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北京的一份重磅文件,發出了什麼信號

最近,一場深度影響中國人命運的詭異變化正在發生:

多座城市的高中擴招潮此起彼伏,大批大批的中職院校卻排著隊關門

事態,正在急劇變化!

背後,是一則重磅文件橫空出世,劍指「普職分流焦慮」。大轉向下,眼看孩子上高中的希望越來越大,台灣經驗卻告訴我們:

別急,未來0分上大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兒。

一個不尋常的信號鮮有人察覺:

多地高中都悄悄擴招了!

一直被稱為「學校荒漠」,以「拼命建學校」出名的深圳,率先傳來消息:

2023年,深圳全市學校安排普高招生計劃8.9萬人,其中公辦普高招生計劃6.5萬人。比2019年足足增加了超3萬人。

更有力的「強心針」是這四年持續走高的普通高中錄取率,不少「深漂」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廣漂」也沒被落下,今年廣州多所高中招生計劃增加,其中不乏名校。公辦高中招生比去年增加2533個,民辦高中招生增加3887個,中外合作項目招生增加1065個……

如果普高計劃能夠全部完成的話,約有64%填報普高志願的考生有望進入普高學習。廣州今年普高升學率也是近五年最高!

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廣州孩子不用被「分流」進中職了。

當然,北京的孩子是最幸運的,因為北京有著全國一騎絕塵的普高錄取率,上高中的機會是最大的。

在多地還在琢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規模大體相當「的」大體相當」是什麼比例時,北京東城區、朝陽區、昌平區、經開區、懷柔區、密雲區等都跑出了超90%的普高錄取率;競爭激烈的海淀區普高錄取率也在80%-90%之間。

這麼多高中「明目張胆」搞擴招,究竟嗅到了什麼信號?

答案在近日已經揭曉。

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重磅文件《關於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普通高中內涵建設行動,包括「新建一批」「幫扶一批「」提升一批「」擴容一批「。

職普分流焦慮已經被充分看到,並在解決的過程中了。

一個鮮為人知的教育真相是,過去套在廣大家長們脖子上,不知道何時就會收緊的普職分流「繩索」,其實並不如大家猜測的1:1那般誇張。

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和國家統計局官網的數據,從2016年-2020年,普職比其實更接近於6:4,而非5:5的殘酷競爭格局。

這幾年,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更是一年比一年高:

2021年,普職招生比擴張到6.5∶3.5,2022年,普高比例還在繼續擴大,普職招生比為66.15%:33.9%,普職比達到了6.6:3.4,向7:3發展的勢頭非常強勁。

這意味著,「50%的孩子上不了高中」早已淪為歷史,未來越來越多的孩子都能上普通高中。

普高在擴招,中職院校則迎來了一波關停優化潮。

2013~2022年,中職學校數量持續下滑,十年累計減少3039所,招生累計減少249萬人。

中職學校數量減少,背後卻暗含著一個殘酷事實。

那就是,現在的就業生態,甚至容納不了太多技術工人……

而真正做到高端製造業技術骨幹的人才,或多或少都有海外留學交流經歷。

雖然最新的國家政策,讓普高和中職都能殊途同歸,但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有些骨感。

而且與高考復讀班盛行不同,在中考階段,很少有學校提供復讀班。就算考試的時候身體不適考砸了,或者出個意外沒趕上,也難有翻盤的機會。

被中考「淘汰」的孩子,哪怕僅有15歲,但在不少家長眼中,其人生已經定型,翻盤機會寥寥。

這些進入中職的孩子,身上有一股「棄兒」的味道,他們是被普通高中放棄了,是被家長「望子成龍」的期待放棄了,甚至進入中職後也開始自我放棄了,麻木地開始擺爛的人生。

「上課一直睡覺,叫醒又趴下去……無限循環。」一位中職老師在社交媒體吐槽。

不是在睡覺,就是低著頭偷玩手機。雖然大多數中職要求上課上交手機,但搞備用機他們駕熟就輕,最誇張的甚至有8台備用機……

叫不醒裝睡的學生,學校認為是老師課堂管控不力,不僅要被通報批評,甚至要對老師罰款。有網友曬出班上10個左右學生睡覺被罰款50元。

「負責任的老師都是邊流淚邊上課,結果還遭(學生)反感。」一位網友說。一些中職就像「大染缸」,

受歡迎的中職老師往往是和學生一起擺爛、一起扯皮打遊戲。

中職的小環境之差,以至於辛苦備課的老師在日復一日的教書中,也逐漸沒了心情,「重點是想講,講不下去」。

劣幣驅逐良幣之風,一時蔚然。

這也直接導致,越來越多中職生在懵懂之下進了學校,卻有相當一部分沒能畢業。

2017年,中職招生582萬人,畢業484萬人;

2018年,中職招生557萬人,畢業373萬人;

2019年,中職招生600萬人,畢業399萬人。

這意味著,過去幾年間,中途輟學的中職生們,從百萬規模迅速翻倍到200萬,平均每3個人考入中職,就有1人未能完成學業。

也難怪有家長指責,與其說「普職分流」是教育分流,不如說是一場教育淘汰。

為了避免自己家孩子走入中職,被命運分層到另一條極大可能通往藍領的道路,焦慮的家長只能從小開始雞娃。

一位家長曬出的一年級學習規劃:

識字量要達到800-1000個,

每天要寫三句話日記,

每周三篇看圖說話為以後寫作文打基礎,

看新概念動畫學英語,

爭取英語小升初就達到高三水平……

「沒有規劃的人生就像沒有掌舵者的船」這句話,相信就能引起不少家長的焦慮。

有些家長建立「雞娃小分隊」,抱團取暖,每天互報雞娃進度,共享學習資料和信息(當然,也有的是地下補習班,你懂的)。

[page]不少孩子都把「快樂童年」僅存的希望寄托在寒暑假,可就怕學霸過暑假,他們報更多的班,默默又甩開了一大截。

前陣子智谷趨勢在全網率先寫了「江浙沒有夜生活」的社會現象,

引起非常廣泛的關注。回歸本質,為什麼江浙不配有夜生活?下面這張圖是最現實的原因。

江浙擁有全國最「大體相當」的普職招生比,是最接近「50%的孩子上不了高中」的區域,他們怎麼敢有夜生活?

家長們非常清楚,不這麼做,孩子未來難有好出路。

初中的孩子正處於叛逆期,青春叛逆期與最沉重的學習壓力,以及最重大的人生抉擇疊加在一起,使得無數的家庭雞飛狗跳。

比高考落榜率還高的中考,成了不少孩子和家長不能承受之重。

這種雞娃方式,顯然與教育「雙減」的初衷是相違背的,或許是政策轉向的最關鍵考量。

正如一位教育老兵說,在「分數」這個唯一的考核指標面前,任何教育的「真諦」和「理想」都得靠邊站。

如果再往深一層挖,我們會發現,大部分中職教育,很大程度上還是以職業教育之名,搞著學歷教育之實。

正如這張圖所展現的,對中職生來說,能翻盤的機會就是繼續考本科,拿到大學文憑,而不是早早就成為技術工人。

比起高中擴招,其實時代的貝塔在不斷轉動——新生兒下降將帶來新趨勢。

像韓國和中國台灣省那種「0分也可以上大學」的場景,大概率會在此地上演。

畢竟,只要學生足夠少,屆時別說高中了,大學都能隨便上!

在台灣高校林立,學生稀疏的大背景下,分數已經低到不可思議:

2006年,台灣考生每科只需考到15分就可以上大學;

2007年這個紀錄被打破,4科加起來只需18分;

2008年更誇張,總分7分就能當大學生了。

當時台灣年輕人默認的共識就是,「二十年前慶升學,辦桌請客放煙火。二十年後上大學,繳費把妹等張紙。」

底線,被越踩越低。現在的台灣,別說7分了,就連0分都沒壓力上大學。

今年,全台高校申請入學缺額達1.6萬多人,創近5年新高。

這些年,當我們的幼兒園剛剛開始迎來關停優化潮,海峽那頭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已經挨個倒了個遍,中小學「一人畢業生」的新聞層出不窮,屢見不鮮。

他們的今天,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從2021年開始,中國的新生兒和高考報名人數就出現了「死亡交叉」;到去年,全國新生兒繼續下滑至956萬,高考報名人數卻衝到1193萬,差值去到了237萬。

按現有大學承載能力,即使這些孩子們全部都讀完高中報名大學,那也不夠學校招的。

按21年全國高考錄取率41.63%的比例推算,到2040年,將只有224萬大學生能考上本科。

可是我們參考韓國首爾、日本東京為孩子備考名校的那些激烈競爭也不要難發現:優質資源,即使到了這個階段也會是「百萬人國獨木橋」的壯觀景象。

東亞的孩子們,天然就在卷的文化中掙扎。

而除了教育,找工作則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象,如果要更形象地比喻,那就是一座大山。

學歷無限通貨膨脹之下,疊加社會發展趨於成熟且穩定,增量減少也勢必意味著好的工作不會憑空大量出現。

畢竟,像網際網路集體造富的機會,在未來只會越來越少。

而像台灣那樣,讀書躺平,就業內卷則會成為必然的結果。

早在幾年前就有台北招聘清潔工,錄取的293人中,4成都是大學生的新聞了。到今年,唯一的變化就是:面對4.3萬新台幣(折合人民幣近1萬)的工資,爭做清潔工的大學生,開始升級到碩士了。

一眾台灣網友感慨萬千,「早知道就不用讀那麼高!」

說到底,進中職還是進高中,讀大專還是讀大學,這些都是表面文憑。

東亞競爭的本質,是「排他性教育」,根子在於能否超越其他人,最終獲得一份好的工作和體面的薪資。

為了應對這一趨勢,國內已經有大批家長先行一步,早早放棄了雞娃的打算,人到中年也要把自己「捲成麻花」。

一大批中產精英們,為了讓孩子未來能夠以香港身份輕鬆升學,正在奔赴香港,甚至不惜中年讀研。

個中訣竅在於,只要家長獲得香港高校錄取,就可以申請學生簽證,辦理香港居民身份證。等畢業後,就能獲得兩年的IANG簽證,孩子就能隨遷備考DSE,錄取香港八大院校高達40%,還可以反向回內地,競爭不激烈的情況下更容易被北大清華錄取(不過後者需要孩子轉換成香港戶口)。

饒是這般複雜的迂迴戰術,也有無數家庭在身體力行。

這兩年來諮詢的家庭越來越多,甚至近萬。一位正在讀研的家長為孩子暢想的未來是,「有房,有深戶,有香港身份,有中上顏值,還有碩博父母」。

漏洞永遠都有,只看誰能付得起鑽漏洞的成本。

而大多數渾然不覺,還在為孩子能上高中而開心的家長們,沒有意識到同齡人已經在將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資本,瘋狂轉化為下一代的升學優勢。

在某熱門社交平台上,有孩子就如實記錄了瘋狂自雞的爸媽:

退休的爸爸拿著比孩子工資還高的退休金瘋狂趕項目,高學歷的媽媽啃書,準備晉升正高級別。這讓她感到心情複雜。

而清醒的評論則一語道破:

「時代的紅利導致下一代再努力,勞務收入也抵不上上一代的資產升值速度。」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高淨值移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