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中國變動大潮下 他們相繼關閉公司 相遇美國

——從與時代共舞到黃鐘毀棄|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怕與愛(一)

胡、孟二人原先都在國內做企業,但孟軍在2021年底關閉了公司,並於去年4月到達了美國。「我這麼多年辛辛苦苦打拼的事業沒有了,而且現在我不可能再回去做什麼了,......我整個的狀態這一年都不是很好的,」孟軍這樣回憶見到胡力任時的情況。處於困厄中的兩位中國民營企業家在佛羅里達海邊相遇,或許是出於偶然。但在中國經濟、社會變動的大潮下,他們的見面似乎又像是受著時代的牽引。

天涯相遇

胡力任第一次見到孟軍是今年四月在美國邁阿密。

「晚上吃飯的時候,就感覺他很低迷。我就問他,你好啊。第一次見面,這樣就聊起來,」胡力任這樣回憶他初見孟軍時的印象,兩人因為共同的朋友相識。

胡、孟二人原先都在國內做企業,但孟軍在2021年底關閉了公司,並於去年4月到達了美國。「我這麼多年辛辛苦苦打拼的事業沒有了,而且現在我不可能再回去做什麼了,......我整個的狀態這一年都不是很好的,」孟軍這樣回憶見到胡力任時的情況。

胡力任則是比孟軍更早關閉了企業,並於2018年底來到美國,並定居在佛羅里達海邊。

就在他們相遇的4月,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主營業務年收入2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利潤已經連續下滑四個月,其中私人工業企業1-4月利潤下降了22%。與此同時,民間投資也在逐季逐月放緩。

處於困厄中的兩位中國民營企業家在佛羅里達海邊相遇,或許是出於偶然。但在中國經濟、社會變動的大潮下,他們的見面似乎又像是受著時代的牽引。

同樣的時代不同的出發點

在很多年中,胡力任和孟軍實際是中國經濟騰飛的受益者。但最初,他們都是被「體制」甩出來的人。

孟軍來自東北吉林,他的父母早在1980年代末就下崗了。為了減輕家庭負擔,1989年孟軍高中畢業便外出打工,「就是在吉林範圍內,在延吉、長春啊,還有牡丹江這種地方,跟朋友販賣一些蔬菜等應季的東西。」

孟軍1992年在北京(孟軍提供)

胡力任則出身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80年代中期讀完大專,畢業進了上海一家以電視技術為主的研究所。但1991年研究所裁撤,胡力任進入了外資企業。

大學時期的胡力任(胡力任提供)

1990年代初,在經歷了1989年六四大屠殺的致暗時刻之後,中國開始逐步改善與西方的關係,中國政府也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中國的經濟發展開始邁向一個新的台階。而在攀爬命運的階梯上,孟軍與胡力任兩人也開始摸到了自己的方向。

孟軍從東北到了海南,做過很多種不同的工作,「1993年至2000年之前這是一個階段,我自己去開了海鮮酒樓,去做包機,包機也很賺錢的,當時是壟斷的,然後做邊貿,我和越南那邊也熟悉,其實就是走私了,」孟軍通過創業撈到了他的第一桶金,他估算當時賺了總共近500百萬元人民幣。

胡力任則在1997年進入國內剛剛興起的網際網路行業,「當時李嘉誠的公司在上海設立了一個叫『美亞在線』,我做了這家美亞在線的董事、執行副總,我在裡面是有股權的,當時的年收入是在四、五十萬人民幣。」

那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在世界的占比1994年重新超過2%,並在此後一路上升。民營經濟也隨之愈加彭勃地發展,全國私營企業數量從1978年的0(當時只有個體工商戶,沒有私營企業)發展到2000年的176萬戶。

時代的笑意寫在胡力任和孟軍們的臉上、心裡。「我覺得很好啊,欣欣向榮啊,只要你努力、能拼,就好賺錢啊;那時候幹什麼都一帆風順,幹什麼就什麼成,做什麼就什麼賺錢,」孟軍這樣感嘆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