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情緒管理,從接納孩子的負性情緒開始

(一)責怪孩子之前,先想一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情緒」,所以下面列舉的幾個例子,我並不說具體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重點是讓家長對比一下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

[網友1]

我兒子個性太強,脾氣暴躁,如果你不滿足他,他就哭鬧,偶爾還打人,怎麼說都不聽,這讓我很抓狂,有時候忍不住就打他幾下。

當你使用「抓狂」這樣的詞語時,說明你自己的情緒就不好。你希望孩子聽話、溫順,但是孩子沒有讓你滿意,於是,你憤怒,那麼,為什麼你的孩子沒有這樣的權利?孩子遭遇讓他不滿意的事情時,他為什麼就不能憤怒?既然你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你忍不住想「打」他,為什麼他就應該控制住想打你?孩子發脾氣,一定是有原因的。「以暴制暴」解決不了問題,只會激化。這裡的「暴」,可以是語言暴力、行為暴力,甚至表情暴力。

[網友2]

我的孩子坐不住三分鐘,幹什麼事情都沒耐心,給他講故事講一會他就跑了,陪他搭積木搭一會他又跑了,是不是有過動症啊?我愁死了。

當你使用「愁死了」這樣的詞語時,說明你自己的情緒就不好。你說孩子沒有耐心,那麼,你有足夠的耐心嗎?如果有耐心,你一定會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強迫;如果有耐心,你一定會激發他的興趣,吸引他的注意力;如果有耐心,你一定不會只是犯愁,而應該去動腦筋想辦法。

[網友3]

我的女兒很驕氣,她朝別人要東西,如果別人不給,她就傷心地哭,還有拼圖,要是沒拼出來,她也會傷心,其實又沒什麼大不了的。她這樣下去是不是太脆弱了?以後經不起一點挫折咋辦?看見笑媽一直在鼓勵孩子堅強,我覺得我的教育好失敗啊。當你使用「失敗」這樣的詞語時,你自己的情緒就不好。

你的教育目標是讓孩子堅強,但是,孩子沒有達到這樣的目標,於是,你感覺很沮喪,你也很受挫,你還覺得自己失敗,對嗎?那麼,為什麼孩子沒有這樣的權利?當她的目標沒有實現的時候,她為什麼不能傷心?不能沮喪?三個簡短的例子,我想說的是,孩子是一個「人」,是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包括正面的:喜悅、快樂、幸福、自信、輕鬆等;(這可能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也包括負面的: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鬧、發脾氣、任性、急躁……常常會感覺到很「煩」!孩子歇斯底里,父母心中的怒火也在燃燒,直到噴發出來。但是,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難道我們大人就沒有這樣的一些負面情緒嗎?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我們自己做到了嗎?當我們遇到困難,我們不會害怕退縮嗎?當我們遇到打擊,我們不會沮喪難過嗎?當我們的願望沒有滿足、目標沒有實現,我們不會悲傷嗎?當別人干擾自己、強迫自己、傷害自己的時候,我們不會憤怒嗎?將心比心,我們為什麼要苛求一個小孩子那麼完美?

如果父母動不動就發飆,就別責備孩子任性急躁,自己不也是如此嗎?一方面希望父母樹立榜樣,一方面也希望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情緒」。

有一句話,我相信大家都聽過:「如果發生緊急事件,請家長先把自己的氧氣面罩戴好,再幫孩子戴上。」沒錯兒,這是乘坐飛機時的提醒標語。面對問題時,父母唯有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才能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二)情緒本身不是壞東西,負面情緒是正常的!

我們可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覺得負面情緒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不容許它的存在,它一旦出現,立刻就否定自己、壓抑自己。

誠然,「情緒」影響著人的理智和行為,在負面情緒下,我們時常會做出一些不冷靜的事情,傷害到別人,也傷害到自己,過後又悔恨不已。

但是,錯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我們對待情緒的態度!情緒是我們真實的感受,是生理和心理的本能反應,是正常的!

所以,當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負面情緒,不要把它想的多麼嚴重。也不要急於指責孩子,糾正孩子,埋怨他多麼「煩人」,這樣做,等於否認了原本正常的負面情緒。

情緒並不是一個壞東西,幸福的人、成功的人,都是善於管理情緒的人,把壓力變成動力,在挫敗中尋找希望,利用機會挖掘潛能。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情緒。

所謂接受,就是不加指責地承認情感的真實性,不加指責地承認任何人都有產生和表達這種情感的權利。所以,要讓孩子明白,即便是生氣、傷心、急躁這些負面情緒,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這本身不是一件「錯」事。(當然,和孩子溝通情緒產生的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負面情緒有時候是一種能量,是有意義的,比如恐懼,因為害怕火災,所以我們小心使用電器,避開危險。

但是如果產生偏激的恐懼心理,則會帶來不良影響。接受情緒,是一種坦然的輕鬆的態度。負面情緒,不能壓抑,不能積攢,否則會憋出內傷,需要合理的宣洩渠道,需要及時的釋放。下文會說。

什麼是情商高?

我承認我不高興,我不滿意,我接受自己的精神狀態,但是我不會讓這個情緒控制我的生活,我會解決問題的。

(三)情緒是一個信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內心。

小孩憋不住話,憋不住尿;

大人憋得住話,憋得住尿;

老人憋得住話,憋不住尿。

上面這段話有點俗,卻反應了人在不同年齡段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孩子是最不懂得掩飾情緒的人,啥也憋不住,所以,孩子表達出來的情緒,就是他內心世界傳遞的信號。

正面情緒是他高興、他滿意,負面情緒是他不滿、他失落,通過這個信號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比如,你幫孩子穿衣服時他反抗大哭,因為他想自己穿,他鬧獨立;比如,你把玩具給其他小朋友時他尖叫,因為玩具是他個人私有的;比如,老師說了他兩句之後不願意再去幼兒園,因為他不能承受批評;

情緒本身沒有錯,情緒背後的原因,有的對有的錯,值得深思。所以,首先接納孩子,了解孩子,才能進一步幫助孩子成長。孩子充滿好奇,喜歡探索,大人能做的事,他也想挑戰,但是因為能力有限,很多事情又做不好,所以,他會發火,會氣急敗壞,會沮喪難過……

如果否定孩子的表達,就等於說「你的情緒是壞的,你的感受是錯的。」不如換一種態度:寶貝,你看起來很傷心、生氣、煩惱……媽媽尊重你,理解你,並完全接受現在這個有情緒的你!

(四)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家長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應該怎麼做?

(1)擁抱孩子,讓孩子有「安全感」。

(2)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情緒。

(3)傾聽,用心傾聽,讀懂孩子的情緒。

(4)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不急於下判斷。

(5)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和引導他自己想辦法。

孩子鬧情緒時,家長不應該怎麼做?

(1)不要嘲笑孩子的情緒。比如,你怎麼垂頭喪氣的,哪像一個男子漢?有啥好怕的?

(2)不要給孩子的情緒貼標籤。比如,真是愛哭鬼,太討人厭了,狗都嫌!

(3)不要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給他講大道理。比如,我不是跟你說過很多遍了嘛,玩具要跟小朋友分享。

(4)不要「以暴制暴」,不要恐嚇,造成惡性循環。比如,你還吵,想挨打是不是?

(5)不要讓孩子利用情緒威脅你,不要當孩子情緒的「奴隸」。比如,別哭了,不哭媽媽就帶你去吃麥當勞。

(五)怎樣幫助孩子釋放負面情緒?

如果你已經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那麼下一個問題自然就是:怎樣合理地宣洩?怎樣及時地釋放?就像洪水襲來,為它修一條通道,它就不會泛濫肆虐。

這對一個人形成樂觀積極的性格,有很大作用。

(1)讓孩子和「情緒」呆一會,哭就哭一陣。

(2)找一個專門的發泄工具,比如枕頭。

(3)畫畫,塗鴉,盡情地把心中的不滿都畫出來。

(4)唱歌,隨便什麼詞什麼曲,瞎編亂造也行,吼吧。

(5)體育鍛鍊,去打球,去跑步,全身舒展,打通經脈。

(6)戶外旅遊,開闊心境,放鬆情緒。

(7)在家裡布置一面「心情牆」,每天把自己的情緒寫/畫出來。

(8)如果孩子年齡大一些,可以用寫日記的方式整理情緒。

(9)傾訴,讓孩子學會傾訴,跟同學、朋友,當然父母也是傾訴對象。

(六)關於「情緒」,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1)教孩子認識情緒,體驗情緒。

準備一些情緒圖卡或者表情臉譜,讓孩子認識各種情緒;或者玩角色遊戲,編故事,家長和孩子一起表演各種情緒。

(2)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傷心是一種什麼感覺?傷心的時候你最想幹什麼?做什麼事情你就不會再傷心了呢?你為什麼生氣了?你怎麼樣才能舒服一點?

(3)讓孩子學會洞察他人的情緒。

看看那位阿姨怎麼了?她為什麼皺著眉頭瞪著叔叔?旁邊的小朋友為什麼哭了?你該怎麼幫助她呢?

媽媽今天不高興,因為寶寶把飯全撒在地上了,你現在怎麼做?

[結束語]

你若想要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就一定要允許孩子把他的各種情緒都自然地表達出來!你越能夠坦然地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越容易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變得積極樂觀。

接納孩子的所有感受,並不是溺愛孩子,並不是意味著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對的。我們容許孩子所有的情感,但這並不等於行為上的縱容!只有當孩子的所有「行為」都被許可時,才會變成溺愛。

比如,孩子不高興時打人、罵人或摔東西,我們首先應該尊重、理解和接受孩子本身的情緒,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不高興,媽媽遇到這種情況可能也會生氣;然後,傾聽他的內心想法(他究竟想達成什麼願望,為什麼);進一步與他交流,幫助他通過其他途徑去釋放情緒,幫助他解決問題;最後要讓他明白,打人罵人摔東西的行為,是不對的,不能容忍。

實際上,當孩子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了,他反而更能遵守我們在「行為」上給他設立的規則和界限。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積極家庭教育分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