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陪讀不是最終目的,陪伴背後,都是挖掘孩子內在自我驅動力

很多家長都在頭疼為什麼學習現在變成了父母的學習了,作業也成了家長的任務了,孩子們總是機械式地去完成,而不會想著主動去完成它,需要家長一直跟著督促才肯去學習,但是相對於學霸的孩子,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比較強的,是自己想要去完成,去學習,去變得更好,相反的,就是自覺性不夠的孩子,總是需要父母跟著學習。

主動學習,靠的是孩子的自覺性。

但是依賴父母太多的孩子,父母一鬆懈下來,孩子也變得懈怠、只想著玩。比如教孩子學某項技能,家長一放鬆,孩子就打馬虎,結果孩子學得痛苦不堪,家長陪得也心力交瘁。

真正有效果的學習,是來自孩子內心的自覺自發。

家長們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所以孩子要愛上學習,才會想著變得更好,更進一步,因為身邊的人變得優秀,因為鼓勵,因為關注,各種的因素,讓孩子去愛上學習,並沉醉其中,把它當成自己熱愛的東西,並且不斷的堅持和努力,這種內驅力,才是一個人學習取得優異成績,並且為之奮鬥的精神力量。

給孩子一定的歸屬感和認可,並且相信鼓勵他。最大的肯定和鼓勵是來自父母,這些在孩子嚴厲比誰肯定都來得有效,父母的接納認同和包容,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論做什麼,遇到什麼情況,父母都不會變臉,都會包容自己。

歸屬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才會用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父母做孩子背後那張笑臉,孩子總是會無畏懼去努力和堅持。

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感和空間。

現在大多的家長干涉太多,生怕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節奏走,所以給孩子們規劃好任何,孩子們也就沒有了自我選擇的權利了,就像是一個機器一樣的在那行使著,不想去思考,也沒興趣,被家長控制較多,自己無法做主的孩子,只有家長在後面叫一下動一下,家長不動孩子不動,所以完全喪失了自主意識。

所以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利和空間,讓他們可以在這樣合理的範圍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是我願意,而不是好的,我知道,去做這樣的事情。

在孩子擅長的方面,讓他自己去做。

孩子們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以此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喜歡,這是人性的特點。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是這樣,擅長的事情爭著搶著去干,不擅長的事情,打著罵著也不願做。

所以在孩子擅長的方面讓孩子發揮自己的自主意識去做,孩子也會很願意去分享和互動,促進他們去學習。

激發孩子學習上的內驅力,需要在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告訴他們眼前做的這些事情的意義,是為了什麼,要達到什麼的目的和結果,而不是說眼前的學習和一切都和他們沒有關係,只是跟完成任務一樣的去做,這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了,所以家長們要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他們挖掘自己的潛能。

家長不要干涉太多,但是不代表家長完全不干預,讓孩子完全去做主,而是在和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告知規則,並且告知做了會有怎樣的獎勵,相反如果違反了規則會受到怎樣的懲罰,讓孩子知道規則的重要性,同時,告知做事情的意義和時間性,讓孩子日復一日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將會伴隨孩子終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舒適的小汽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