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舊聞重溫:中國青年報:「情緒穩定」終於被掃進垃圾堆了

作者:
當重大事故或災害突然降臨,造成人員傷亡,其家人必然悲痛欲絕、呼天搶地,怎會「情緒穩定」?即使他們因為一時難以承受巨大的打擊而沒有發泄其悲痛,即使他們無聲無息,也不能說「情緒穩定」。這種所謂「情緒穩定」,其實是記者的造謠,也違背了新聞從業人員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但如果許多記者都如此胡說,就不能單從個人道德上找原因,而應找到其制度上的土壤。

CDT編者註:原文於2011年7月27日發布在《中國青年報》。2011年7月23日,浙江溫州發生嚴重動車追撞事故。據官方報導,事故共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傷。

「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事故現場。圖

7月25日,一位失去孩子的家長痛哭流淚。「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已造成多人遇難,在溫州市殯儀館,許多列車旅客家屬懷著悲痛的心情在這裡探聽自己親人的消息,等候辨認遇難者遺體。(新華網7月25日)

這篇題為「死傷者家屬情緒激動,溫州57個工作組24小時接待」的新聞指出,遇難者家屬情緒激動、悲痛欲絕,需要穩定情緒和進行心理疏導。我們在事故報導中流行了幾十年的「情緒穩定」的說法終於被掃進垃圾堆了,這不能不說是新聞報導的一大進步。

過去,只要發生災害事故,那些新聞報導中都少不了一句「情緒穩定」:廣東連州發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32人死亡,「目前,傷者和死者家屬情緒穩定」;重慶井噴發生,「開縣社會秩序良好,緊急疏散出來的群眾百姓情緒穩定」;遼寧昌圖煙花爆炸37人死亡,「目前,死者家屬情緒穩定」;廣西撲滅山林大火,有11名鄉鎮領導幹部、職工英勇獻身,「目前,死者家屬情緒穩定」。

當重大事故或災害突然降臨,造成人員傷亡,其家人必然悲痛欲絕、呼天搶地,怎會「情緒穩定」?即使他們因為一時難以承受巨大的打擊而沒有發泄其悲痛,即使他們無聲無息,也不能說「情緒穩定」。這種所謂「情緒穩定」,其實是記者的造謠,也違背了新聞從業人員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但如果許多記者都如此胡說,就不能單從個人道德上找原因,而應找到其制度上的土壤。

這是一種扭曲新聞觀的產物——在事故或災害過後,總要突出人民奮勇鬥爭的英雄氣概,才能鼓舞士氣。至於災難的破壞程度之重,群眾生產生活之難,都一筆帶過,都被視為「負面」而不予披露。於是,搶救工作必然「周密部署,有序推進」了,群眾的情緒不穩定還行嗎?

現在,事故災害報導終於開始告別「情緒穩定」的虛假描寫,這不是因為記者覺悟高了,而是新聞逐步回歸到它的本質上了。新聞是人民手裡的公器,理應反映人民的心聲,理應以真實性為第一生命。值得注意的是,被掃進垃圾堆的還有「喪事當做喜事辦」的惡習,其他違背新聞規律的提法也逐漸消失。當然,新聞的這種回歸只是一個好的開頭,好在它終於開頭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