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雷叔說事:取消課間十分鐘,圖什麼?

作者:

最近有一個熱搜:開學一個多月後兒童精神科爆滿。

前央視主持人李小萌也站出來呼籲,不能忽視孩子心理問題。

為此她「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強制恢復課間10分鐘」。

怎麼,現在連課間十分鐘都沒有了嗎?孩子們從早到晚在教室里要干坐一天?

看到這些話,我有些迷糊。

畢竟雙減政策出來了,各地減負措施也在執行,中小學應該不會去侵犯學生這些權益吧?

但網友的吐槽還是讓我大吃一驚。

他們說自己孩子在課間十分鐘裡,除了上廁所、喝水以外,不能出教室。

三年級的學生,中午午休上廁所還得舉手示意。

上廁所時還得排成直線:

放學時,學生們得排成四列縱隊,排得不齊要被批評。

一位網友爆料,為了檢查誰大聲說話,走廊里還裝了分貝檢測儀,這種情況下被監視一天,很多孩子的大腿都坐麻了。

有的學校待遇好一點,學生可以出教室,但也不能越界,只能在自己那一片走廊散散步。

神奇的規定帶來許多黑色幽默的結果。

為了絕對安全,一些學校決定在教室內升旗。

天津的學生在課後活動感受的習題上,恐怕會得零分,因為他們沒有課後活動。

真的是這樣嗎?

順著這個話題,最近有記者去調查北京市中心27家小學,他們發現其中22所學校嚴格限制課間十分鐘的活動。

不久前也有報導說,杭州一所學校在課間10分鐘期間,不讓學生下樓活動,不准他們大聲說話。

2019年,中國青年報社經過調查得出過一組驚人數據:

近八成的小學,近七成的初中,課間十分鐘會很安靜;

再往前推,到了2010年,有一天下雨,一名四年級小學生,在課間十分鐘時想從窗口伸出小手接雨水。

沒想到自己的好奇心行為,不僅沒被允許,還被老師批評教育,因為當地很多學校這麼規定。

大家迎來了一個「安靜的課間十分鐘」,一迎就迎了十多年。

家長當然會憤怒。

試想一下,孩子上課正襟危坐,下課了還待椅子上,上廁所要舉手,喝水要報告,你覺得是好事嗎?你會來送孩子上這樣的學校呢?

[page]

課間休息壓縮時間也就算了,現在有學校在午餐時間上「制裁」學生。

最近一個新聞報導,衡水一所高中,給的午餐時間總共才20分鐘,為此學生不得不跑著去食堂搶飯吃。

試想一下,你的孩子不是吃不到飯,就是吃剩飯剩菜,你會來送孩子上這樣的學校嗎?

再讓我們回顧一下上面的場景:

「拖堂導致學生課後休息時間缺失」

「課間十分鐘只能上廁所喝水」

「上廁所被嚴格要求排成直線」

「打仗一樣去食堂搶飯吃」

一幕幕描述下來,肯定有人覺得這和坐牢一樣。

可真要是在監獄,犯人還是能享受一些為了人性化而人性化設置的福利。

不可否認只有部分中小學這麼做。

但這些奇葩操作還是讓人冷汗直冒。

與「消失的課間十分鐘」話題同樣火了的,是這樣一些短視頻素材。

動圖裡,孩子釋放玩耍天性,沒什麼焦慮,不碰人情世故。

走廊外昏黃的陽光,為他們的活潑鍍上金子般美好的印記。

‍但從動圖裡,你也能明白為什麼有的學校會嚴格限制學生在課間十分鐘動來動去。

比如,孩子在瓷磚上滾來過去,不衛生,回家要被家長罵;

比如,沖向鏡頭的白衣女孩如果被最後一位衝刺的同學絆倒了怎麼辦;

比如,鏡頭右側白衣白褲男生,要是踩空一級台階,摔倒撞了後腦勺怎麼辦;

又比如,最遠處抱著的兩個同學,突然扭打了起來了,如何是好;

再比如,玩著玩著超時,上課打鈴了,學生還沒回座位上,那班級秩序又成什麼樣了。

所以老師會怎麼應對呢?

我們在「雷叔說事」發了這篇文章後,得到很多老師的回聲。

一位天津老師坦言,他們真想帶孩子去操場玩,但因為怕個別家長投訴,所以最後可能就不做這些事。

一位四川教培行業從業者說,部分家長胡攪蠻纏,學校負不起責任。

一位四川老師表示,只要出安全事故,就把鍋甩給一線教師。

而且,一個老師怎麼每時每刻看住幾十個學生呢?班主任管不過來,學校也管不過來。

學校還會告訴你,他們怕出事,他們怕學生不受約束,更怕個別家長的鬧:

「一定要告倒學校,要賠錢,要網曝,要鬧個底朝天。」

背後又沒有制度化的力量來支持學校和老師。

甚至可能依法不向胡攪蠻纏的家長妥協都變得有點難。

按鬧分配,蠻不講理,卻個別時候能通行,這不得不讓學校戰戰兢兢。

接下去權責分攤,老師就成了弱勢群體,老師成了背鍋俠。

再接下去學校和老師都不想做錯,那乾脆讓課間十分鐘安靜而可怖吧。

可這還是帶來一個問題:

因為個別家長為孩子受傷而胡攪蠻纏,就禁止所有學生自由玩耍,是不是一刀切了呢?

如果把一天的課間十分鐘加起來,起碼能達到一個小時。

如此長的時間體量,意味著裡面有很多被人忽視的門道。

首先,課間十分鐘是屬於學生自由支配的權利。

2021年頒布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就規定了,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同時,保證學生有休息、參加文娛活動和體育鍛鍊的機會和時間。

既然如此,學校和教師都應該學會去理解、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基本權利,而不應該肆無忌憚地伸手去侵占。

其次,侵占學生課間十分鐘的行為可能帶來許多後果。

肥胖方面。

許多00後05後缺乏運動,睡眠不足7小時,這要是再缺乏課間十分鐘休息的話,更可能加重肥胖率。

近視率方面。

歐美研究表明,只要在戶外活動時間足夠,近視發生率會明顯下降。

心理健康方面。

如果青春情緒沒辦法通過下課活動發泄,可能會埋下了不少禍根,這在心理健康問題上尤為突出。有幾組數據:

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國民健康心理調查,中學生抑鬱症的檢出率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鬱症狀。

國家衛健委做的流行病學調查,17.5%的兒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礙。

南京腦科醫院做的研究顯示,全國中學生非自殺性自我傷害的發生率高達27%。

再次,現在的校園環境已經安全很多了。

總不能去刻意追求100%絕對安全的環境吧,那也達不到啊。

再次,課間十分鐘也是教師調整工作狀態的機會。

像這樣一份初二學生的班規,看著很細緻,從出點上來說能管好學生。但實際上既折磨了學生,也勞累了老師。

(積極回答問題,被任課老師表揚者,2分,後改為2分)

因為不給孩子課間十分鐘,意味著班主任等老師也要高強度監管學生的一切。

很多網友批評講台上的老師,覺得他們是奇葩措施的執行者,但他們遠不是始作俑者。

畢竟誰也不願意,非自己課堂期間,又不多發工資,還搭進去時間管孩子。

最後,家長們也該稍微放寬心。

個別家長,不要孩子擦破點皮就覺得天塌下來了,還得讓學校和老師痛不欲生才罷休。

我們小時候在學校里也磕破皮,扭過腳,這些傷病本身很短,自己可能過幾天就忘了。

爸爸媽媽也會跟老師說,自己孩子太調皮,可以好好管教他。

家長與學校的關係沒有現在這麼劍拔弩張。

而且個別家長,你不也經歷過那段摔跤後轉身忘記疼痛的時光嗎?

能讓課間十分鐘消失,是因為部分學校校規一刀切。

校規一刀切,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孩子非常好教。

即使是那些奇葩校規,學生也往往能給學校落實到位。

再去哪裡找這樣的乖寶寶啊。

可如果讓他們的老師、校領導、家長干坐一天,舉手上廁所,打報告喝水,身先士卒一點,能辦到嗎?

將心比心,孩子需要好成績,也需要健康的身體,和豐滿的靈魂。

所以真愛他們的話,就要給他們釋放壓力的出口,而不是一堵了之。

事實上,一個活潑不壓抑的童年,已經在許多孩子的家長身上出現過。

他們所經歷的,正是語文課本里描述的多姿多彩的課後活動。

雖然時代不同,興趣愛好不一樣了。

但物質更豐裕的現在,孩子玩得比當年少,甚至還被強制不能玩耍,怎麼都說不過去。

從人的天性而言,嚴格把孩子限定在一張椅子,一個教室,一個走廊上,是嚴重違背教育理念的。

人不是動物,人更不是機器。

好在這些情況只是部分學校的,但依然提醒我們,孩子不該去經歷不屬於他們的痛苦。

我們有義務讓他們健康發展,而不是聽話坐著,干坐一天。

-END-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雷叔說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