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遭審查?習近平突然老實了!

——習近平被審查了?突然換了個人!

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習近平十一講話,不在語氣強不強,而是整體語境的壓縮和平面化。

過去幾年,習近平總要回顧黨的百年曆程,再帶出民族復興的未來藍圖,歷史與願景一貫是主軸。今年,這些東西幾乎消失。他不講歷史,不提未來,只鎖定當下,內容貼近現實、語言保守,少了激情,多了算計。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洪耀南撰文說,整篇講話,更像是一份對局勢的「現況說明」,不是過去那種畫大餅的宣言。

最明顯的指標,是「完全統一」四個字不見了。這個曾在2023、2024年頻繁出現的口號,這回被「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堅決反對台獨」和「外部勢力干涉」取代。

今年講話的語言轉向,至少有三個明顯變化:

「完全統一」從講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模糊的政策語言;

「真正的多邊主義」首次出現,語境從內政轉往外宣;

講稿縮水、口號變密,少了論述,多了動員。

這些變化不是形式問題,而是整體戰略語氣的調整。語言變了,是因為北京在兩岸局勢、國內壓力與國際環境間,需要找到一個更安全的語言立場。

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外部勢力干涉」的措辭這次大幅上提。雖然這不是第一次在講話中出現,但這次的位置顯然不同,幾乎成了整段對台論述的主心骨。

語言一模糊,紅線自然模糊。不是政策不清楚,而是刻意不清楚。這樣既保留彈性,又避免承諾。一方面方便內部交代,一方面避免對外挑釁太多。問題是,這種模糊策略,也讓台海的風險變得更難掌握——沒有界線,就無法預期;沒有預期,風險就容易外溢。

當政權已無力再憑歷史召喚信仰,也無從建構一個可以說服民眾的未來,它只能把語言壓縮回當下,用一連串密集口號強化存在感。

這樣的語言節奏,反映的是壓力,是對不確定局勢的反應。不是為了鼓舞人心,而是為了鞏固當下。不是為了拉高期待,而是為了管控風險。

這不是一場高調的國家慶典,而是一場低調的政治降溫操作。

台灣政治學者董立文表示,這次習近平的講話像換了個人,是不是可能講稿是受到了元老的審查?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牆 免翻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