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以來,對等關稅對中國出口以及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影響是否顯著,是對等關稅對中國經濟影響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標。中國海關總署在11月7日公布,以美元計價,相較於9月出口年增率為8.3%,中國10月出口年減1.1%,前10個月出口年增率為6.2%,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持續衰退。
中國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5年前10個月,中國前三大出口市場為東協、歐盟和美國,中國對東協出口年增率為14.3%,對歐盟年增率為7.5%,對美國出口則年減17.8%。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持續降低也反映在中國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地位陸續被墨西哥與加拿大超越可以得到驗證。
中國對外貿易的變化除了因美國對等關稅而受到關注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唯有透過出口擴張支撐中國經濟成長,否則,中國要達到經濟成長率5%左右的目標是非常困難的。
發展內循環仍否成功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大
在中國最新公布的「十五五」規劃建議全文中,「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共官方的目標,在美國自2018年開始以不公平貿易為由對中國加征關稅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至今並未改變,對中國的科技也未放鬆。
就經濟目標而言,發展「內循環」與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從十四五規劃開始就非常重視的兩個政策方向,即使在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中,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已呈現連續36個月的衰退。
在中國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中國生產過剩使得廠商必須低價競爭而傷害自身利潤的問題進一步擴大。為此,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也在《求是》雜誌中強調「整治企業低價無序的內卷式競爭」。近期,中國太陽能廠商為了避免低價競爭,也預計建立一個平台協調產業的生產以避免低價競爭。
無論美國是否開放晶片輸中中國都會做
其次,科技要自立自強是中國對抗美國科技管制的重要政策。雖然輝達等美國廠商持續強調,若禁止美國晶片銷售至中國,就會加速中國研發晶片,反而對美國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這樣的說法並不合理。這是因為,只要有市場利可圖,中國都會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晶片,與美國是否放鬆管制無關。若人工智慧(AI)產業的發展才剛開始,則中國沒有理由不自行研發晶片。進口替代是中國政府一直在做的事,「紅色供應鏈」崛起對各國廠商的影響就是明顯的案例,因此,AI晶片的研發與製造也不會例外。若一國政府將廠商為了維護自身短視利益的說法做為國家政府選擇管制或開放的重要依據,就會傷害國家經濟的長期利益。
中國唯有透過出口擴張支撐中國經濟成長,否則要達到經濟成長率5%左右的目標是非常困難的。(圖為上海貨櫃碼頭/美聯社)
對等關稅影響的不會只有中國對美直接出口
最後,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自8月初起才正式實施,在此之前,美國的進口商一定會加速進口,無論是對美出口或繞過第三地出口至美國,這是導致各國對美出口大幅增加的原因。若未來各國對美國的出口可以持續增加,則只有在市場具成長性高的產業才可能發生。當各國對美出口因對等關稅而降低時,全球貿易應會減緩,貿易參與國的經濟成長也會減緩。以目前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為例,若美國對東協國家的洗產地執法取締趨嚴,則中國對東協市場的出口會減少,對中國而言,其除了要面對美國對等關稅的直接影響外,也會面臨對等關稅計劃對其主要出口國市場的影響,因此,中國出口的挑戰,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