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孟子

一個廚子的逆襲(圖)
2023-06-27

三千五百多年前,商王朝發生了一場宮廷政變,商王太甲被大臣伊尹趕下台,去給他爺爺、開國之君成湯守墓。發動政變的伊尹,曾經也是個廚子。《史記·殷本紀》載: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綜合其他史料,伊尹是一個叫有莘氏部落的人...

暢銷書作家:中國的先哲們會鄙視中共所為
2022-07-05

羅斯巴德寫道:對老子來說,個人和他(她)的幸福是社會的關鍵個體和目標。如果社會制度阻礙了個人的成長和幸福,那麼這些制度就應該減少或完全廢除。在崇尚個人主義的老子看來,「法律法規多如牛毛的政府」是對個人的邪惡壓迫者,「比猛虎還可怕」。老子在參考了人類與政府的共同經驗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精闢的結論:「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天下的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加地貧窮;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反而越多。)

被孟子譽為「和聖」 坐懷不亂柳下惠(圖)
2022-05-31

享壽100歲的柳下惠,在妻子眼中是最完美的人,其妻為他取諡號惠字。惠,仁也,古語有柔順、和順之意,柳下惠被孟子譽為和聖。坐懷(槐)不亂柳下惠本姓展,名獲,字子禽,出身魯國公族,是魯孝公的五世孫。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午時,展子禽降生在魯國的柳下邑(今屬山東省濟寧市鄒城)。當時...

孟子的精彩對答 !「男女授受不親」竟有下半句越早知道越好(圖)
2022-05-28

男女授受不親之禮教,最早在戰國時期的《孟子·離婁上》一書中。自古以來,中國都是禮儀之邦,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許多接人待物的禮儀。生活中我們一定常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話,男女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不能隨意發生身體接觸等。那它下一句是什麼?這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朱元璋的自信與不信(圖)
2021-10-19

01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這位底層出身的皇帝留下的遺詔頗有參透生死,豁達自信的氣度。既沒...

戰國英豪的兩個極端:孟子與蘇秦
2021-09-26

之所以把兩個人放在一塊,一則因為兩人是戰國同一時期的人,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蘇秦(?—前284年),在《資治通鑑》中交叉出現,二則是想引發大家的一種思辨。讀史君認為,兩者不但代表了戰國英豪的兩個極端,也代表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兩個極端:孟子講...

朱元璋死掐孟子 掐出了一個笑話
2021-01-14

兩千多年前,憤青孟子發了一條微博:民為貴,社禝次之,君為輕。點讚一片,居然沒有被屏蔽。今有好事者將其翻譯成白話文:人權大於主權,元首是個屁。微博立馬被刪帖,刪帖的就是朱元璋。作為元朝的掘墓人,朱元璋可謂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人,這位農民出身,造反起家,當過和尚...

蘇軾為什麼要與王安石作對?(圖)
2020-12-16

王、蘇構怨由來已久,決非一朝一夕。早在嘉佑年間,王安石與蘇軾之父蘇洵即已齟齬不和,並由此影響到王安石同蘇軾兄弟的關係。方勺《泊宅編》卷上第3條云:歐公在翰苑時,嘗飯客,客去,獨老蘇少留,謂公曰:適坐有囚首喪面者,何人?公曰:王介甫也。文行之士,子不聞之乎?...

朱元璋的自信與不信(圖)
2020-11-08

01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這位底層出身的皇帝留下的遺詔頗有參透生死,豁達自信的氣度。既沒...

諸子百家趣事:墨子
2020-07-24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曾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的思想與實踐墨子創建了墨家學說,他建...

俗話:男女授受不親 下一句更具有挑戰性 卻十人九不知!(組圖)
2019-10-18

生活中我們一定常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話,不管開玩笑還是其他情況,這句話基本每個中國人都從小聽到大,也能理解它的意思:男女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不能隨意發生身體接觸等。那它下一句是什麼?這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其實,這句話的來源,跟儒家的一位學...

【微揭秘】你知道中國已經把保護人權寫進憲法了嗎? 組圖
2016-06-06

@潘石屹:我請教一位美國學者,普世價值是怎麼來的?誰先提出的?知道了來源我們好批判。他說:是中國人提出的,最後得到了聯合國的認可和同意。他的說法驚我一跳。他:1945年,人們從兩次世界大戰中走出來,思考著如何避免戰禍,有持續的世界和平。五十多個國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