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1949年奪取政權後,第一批清除的,往往就是曾為它效力、提供情報、做內應的國民黨人或知識分子。
之所以「恩將仇報」,這是出於極高的政治算計。
信任成本太高
對中共來說,能背叛一次,就能再背叛一次。
這些國民黨內應雖然幫了它奪權,但他們「叛主」的前科讓中共極度不安。與其讓他們繼續掌握情報、人脈或地方實力,不如先「清除風險因子」。
穩固統治、清理知情者
內應了解中共奪權過程中的真相、臨時交易與暗黑手段。這些人若日後說出實情,會動搖中共「正統革命」的敘事。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他們消失。
立威與恐懼統治
新政權一成立,最重要的是「震懾」。中共必須透過處決、批鬥這些「兩面人」來警告所有官員與群眾,革命只有一次忠誠,沒有第二次機會。
洗牌地方勢力
許多內應是地方仕紳、情報員或國民黨政務官,他們與地方官商關係錯綜複雜。
中共要徹底掌控地方,就要先剷除這些「舊勢力的仲介人」。因此清洗行動往往與「鎮反運動」、「三反五反」連在一起。
思想改造邏輯
中共的體系強調「階級忠誠」高於個人功績。
一個有功的內應,不代表他的階級出身正確。只要他不是「無產階級出身」,遲早會在政治運動中被清算。
中共的權力結構建立在「恐懼與清洗」的循環中,連自己人都不信任,更不用說曾經「幫過」它的外人。
中共的這種習性,也會用在台灣嗎?現在的國民黨騙大家「中共跟以前不一樣了」,連普京都被辯護他不是一個獨裁者。
中共的這種「利用—收編—清洗」模式,是體制基因,不會隨時間改變,只是換了包裝。
先利用
中共最擅長的,是利用對手陣營中的「可用之人」來破壞民主體制。
在台灣,這些人可能是:(a)想求仕途、曝光、或金援的政客;(b)想對岸市場紅利的商人;(c)想被「認同」的文化或媒體人。
它會給舞台、給關係、給資源,讓這些人成為「代言人」,說出那句最關鍵的話:「中共已經不一樣了,我們要和平交流。」
再收編
一旦這些人被吸納進去,就會成為「代理統治者」的角色。他們以為自己能「在兩岸之間取得利益平衡」,但實際上早被綁死在中共的框架中。
此時中共會要求他們交出更實質的控制權——例如媒體話語、學校交流、政黨協調權,甚至要求公開發表「反美、反民進黨」言論。
最後清理
當權力穩固後,中共一定會清除這些幫忙過的人。因為他們有兩個致命問題:一是知道太多內幕,二是忠誠度有問題。
中共的統治邏輯是「不信任任何人,只信任黨機器」,階級鬥爭就是它的 DNA,邪惡的本質不會改變。
中共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被利用的台灣人,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幫過它」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