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女性優先‌‌」? 在女士優先車廂里發飆

——在女士優先車廂里發飆

最近有段視頻正在網絡上瘋傳。

深圳地鐵上,一位女士情緒激烈地向在座的男性發起抗議與嘲諷。

這節車廂標註為‌‌「女士優先車廂‌‌」,但坐在座位上的確實不乏男性,扶著欄杆站立的也有不少女性。

看上去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的‌‌「女性優先‌‌」。

這種現狀顯然讓這位女性感到不滿,有些情緒失控。

她大聲地向這些坐在座位上玩手機的男士們發出了‌‌「衷心的祝福‌‌」:

儘管流傳出來的視頻只有短短一小部分,無法由此推論出事件的前因後果,但相關內容已經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一部分網友都覺得,雖然這名女子的行為和言論有些偏激,但話糙理不糙。

也有人覺得,這種形式上的女性優先已經成為了某種道德綁架,讓人反感。

新聞發酵後,深圳地鐵也進行了公開表態,‌‌「該車廂並未禁止男士使用,讓座遵循自願原則。‌‌」

這一回應沒能提到安撫和解釋的效果,反而讓更多人感到不滿和迷惑。

從字面上對‌‌「女性優先車廂‌‌」進行解釋,大家應該都能得出同一個結論:女性優先使用的車廂,即在使用過程中,女性的優先級高於男性。

按照優先流程,應該先讓女性進行落座,如果還有多餘的位置,男性也可以落座。

然而,當官方以‌‌「自願原則‌‌」對這節車廂進行定義時,它的屬性就發生了變化。

按照正常的地鐵座位使用規則,要麼先到先到,要麼見縫插針,並不限制性別。

既然讓不讓座的權利把握在自己手裡,那麼就沒有人能夠保障這節車廂的‌‌「女性‌‌」都能夠得到優先。

兩條規則疊加形成了一個悖論:‌‌「女性優先車廂‌‌」,出於‌‌「女性優先‌‌」原則需要男性對女性進行讓座,出於‌‌「自願‌‌」原則不需要。

導致‌‌「女性優先車廂‌‌」形同虛設。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發現了,出現這一爭論的根源並不在於讓座或不讓座,而在於地鐵營運沒有辦法保障一節車廂很好地能實現‌‌「女性優先‌‌」,卻又希望‌‌「女性優先車廂‌‌」成為一種漂亮的說辭和噱頭。

因此,他們採用了一種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既要優先,又要自願,把問題和矛盾扔給了乘客。

爭論之中,另一個問題也暴露出來,

——女性車廂到底有什麼用?

先說說女性車廂為什麼會出現。

以深圳地鐵為例,女性優先車廂最早在2017年6月進行試點營運。

新聞提到,

‌‌「大部分女性在搭乘地鐵的時候會有困擾和擔憂的必要,尤其廣東天氣炎熱的時間長,女性通常穿著清涼,她們希望地鐵能提供一個更有安全保障的地方。‌‌」

讓我們直白地翻譯翻譯上面這段話。

也就是說,女性在乘坐地鐵時,常常擔心自己可能遭遇‌‌「鹹豬手‌‌」、偷拍等性騷擾,因此,她們希望女性車廂讓自己的權益得到保護,提供便利。

乍一看,女性車廂是對女性的優待和保護。

實際上,並非如此。

正如前文所說,女性車廂沒有性別禁止,一切全憑自願,所以男女都可以進入車廂。

既然如此,如何能把可能存在的‌‌「鹹豬手‌‌」與偷拍事件隔絕在外,為女性提供真正的保護和便利呢?

這是不是自相矛盾?

說得難聽些,不禁止男性上車的女性車廂只是擺設、是噱頭,完全起不到實際作用。

再退一步,就算能夠為女性提供真正專用的車廂,徹底把男性隔絕在車廂之外,那就有作用嗎?

也不見得。

第一,大部分城市地鐵運力緊張,在高峰時期人潮擁擠,總會有趕時間的女性選擇乘坐普通車廂。

她們無法得到保護,甚至還可能被誤認為是接受了某種默認,‌‌「沒有去女性車廂就可以被騷擾‌‌」。

這無疑會加劇部分女性的困境和心理負擔。

萬一,只是萬一,她們遭遇了某些事件,說不定還會被用‌‌「誰讓她不去女性車廂‌‌」的理由進行譴責。

畢竟過去這類事件並不少見,對嗎?

第二,以女性車廂的形式將男性隔離在外,似乎是在傳遞一種潛台詞,即所有的男性都是潛在的性騷擾嫌棄人,這似乎是對全體男性的一種掃射。

不少男性因為女性車廂的出現產生了叛逆心理。

這樣的行為顯然會加劇兩方的性別對立,也展現出另一種層面上的性別歧視。

女性車廂的出現看似進步,仍是枷鎖。

想要解決頻頻出現的‌‌「鹹豬手‌‌」、偷拍等問題,更好的方式是增加犯罪成本,讓居心不良的人得到更慘痛的代價,而不是以保護為由,對人進行桎梏。

最近幾年,人們的意識一直在發生變化。

以前,很多人遇到性騷擾,可能第一反應是忍耐。

現在,勇敢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願意站出來,去說出那些醜陋的、骯髒的事情,從根源上讓那些不堪都暴露在陽光下。

不得不說,性別平等在最近幾年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網際網路環境中,成為一個日常議題。

但我反而有種感受,越是強調某件事情中的性別問題,越不可能促進平等。

我覺得真正的平等應該是忽略性別的。

比如,單位進行考核,不該按照性別區分比例,而是應該按照能力,對成績進行排行;學校選擇老師,醫院選擇醫生,學校選擇學生,也是同樣。

一旦刻意去強調性別的問題,不平等就會不自覺地產生,就像這節以女性兩個字開頭的車廂。

我們不否認女性車廂的初衷是友好的,是希望對女性進行關懷和尊重的,但這種行為並不是進步,並不能促進男女平等,反而弱化了平等的意義。

這種出於照顧和關懷的情緒,本來就延伸於一種‌‌「女性是弱者‌‌」的思維。

在上個世紀,很多國家的女性出門都是需要男性陪同的。如果他們單獨進入公共空間,很容易遭受侵害;而現在,伴隨著女性越來越多地進入社會,擔任社會角色,這種現象已經得到了大範圍的扭轉。

維吉尼亞大學副教授傑西卡・斯維爾曾經寫到:‌‌「女性在公共場出現得越多,她們也被賦予了更強大的力量,去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利‌‌」

進步和平等並不是把某個性別限制在小小的車廂里,而是讓每個人都有走進社會的機會與權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亮軒

來源:為你寫一個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