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王陽明勸誡世人:哪怕再有錢,再有人脈,也需要記住這七字真言

我國戰國時期,有這樣一個牛人,他長相平平,隱於世外,他的弟子個個出將入相,蘇秦、張儀、孫臏據說都出自他的門下,相信大家應該猜到了,他就是鬼谷子王詡,他不謀而謀,天下仿佛都是他的一局棋,他寫了本書叫《鬼谷子》。

而鬼谷子逝去千年後,15世紀的明朝又出了一位牛人,他就是王陽明。一代聖賢,心學智慧被學者奉為圭臬,可能有人納悶,一個是戰國隱世高人,一個是哲學大師,為什麼將這二人扯一塊?

因為這二人相似之處頗多,鬼谷子未出世,而其徒弟卻有陰謀家、縱橫家、軍事家,王陽明未入行伍卻能領兵打仗,一生哲學智慧,享譽中外。這二人,在為人、識人、辨人、處世這些事情中相似之處很多。

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處世,怎樣識人,與什麼樣的人結交,路才會越走越寬。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人若想成功,需要具備很多因素,除了人脈和錢、權是必不可少的外,王陽明的七字真言同樣重要。

王陽明出生於1472年,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自小勤學苦讀,弘治十二年(1499年),28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一舉獲得二甲進士第七名,觀政工部。

王陽明一生致力於哲學研究,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哲學並不是書房裡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學以致用的學問,除此外,他在政治上,也是一流的政客,戰爭上更是可怕的軍事家。在江西當地方官時,正值寧王造反,王陽明就地招兵平叛,寧王叛亂他僅用35天就解決了。

王陽明在哲學、軍事、教育、書法等領域都有傑出貢獻,清朝曾國藩也將他奉為先師,王陽明匯集畢生經驗與智慧,總結出人生七字真言,以此勸誡世人:欲成大器,離不開人脈的幫助,但關鍵還在於自身,所謂具備心學,就是修自身能力,強調自身力量,而要修的正是這七字,分別是「行、勤、知、底、心、誠、耐」。

行:知行合一,心動還要行動

王陽明有一句話,即「破蔽解纏,實處用功」。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世上有很多困難、糾結之事,如果你總是去空想,而不是嘗試去做,用行動去改變,那麼你的身心將永遠困這些煩惱當中,不得解脫。心動不如行動,當心有追求的時候,需要儘早付諸行動,正視所謂的困難,一步步從腳下小事做起,你會發現在行動面前,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所謂「行」是指真正靜下心來,付出行動,大丈夫頂天立地,一舉一動的作為都被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必須言出必行,自己的行為如何,是逃不過別人的觀察的,所以必須心口如一,行事與說法一致,否則久而久之,別人會認為你是「假大空」,這樣的人,也再難有朋友的信任。

當「行」字真言,促使一個人形成良好的習慣時,自然也會變得更加穩重而受人尊敬。

勤:勤於求知,細於做事

勤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優良品質,無論是什麼領域,都需要勤勞。「勤於求知,細於做事」,這是做學問的最佳態度,對於王陽明這樣的大儒來講,求知是聖賢之道,而對於我們普通來人講,勤是一種做事的態度。

古代成大事者,無論英雄或奸雄,都曾有過一段不懈努力的經歷。勤在事業的任何階段,都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

即使是上班,老闆最喜歡的也是那些勤快的員工,而懶惰的員工永遠是第一批想要淘汰的對象。

都說勤能補拙,晚清大聖人曾國藩就是如此,他小時讀書,一遍背不下來,就讀十遍,別人誦讀兩三次就能倒背如流,而他卻要背至深夜,而他最終成了拯救大清江山於危難之中的大人物。

一個人想要成功,終離不開「勤」字,雖然在有些人看來,勤是笨辦法,容易吃虧,但別忘了「吃虧是福」,凡成大事者,必然要經歷一番磨練。

知:立志由心,人貴自知

都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欲成大事,必先立志,人無志向必不成器。而王陽明提出,立志一定要正確,要認識自己的能力,立一個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志,所謂立志從心,人貴自知,人需要有夢想,但夢想還需要落地,而不是好高騖遠,一腔盲目的熱血。

「知」暗示了人要有自知之明,符合現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認識自我的人,才能樹立符合自己的志向,否則,再遠大、再明確的志向也只能將你引向歧途。

所以要先學會「知」,才能讓自己思路更清晰,從而少走彎路,才能將人際關係與事業發展處理得更好。

底: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信息高速發達,社會也是錯綜複雜,人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放,導致許多人做起事來越來越沒有底線。

「底」是一個人的最後底線,如同內衣褲,別人看不見,但自己卻能真切的感知,信用貸款正是最後的底線。

底線就是做人的最後標準,絕不可觸碰的紅線,殊不知老祖宗傳下來的禮義廉恥,才是立足根本。王陽明說,一個人一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也不可能永遠順風順水,但必須要心存底線,不求盡如人意,但需無愧我心。

想成大器,不可能沒底線,當你心中清晰的知道底線在哪裡時,即使受到誘惑也能進退自如,當你成為一個有底線的人時,自然會受到他人的尊敬。

心:一切問題都是心的問題

人世間所有的爭鬥與希求,其實來自內心,一個人要想成大器,必走強心這一條路。

俗語講:「相由心生,情隨心遷,凡事都要用心、走心,所以什麼樣的內心與心情就會自然而然地表露到臉上,所以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是成功者必修功課。

特別是在今天這樣激烈的競爭中,心情浮躁,很容易迷失自己,同時也容易犯錯。所謂「不是風在動,不是旗在動,而是人心在動」,正是如此。

佛家說:「萬法皆為心生。

任正非人在中年時,遭遇接班人李一男的背叛離開,母親車禍離世,妻子與他離婚,自己罹患癌症,事業、家庭、健康遭受多重打擊,此時,若內心不足夠強大,又如何走出困境。

因此王陽明提出,全部的問題都來自內心,只有將自己的內心修煉到足夠強大,即使遇到困難,也能挺過來,從而才能在事業上更得心應手。

誠: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誠,對指人要真誠,誠信,講真話,重承諾而守信用,這樣的人才值得人敬佩。

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信用越好,越能打開局面,但這些「真」需要點到即止的真,需要結合上一點的「知」,這樣才能給人一種成熟穩重有擔當的感覺。

誠信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立起來的,不諾則已,一諾千金,這是建立和鞏固誠信的良方。

耐:耐住等待,才能苦盡甘來

王陽明心學之所以博大精深,毫無疑問,這與他本身能容能忍,經得起等待是分不開的。所謂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在我們追求成功時,需要堅持不懈努力,同時也要耐得住性子,學會等待,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曾經,我領導說過一句話,職場競技中,留到最後的一定是「耐得住寂寞,頂得住壓力「的人。

所以要想成大器,忍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學會了「耐」才有出頭的一日,不然很可能會在平凡過程中走向放棄,最終渾渾噩噩地過著普通的日子。

王陽明的七字真言:「行、勤、知、底、心、誠、耐」確實包羅了人生諸多哲理,王陽明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再有錢,再有人脈,也需要記住「行、勤、知、底、心、誠、耐」這七字真言,才能成就一番大業。

古人講究「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修自身是為第一位,只有自身正,才能有更大一番作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 劉利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