8.5%還要低一些,其中越秀、荔灣等老城區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10.71%。

根據2020年12月3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統計年鑑顯示,2019年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總量為577.99億立方米,漏損水量81.64億立方米;2019年全國縣城公共供水總量為105.37億立方米,漏損水量13.73億立方米。

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總量577.99億立方米,漏損水量81.64億立方米,14%的供水量白白浪費;全國縣城公共供水總量105.37億立方米,漏損水量13.73億立方米,13%的供水量白白浪費。設施落後的縣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13%,要低於設施先進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14%),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全國城市與縣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水量共計95,37億立方米,相當於中國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一年的調水量!

如果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廣州與深圳把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再降下來,會有嚴重的缺水現象嗎?日本東京的自來水管網漏損率只有3.3%,說日本人精益求精難道有錯嗎?通告比較,就可以看到中日之間的差距。

最後談談水價。一談到缺水,一些中國專家學者就想到提高水價這個措施。平時這些專家學者不喜歡談市場經濟的優點,但喜歡談計劃經濟的優點。但是一談到電費、水費、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費等等,他們就喜歡談市場經濟中的價格作用,價格上去了,消費就會下來。在這次廣州、深圳缺水中也是一樣。其實對於電力、飲用水這些民眾生活的必需品,用提高價格來壓制消費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時間也是很短暫的,因為它們是生活的必需品。

有專家學者指出,目前廣州中心城區一級階梯水量26立方米/月,一級水價1.98元/立方米,在全國19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五,低於深圳(2.67元/立方米)、寧波(2.4元/立方米)和廈門(2.2元/立方米)。相對寬鬆的階梯水價政策,導致廣州人不愛惜水資源、用水大手大腳的現象普遍存在。2018年廣州市人均綜合用水量達438立方米,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7%;城鎮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達200升/天,比全省平均值高11升/天。他們的建議就是提高廣州的水價,以次來壓低水量的消費。

其實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水價是所有物品價格中增長最快的,因為過去是不用支付水費的,再往前倒,十個「老廣」中,七個是喝流溪河水長大的,他們也不用支付水費。政府管理不善,導致河水污染,水資源缺乏。現在政府是通過抬高水費,來掩蓋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問題。要讓民眾樹立起保護生態環境、節約用水的理念,不是靠提高水價來實現的。就是把廣州市一級水價1.98元/立方米水平提高到深圳2.67元/立方米的水平,每立方米提高0.69元,一家每月消費26立方米,多支出18元,會對消費有什麼影響嗎?倒是政府需要詳細說明,多收的水費用在什麼地方?

廣州缺水!深圳缺水!這要是在以前可能都沒人相信,素來以水鄉著稱的我國南方城市竟然也會缺水?缺啥也不會缺水吧?萬萬沒想到,但確實是發生了!在缺水的後面,還缺少對缺水問題的深入思考:廣州、深圳放棄本地水資源而依靠調水工程而維持生存發展的模式,是否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降水量最多的南方也缺水,是否需要北水南調工程來救中國?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亮軒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