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及加息等因素影響,香港去年樓價終止十三年的升勢,大幅下跌15.59%,創二十四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影響之下,物業市值資不抵債的「負資產」宗數,在去年第四季末按季飊升近22倍至12164宗,創近十八年新高;涉及金額亦按季遽增21倍至662.52億港元(下同,折算約77.8億歐元),創十九年以來新高。當局強調,銀行按揭業務風險可控;地產仲介則預料,本地正在復常,負資產情況應不會惡化。
2022年第四季出現不少樓盤以大減價作招徠 2023年2月1日©麥燕庭提供
曾是港人夢魘的負資產,宗數在上季飊升至高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一萬餘宗,達到超過1.2萬宗,為2005年首季後新高。根據金融管理局昨(1月31日)天公布,有關宗數占整體住宅按揭宗數的2.1%;另外,同期負資產按揭涉及金額662.5億元,占未償還貸款總額的3.66%;無抵押部分金額則急升近42倍至接近25.2億元,意味香港銀行在按揭市場需承擔25.2億的壞帳風險。
該局副總裁阮國恆指出解釋,上季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大幅上升,主要由於樓價經歷去年首三季下跌8.5%後,第四季再跌7.7%。金管局又指出,負資產個案主要來自按揭成數一般較高的貸款,例如涉及銀行職員的住屋按揭貸款和按揭保險計劃。
地產業界解釋,銀行一般會向員工提供較高成數按揭貸款作為員工福利,部分銀行更會向員工表供十成按揭;至於接揭保險計劃則是上屆政府協助市民置業而又有保樓市之效的措施,計劃在2019年10月擴大了市民可以九成按揭貸坎的樓價上限一倍至800萬,去年初再將樓價上限提升至1000萬,令按保計劃新批宗數由不足二萬宗推高到四丶五萬宗。
阮國恆強調,按揭保險計劃下的貸款占比雖較大,但最新拖欠比率只是0.01%,比銀行業整體按揭貸款去年底的拖欠比率0.06%更低,顯示按保貸款質素良好,整體銀行按揭業務風險可控。
負資產高峰時自殺率破紀錄 當局稱現時金融風險可控
地產仲介的中原地產按揭董事總經理王美鳳亦認為,負資產宗數上升帶來的實質信貸風險及市場風險仍然甚低,因為拖欠比率極低,銀行亦未錄得拖欠三個月以上的負資產按揭紀錄;3.5%的失業率屬甚低水平;平均45%以下的供款負擔比率,以及57%的平均按揭成數仍屬低水平。
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預計,香港正在復常,負資產宗數應不會再大幅上升,但現時仍有「移民盤」等待消化,樓價要在年中才會有上升空間,但升幅亦不會巨大。中大另一經濟學者李兆波更指出,即使中港「通關」亦不會出現過往大量陸客來港置業的情況,一是人少,二是中國經濟情況轉變亦令來港者的資金不像過往寬裕。
香港回歸中國前,不少港人相信樓價只升不跌,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令樓價在一年間大跌三到五成,出現樓價低於原先向銀行貸款以置業的樓宇按揭款項的負資產現象,加上經濟轉差導致失業率上升,在無力供款下,不少人的按揭物業被銀行沒收,有人更因此走上自殺的絕路。
根據金管局資料,香港負資產問題最嚴重的時期是「沙士」(SARS音譯,中國稱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尾聲時的2003年6月,當時有超過10.5萬宗負資產按揭,占所有按揭的22%,涉及金額達1650億元,按揭金額與抵押的比例為128%,估計這些貸款的無抵押部分約值360億。受影響的屋苑,樓價在十多年後仍未回復高峰價,而負資產宗數在2016年第四季才跌至零水平,近年保持在數百宗的水平。
對應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2003年沙士爆發,當年內每10萬人有18.6人自殺,破香港自殺率紀曆新高,數字於翌年開始回落,截至2021年,每10萬人有12人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