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中共是否受益於不穩定的中東?

2023年11月20日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出席阿拉伯和穆斯林占多數國家外長會議

一場由真主黨從黎巴嫩發射、針對以色列北部戰略空軍基地的火箭彈襲擊,是中東地區一系列事件中的最新一起。分析人士表示,這起事件可能提升中共在該地區的地位,並為其擴大影響力創造新機遇。

這起1月6日的襲擊是其他不斷升級的暴力事件之一,包括葉門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襲擊紅海的商船,與德黑蘭相關的團體襲擊伊拉克的美軍基地,伊斯蘭國組織聲稱其製造的南伊朗致命爆炸,以及加薩走廊的持續戰爭。這些事件突顯了中東地區不斷上升的不穩定局勢,可能會削弱美國及其盟友阻止中東地區局勢升級的努力。

面對這個不斷變化的環境,觀察家們指出了中共在這種情況下面臨的潛在外交和政治機遇——從將美國的注意力轉移出印太地區,到展示其外交領導力。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已經大幅增長。

以色列對哈馬斯10月7日襲擊做出回應後產生的加沙地區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以及不斷增加的民眾傷亡(哈馬斯殺害了約1200人,被歐盟和美國列為恐怖組織),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機會,將敵對行動歸咎於美國的中東政策。

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北京方面已經瞄準華盛頓,指責其存在雙重標準。專家認為,這是一場旨在不僅提升其在中東而且在全球南方影響力的運動。

然而,北京在中東實際上有多大的影響力,以及中國在戰略上有多大的優勢來推動其在中東地區及其他地方的目標?

中國如何應對中東危機

中國在以色列和哈馬斯戰爭中採取了謹慎的政策,試圖將自己與美國對外干預的立場形成對比,奉行反對外部干預和在衝突中保持中立。但是,北京並未明確譴責哈馬斯,並隨著以色列在加沙地區加強戰役而對以色列持越來越批評的立場。

到目前為止,北京已成功將這一立場轉化為一些外交上的收穫。

11月20日,中共外交部長王毅歡迎阿拉伯和其他伊斯蘭國家外長來北京參加會議,作為北京為結束加沙戰爭外交努力的一部分,此舉被專家認為是中國試圖利用西方在這一問題上的政策分歧。

「中國是廣大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好朋友、好兄弟,」王毅說。「我們始終堅定維護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正當權益,始終堅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復民族合法權益的正義事業。」

在該地區的其他危機中,北京同樣一直將自己打扮成站在和平一方,同時追求自身利益。

2024年1月3日伊朗首都德黑蘭東南約510英里處克爾曼市爆炸中的死難者和家人

中共外交部迅速譴責了1月3日在伊朗發生的造成數十人死亡的雙重爆炸事件。但北京尚未對在伊拉克發生的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襲擊美軍基地事件發表評論。北京對有關黎巴嫩真主黨向以色列北部發射飛彈和在貝魯特發生的一起被指以色列實施的暗殺事件,對外發布了措辭模糊的聲明,含糊地呼籲緩和緊張局勢,明確地未提及具體組織的名字。

在應對胡塞武裝在紅海上對商船發動的襲擊時,中國採取了稍微不同的策略。

去年12月,一艘香港籍船隻遭到了胡塞組織的襲擊,中國國有航運巨頭中遠集團(Cosco)於1月8日暫停了通過紅海向以色列的運輸。中遠集團在貿易市場占近11%的份額。

一些中國分析人士,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該研究院與中國國家安全部有關)姜立萌(音)已經警告,紅海地區的問題可能會通過提高能源價格、抑制全球貿易和導致中東更廣泛的不穩定,對中國的利益造成傷害。但其他中國專家則將這些襲擊視為一個機遇。

去年12月下旬在抖音上發布的一段視頻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教授肖雲華(音)表示,胡塞武裝「無意中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因為封鎖航道可能會導致增加中歐間陸路貿易對中國建設和支持的鐵路的使用。

肖雲華說:「胡塞武裝間接促成了從海上運輸向陸上運輸的轉變,破壞了美國在海上的至上地位,並推動了(北京的)全球多極化國際戰略。」

中國的影響力在增長嗎?

中國在中東地區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中立的地緣政治參與者,並在近年來加強了與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地區主要國家的關係。

能源,特別是石油,是北京最近許多外交努力背後的重要動力。

根據全球情報諮詢公司克普勒(Kpler)的數據,中國是世界上購買沙烏地阿拉伯石油最多的國家,而沙烏地阿拉伯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生產國。中國石油進口的一半以及中國燃燒石油總量的三分之一多都來自沙烏地阿拉伯。

2023年3月10日在中國北京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會見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和國務部長和沙烏地阿拉伯安全顧問穆薩德·本·穆罕默德·艾爾班

根據克普勒的數據,過去兩年中國進口伊朗石油的數量也增加了兩倍多。

據報導,中國還承諾2021年向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以換取石油和燃料供應,儘管西方對德黑蘭的制裁阻止了北京實現這項龐大協議的條款。

北京在外交上也很活躍。

2023年6月,中國將其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關係提升為「戰略夥伴關係」——這是北京外交互動的第二最高級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了一項三點建議,旨在為兩國解決方案鋪平道路,以實現「巴勒斯坦問題的公正而持久的解決」。

2023年3月,北京還斡旋了一項協議,幫助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恢復關係,此舉助於提升中國在該地區和平製造者的地位。

分析人士表示,這提高了人們對中國在加沙爆發戰爭後發揮更大外交作用的期望,但迄今為止北京尚未達到這些期望。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范鴻達,作為該領域的知名學者,於去年11月指出,如果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持續,不穩定局勢蔓延到其他國家,北京可能會面臨許多問題。

他寫道:「鑑於北京已經高度關注巴勒斯坦問題,其他國家,特別是中東國家,正在審視中國應對加沙與以色列戰爭的能力。這顯然也是對中國的一個挑戰。」

這一警告後來得到了驗證。11月的會議之後,中國的斡旋努力已基本減弱,自十月份唯一一次訪問以來,中國的中東特使翟雋也一直保持低調。

加沙戰爭也嚴重損害了北京與以色列的關係。以色列此前已經成為中國在中東地區日益密切的合作夥伴;中國企業在以色列大量投資於尖端技術和戰略港口。

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張軍

短期機會vs長期風險

范鴻達還警告說,不斷增加的不穩定局勢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這將迫使該地區把貿易和經濟投資的重點逐漸轉向安全領域。他寫道:「如果中東地區的局勢繼續惡化,中東領導人將不可避免地更加關注國家安全,而這並非中國與中東合作的核心領域。」

儘管中國已經表明它能夠應對機遇,但范鴻達警告說,長期衝突可能會暴露北京的局限性。

儘管王毅曾與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討論穩定該地區的問題,但美國已經成為具有足夠外交實力參與中東地區事務的唯一國家。

目前,布林肯正在進行地區巡迴訪問,包括約旦、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埃及、土耳其和希臘。與此同時,關於北京是否願意或能夠向德黑蘭或其合作夥伴施加壓力以降低緊張局勢仍存在疑問。

亞特蘭大理事會的非常駐研究員艾哈邁德·阿卜杜哈(Ahmed Aboudouh)寫道:「中國幾乎無法說服伊朗制止黎巴嫩真主黨從北方襲擊以色列,也無法阻止伊拉克什葉派民兵騷擾美軍和外交官。」

他說:「即使可以,中國也不會為了讓華盛頓獲得免費勝利而不遺餘力地危及與戰略夥伴的關係。」

隸屬於中國國家安全部、總部位於北京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牛新春寫道,如果不穩定局勢繼續蔓延,這種情況最終可能對中國產生不利影響。

他寫道:「如果中東真的陷入全面動盪,中國作為該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中東石油最大的買家,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牛新春說,中國仍然是聯合國安理會唯一沒有在中東設軍事基地或駐軍的常任理事國,隨著對話轉向國家安全問題,中國的影響力將會減弱。

他寫道:「(中國)對該地區危機的出現和規模的影響力是有限的。」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