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普通人難進的飛盤局 要求京房京戶還有淨資產

今天,一篇《你是玩飛盤嗎?你是饞她的身子!》文章火出圈了。文章作者自述被飛盤搶占了足球場地,對飛盤「深惡痛絕」。

網友反映被飛盤「侵占」足球場

他甚至說,「飛盤集合了社交、撩騷、秀蜜桃臀等諸多先鋒元素,可就是和運動無關。」

不禁讓人發出疑問,飛盤真是如此?

事實上,飛盤並不算個新鮮事物,但它在去年突然火了起來。

根據小紅書今年發布的《2022十大生活趨勢》,在過去的一年裡,飛盤相關內容的發布量同比增長了6倍,「飛盤」相關筆記已經高達6萬餘條。

另外有數據顯示,今年清明假期,小紅書上飛盤相關的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約24倍。

一邊是持續火熱的潮流運動,一邊是自媒體大V全力開撕,難道飛盤變味了?這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從商業上看,飛盤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飛盤竟起源於餡餅盒

說到飛盤,很多人第一反應這不是狗的玩具嘛。但從一開始,飛盤就是人先玩的。

故事還要回到19世紀,當時一位美國人(William RussellFrisbie)以自己名字開了一家餡餅店。有不少學生在吃完餡餅後習慣把碟狀的金屬包裝盒拋向天空,這這樣慢慢演變成一種運動,被稱為「Frisbie」。

不過這時候還沒有真正的飛盤商品,1948年美國人弗瑞德-莫瑞森製作出第一個塑料飛盤,隨後風行歐美。在2000年左右,飛盤被帶入中國。

目前,飛盤的種類和玩法已經相當豐富。各種飛盤根據重量、用途的不同,可分為四大類:一般飛盤、回收飛盤、高爾飛盤、玩具飛盤。

常見玩法包括極限飛盤、擲准飛盤、躲避飛盤、沙灘飛盤、狗飛盤、回收飛盤等。

也有專業的國際競賽,極限飛盤已於2001年納入世界運動會(World Game)(非奧運項目的國際比賽)為正式項目。

目前,在我國流行的也是極限飛盤運動。極限飛盤是一項嚴格要求無身體碰撞的團隊競技運動,融合了橄欖球、足球和籃球等運動特點。正式比賽時主要為七人制,沒有裁判,男女混合。

比賽在100m*37m規格的場地上進行,賽場兩側各有一塊18m*37m的得分區域,進攻方通過各種戰術方式的跑動、傳遞飛盤,讓隊友們在攻入得分區接盤得分。

差不多是半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

相比與一般的競技運動,極限飛盤的運動強度不大,彼此之間沒有身體碰撞,場上沒有裁判,講求彼此尊重、誠信。

與正式的兩隊14人的規模不同,在國內的極限飛盤運動中,總人數通常為20人。人數的增加無疑更減緩了運動的節奏,這對於女生具有天然的友好。

對於飛盤為什麼火,一位來自北京的飛盤俱樂部的負責人認為主要有三大原因:1、目前室內場館無法開放,室外剛好可以玩飛盤;2、飛盤作為新興運動,門檻較低,易學好玩;3、最重要的是拍照,滿足自我和社交需求。

而隨著飛盤的大火,一些爭議也隨之而來。

穿緊身褲,被稱「飛盤媛」

這項運動被污名化了嗎?

在小紅書上,隨便一搜「飛盤」,便有大量年輕女孩分享飛盤運動的博文。這些女孩有一些類似的點,穿緊身衣,身材姣好,青春靚麗。

似乎從照片上來看,並不像運動的狀態,更像是擺拍。有不少人對這項運動產生質疑。

綜合來看,其實關於飛盤的爭議無非是這三點,尤其是後兩點。

一、飛盤運動搶占了其他運動的場地?比如足球。

二、女生飛盤穿瑜伽褲、秀蜜桃臀,是否就意味著聊騷、亂搞

三、飛盤的核心到底什麼,是社交?還是運動?

說飛盤搶占了足球場,那還不至於。事實上,這只是文章作者提出話題的一個引子。

一位經常參加飛盤活動的女性朋友告訴三言財經,雖然目前很多飛盤活動是在足球場進行,但是飛盤運動仍然屬於小眾運動。

她曾經去過一個超大足球場,裡面有十幾個場地,只有一個是飛盤,「感覺沒有到『占領』足球場的這個程度」,而且通常俱樂部選場地也不是固定的。

至於女生穿瑜伽褲、緊身褲運動和拍照,評價則是兩個極端。

[page]有人直接甩出「飛盤媛」的標籤,認為這根本不是運動應該有的著裝,而是為了拍照,博取關注。通常這部分人都是男性。

有人更是曬出了專業橄欖球的視頻,認為運動就應該如此。

大部分女性對這樣的著裝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反感,

一位經常健身的女士向三言財經直言,穿什麼並不重要,自己運動時也這樣穿,「這倒是運動用的衣服,不過穿成這樣要身材好才行,不然不如不穿」。

上述經常參加飛盤活動的女性朋友也表示,很多大V都會推薦各種瑜伽褲之類的產品,運動博主在視頻和直播中也都是穿瑜伽褲。在她看來,瑜伽褲就是運動必備的穿搭,「現在無論跟跳劉畊宏,還是在健身房、戶外,大家都是穿成這樣運動的。」

在女生看來這就是日常搭配。至於拍照,那更好理解,就是女生的硬需求,不拍照等於白來。

通常情況下,俱樂部會提供拍照服務,費用包含在門票中。這是個雙贏的事情,玩家能得到清晰、好看的照片,俱樂部能作為引流素材。

有玩家向三言財經透露,俱樂部通過發朋友圈和小紅書等平台,基本上兩周就能建成一個500人群。

除了著裝,在運動目的上,也有很大的爭議。

在持「飛盤媛」觀點的人看來,飛盤的運動屬性被消解,它只是一個社交的工具。它讓被搶了場地的人深惡痛絕,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根本不是運動。

經常組織飛盤局的香蕉攀岩負責人昊勤認為:誰說女生都穿瑜伽褲?誰說女生穿了就是來秀蜜桃臀的?誰說女生秀蜜桃臀就是想聊騷?

筆者認為顯然將社交和運動割裂開本身就有問題,運動本來就有社交的屬性。對飛盤這種低強度的運動來說,加上女生比例較高,社交的屬性就更加突顯。

關於國內飛盤運動的現狀,一位參加過飛盤比賽的網友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表示自己確實對近段時間飛盤逐漸流行而產生的一些現象感到反感。但是他不認同把飛盤污名化的做法,「你可以說有些人想利用飛盤獲得美照,吸引異性、流量,但你不能說飛盤就是這樣的……不要把譁眾取寵的小丑行為和極限飛盤混為一談」。

這位自媒體大V也回復了這條評論,他解釋自己寫文章的動機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我字裡行間對飛盤運動被篡改、被解構、被曖昧化的痛心疾首。我們的共同敵人只有一個:拿運動當撩騷並不斷擠占運動空間的人。」

我們不應懷揣著惡意去看待任何事情,但我們可以思考事情是不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讓運動回到運動本身,這才是我們從中學到的道理。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往往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

飛盤是個好生意?

那麼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飛盤是個好生意嗎?

運動的花費無非這幾個方面:裝備、場地門票、教練費等。

對於飛盤來說,它的學習難度極低,幾乎沒有門檻,上手就能玩。

此外,它對裝備的要求也不高,100元就能買到不錯的飛盤,甚至都不需要買。因為沒有對抗偏娛樂,對著裝也沒有強制要求,怎麼舒服怎麼來。

對於玩家來說,主要的費用就是門票上。一般情況下,飛盤活動的組織方(一般是俱樂部)提供場地,玩家需要購買門票進入。

而門票的價格也不貴,通常在120~150元。飛盤算是個平價運動。

據了解,一次飛盤活動大概在2個小時左右,可以說對場地的占用時間比較長。按照一次飛盤運動20人、每人門票100元計算,俱樂部一次活動能收入2000元。

而目前北京9人制的足球場差不多2個小時租金1000多,11人制足球場要2000上下。

11人制足球場差不多剛好能分出兩個標準的極限飛盤場地。俱樂部的場地費就要把收入折半。

香蕉攀岩原本是一家攀岩俱樂部,有自己的場館,但疫情之下沒辦法開館,他們不得不尋求新的營收方式,而大火的飛盤自然成了目標。

外人只看到飛盤大火,但這個生意賺錢嗎?

香蕉攀岩負責人昊勤告訴三言財經,他們並不賺錢。

昊勤表示,如果只看門票收入,絕對是可以覆蓋場地費的。但是因為還有教練的成本、攝影師的成本、物料的成本,「我們現在做是貼上攀岩館的流量和教練」。

在昊勤看來,目前他沒太看懂純做飛盤的商業模式,但飛盤確實引來了流量。「目前這個流量可否轉化成我們的客流,還待驗證。從我了解到的情況,沒有太成功的。」

昊勤表示香蕉攀岩會長期做飛盤,也在探索攀岩+X,他們曾試過咖啡、餐飲等。對於香蕉攀岩,攀岩是其基礎,他們有場館,但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需要探索更多的可能。

純做飛盤不賺錢,那麼飛盤的路在哪裡?潮流總是多變的,飛盤能不能一直火下去呢?

飛盤+或者是一個出路,飛盤目前仍有巨大的流量強度,它聚攏了一大批年輕人。而在飛盤之外,這些年輕人還需要什麼,這是從業者需要考慮的。

等室內開放了,飛盤和攀岩是不是能碰撞出火花,「飛盤作為團隊對抗運動和攀岩作為個人非對抗運動,我覺得這兩個運動的融合還蠻有趣的」,昊勤心中也充滿了不確定。

昊勤表示如果是純飛盤,並不存在所謂的高端局。但三言財經也發現一些飛盤+的高端局玩法。

比如,某家相親機構則做起了「飛盤相親」,對參與者要求十分嚴苛。

1、有京房;2、有京戶;3、身份證110開頭;4、年入50w+;5、男生178+/女生165+;6、Face++顏值評分80+;7、本科為985、211、及海外名校(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0);8、女生94後;9、淨資產(金融資產+不動產)800萬及以上;10、現場可展示才藝。

這條件恐怕已經擊敗了99.99%的人。但在筆者看來,飛盤只是噱頭,相親才是其本質,任何流行事物都只是工具而已。

飛盤運動的未來如何?雖然目前還沒有可行商業模式,但飛盤這項運動本身還是有普及的潛力。

它的門檻很低,老少皆宜。未來很有可能從一二線城市下放,作為一種校園運動也不錯。

但是這項運動卻不得不面對被污名化的險境,這也許就是流量時代的宿命。

你覺得飛盤是真的被玩變味兒了?還是被污名化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三言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