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習裝聾作啞!《經濟學人》正告:拭目以待

——他裝聾作啞!《經濟學人》正告習近平:拭目以待

英國周刊《經濟學人》在習近平訪歐期間(5月5日至10日)發表文章說,儘管習近平向歐盟提出抗議,但中國確實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今年前3個月,中國鋼材出口量年增超過28%,新能源汽車出口成長近24%。這令歐洲擔心來自中國的大量電動車及鋼鐵可能取代歐盟的相關產業及就業機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稱:支持競爭,反對傾銷,這必須是我們的座右銘!

《經濟學人》文章一開頭即指出,歐盟對產能過剩並不陌生。它的經濟版圖上曾經有黃油山、牛奶湖和其他生產過剩的地標(這是其共同農業政策超現實的結果),而該政策保證了奶農的高價格。因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最近於巴黎舉行的一次會議上(5月6日)就中國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向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發出警告,而且她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文章突出,這一次,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關注的不是農業,而是製造業。歐洲擔心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和鋼鐵會大量湧入,從而取代歐盟所珍視的產業和工作崗位。今年前三個月,中國的鋼鐵出口量(以噸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8%以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也增長了近24%。針對此局面,歐盟正在考慮徵收「反傾銷」關稅,以抵消幫助中國工業增長的補貼。

習近平熟知中國產能過剩

《經濟學人》文章話鋒一轉稱,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中國的產能過剩其實也很熟悉。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他的主要經濟政策是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2016年,中國削減了2.9億噸煤炭產能和6000多萬噸鋼鐵產能。中國在這些行業的去產能力度超過了大多數國家。但在巴黎,習近平拒絕了歐洲的擔憂,至少在新能源產業方面,他表示: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無論是從比較優勢的角度還是從全球需求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存在的。

誰說得對?文章表示,中國的問題並不總是像歐洲的山川湖海那樣容易發現。「產能」聽起來像是一個技術術語,可以用噸或立方米來衡量。但是,工廠在其技術極限範圍內運行是極不經濟的。此外,正如休倫大學學院(Huron University College)的徐滇慶(Dianqing Xu音譯)和中國大連東北財經大學的劉穎(Ying Liu音譯)所言,在快速發展的經濟中,現有產能的過時或不堪重負的速度可能比成熟經濟體更快。

中國鋼鐵產能過剩©路透社資料圖片

據《經濟學人》文章指出,理論家們試圖將「滿負荷產能」full capacity定義為:生產水平高到足以支付工廠的固定成本,低到足以避免人力和物力的高成本壓力。但實際上,經濟學者是通過詢問管理人員來衡量產能的。

文章援引官方調查顯示,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產能利用率」降至較低水平,比新冠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低約兩個百分點。只有在疫情剛爆發時,以及在2016年習近平提出「供給側改革」時,產能利用率才會下降。從這一官方統計數據來看,無論中共國家主席說什麼,中國的產能過剩都是存在的。

產能過剩甚至可能被低估。以鋼鐵行業為例,77%的利用率接近2016年以來的平均水平,似乎與歐洲的擔憂不謀而合。但這一水平掩蓋了價格和利潤的下降。如果一個行業願意以令人沮喪的價格出售其產品,那麼它就可以利用大量產能。

衡量產能利用率還可能忽略補貼的作用。中國對電動汽車產業的支持包括巧妙地誘導需求,好比減免停車費和免費牌照。購買者還可享受價值高達30,000元(4,100美元)的減稅優惠。至於其他不針對消費者補貼,也能通過降低價格轉嫁給消費者。這些措施共同增加了需求和供應,提高了產能利用率和利潤。

文章續指,過去,內燃機驅動的傳統汽車的銷售幾乎占據了中國國內生產的全部分額。由於電動汽車的成功,這種情況已不復存在,這意味著一個領域的補貼造成了另一個領域的產能過剩。因此,傳統汽車製造商(其中許多包括與外國公司的合資企業)紛紛轉向國外客戶。另一個事實是:傳統汽車出口的激增使得馮德萊恩女士特別關注的電動汽車相形見絀。

習近平可能會說,出於環保考慮,一些補貼是合理的。作為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中國正在掏腰包補貼那些讓每個人都受益的產品。而且,中國沒有充分的經濟理由將這些產品的生產限制在國內需求的規模之內。根據比較優勢原則,中國應集中力量,成為此類產品的淨出口國。因此,應根據全球需求來判斷中國的生產能力。然而,即使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計劃也顯得雄心勃勃。據研究公司 Bloombergnef稱,如果這些計劃得以實現,那麼到明年年底,中國生產的鋰離子電池將足以滿足全球三倍的需求。

同樣地,產能過剩最突出的行業往往不是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的行業,例如電信或菸草,在這些行業中,少數幾家企業的產量有限,利潤較高。北京大學的周其仁(Zhou Qiren音譯)曾表示,在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並存的行業,問題更為嚴重。面對私營企業的競爭,國有企業失了常客,但並沒有退縮或消失。它們在政府的保護下苟延殘喘。這使產能保持在較高水平。

如今,受產能過剩之害最深的行業是中國星光黯淡的房地產業,長期以來,私營和國有開發商在這一領域相互競爭。房地產銷售的崩潰使許多相鄰行業的規模都顯得過大。絕對戰略研究公司的分析師亞當-沃爾夫(Adam Wolfe)舉了挖掘機的例子:直到2021年年中,中國一直在購買自製的大部分挖掘機。但國內銷售量急劇下降,這意味著中國突然成為全球最大的挖掘機出口國。另一個例子是水泥和類似材料,其產能利用率已降至62%。

除了更多的供給側改革,還能改善產能過剩嗎?《經濟學人》文章認為,即使在中國,這個問題也會自我限制。在家電和鋼鐵等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價格大降既是產能過剩的後果,也是潛在的良藥。低價格向企業家和投資者發出了一個信號,讓他們把資源轉向其他更有前途的行業。正是由於歐洲拒絕讓乳製品價格下跌,才使其「黃油山」和「牛奶湖」得以長期存在。

但在中國,價格滑坡的情況更為普遍。生產端價格通脹率已連續18個月為負值。作為衡量價格的廣泛指標,GDP通縮指數已連續四個季度同比下降。當一個行業的價格下降時,這可能是供應過剩的跡象。當整個經濟體的價格下跌時,通常意味著需求不足!緣由因為信心不足,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過於緊縮。

《經濟學人》文章後指,馮德萊恩在與習近平會晤時也抱怨了中國需求疲軟,同樣地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中國消費者信心更強,或者荷包預支數字更大,那麼無論補貼與否,中國的產能利用率都會更高。有意思的是,這篇文章結語表示,在這樣的情境裡,中共國家主席此訪的大部分時間可以無需遭受歐洲領導人的炮轟,反而會有更多時間享受歐洲大陸的山川湖海。

北京不願承認的局勢

另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黨媒《人民日報》在習近平結束歐洲後行5月12日發表題為「炒作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用意何在?」,譴責「美國極力渲染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調,引發一些國家跟風炒作。」指責一些國家跟風,很可能暗示的是法國和歐盟。

總而言之,習近平這次訪問歐洲時,對歐盟領導人提出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反應強硬,否認存在這一問題。而中國黨媒《人民日報》不但否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更把風向帶到美國總統大選,影響輿論的企圖不言而喻。但人民日報忽略了一個重大細節,那就是中國的電動車市場國內嚴重飽和,現在,在美國市場基本對中國此類產品關閉大門的情況下,正在向歐洲源源不斷湧來。據悉,在比利時、德國的一些港口,成千上萬輛中國電動車積壓數月,殷殷等待歐洲顧客。歐洲媒體已在警示,「當心中國工業海嘯!」

從美國周二14日宣布將提高關稅應對中國新能源產品傾銷(電動汽車飆升至100%、太陽能電池激增至50%)來看,華盛頓似乎並不指望北京會採取行動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此外,歐盟亦已針對中國相關產品啟動調查,要求課徵高稅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中國是否準備好面對越來越多的貿易大戰,試目以待!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