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WSJ:雖有三峽危機 中共為全球新建水壩

世界45,000座大型水壩幾乎有一半在中國,中國已開始向開發中國家輸出其水電技術,雖然它自己還在努力應對著三峽大壩帶來的環境破壞和社會問題。

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已開始對修建大壩敬而遠之。但中國公司和中資銀行現在卻至少參與了27個國家47座大壩的建造,這些大壩的造價總計高達數十億美元,其中一些位於因侵犯人權和環境記錄惡劣而飽受批評的蘇丹和緬甸。

麥洛維大壩(Merowe Dam)就在本周,中國最大的工程公司之一葛洲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Gezhouba (Group) Corp., 簡稱:葛洲垻)稱其獲得了一份15億美元的合同,將在巴基斯坦修建一座水電站。今年早些時候,該公司宣布將在奈及利亞修建一座造價15億美元的大壩。中國主要的大壩建造商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Sinohydro Corp. Ltd.)上個月中標修建寮國的一座大壩,造價預計將達20億美元。

對中國而言,這些工程是其努力增加對亞非國家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幫助這些國家建造基礎設施的交換條件是獲得其石油和銅等資源。在中國公司修建大壩的許多國家,當地政府和許多民眾都樂於接受水電,認為這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使他們免遭能源缺乏之苦。

每年都會有亞洲和非洲國家的代表團參觀三峽大壩這個「模範工程」,雖然其問題多多,從飆升的造價、強迫逾百萬民眾重新安置造成的動盪到水土流失、污染加劇等等不一而足。對大壩的批評──在許多方面是全世界最強烈的──持續不斷,以至中共政府最近也開始承認這些問題。但環保主義者和人權活躍人士擔心,中國在引領其他國家恢復對建造水壩的熱情時會重複其在國內犯過的錯誤。

美國加州環保組織International Rivers的政策負責人彼得•博斯哈德(Peter Bosshard)說:「中國在世界各地建造大壩所依據的分析並未指出這些項目的真正代價。」

在中國國內,政府已經開始對大壩作出反思,增強了對環境的重視,並要求對大壩進行影響評估和公眾公聽會,以此獲得廣泛的支持。

中國之外的水電支持者也感到不安,擔心中國大張旗鼓地在國外修建大壩存如果出現問題會給整個行業投下陰影。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首席大壩專家亞利桑德羅•帕爾梅里(Alessandro Palmieri)說:「我自己也很擔心,因為我覺得每個項目都是這一行業的代言人。」他警告說這些大壩可能會出現極大的問題。他擔心這些項目會造成環境問題或引發社會動亂。

其中一些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在位於蘇丹尼羅河谷、造價20億美元的麥洛維大壩(Merowe Dam),去年四月一些抗議強迫安置的村民被警方殺害;中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為這座大壩提供了部分資金。聯合國還對其他侵犯人權和鎮壓反大壩活動的情況提出了抗議。環保主義者說,非洲一些計劃建造的大壩會危及加納和尚比亞的國家公園,淹沒公園的一部分土地並改變其生態系統。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China Three Gorges Project Corp.)有點類似政府機構,負責三峽大壩的建設工作,它正考慮與一些西方電力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後者目前正評估在政局不穩的剛果民主共和國修建大壩的計劃,這座大壩的發電能力將會是三峽大壩的兩倍。

中國在鄰近的東南亞地區也同樣活躍,據中國-東協電力合作與發展論壇(China-ASEAN Power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 Forum)今年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有21家中國公司正在那裡從事著52項水電工程的建設工作。

環保主義者說,大壩已經毀掉了中國境內的瀾滄江上游地區;他們想阻止中國再在下游修建大壩。活動家們大肆批評中國在緬甸修建大壩的行為,聲稱這種行為是在支持獨裁政權,當地社區已經因被強迫安置而受到損害。在寮國這個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負責三峽建設的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正在修建兩座大壩,以便向鄰近的中國和泰國輸出電力。

寮國的Nam Theun 2大壩項目在反對中國大壩建設熱的同時,對中國在東南亞和非洲經貿領域勢力不斷做大的普遍不滿也在升溫。Towards Ecological Recovery & Regional Alliance泰國活動家Premrudee Daoroung說,中國正在利用其政治實力讓湄公河下游國家接受項目和投資。很多時候當地人已開始對中國人有不滿的言論了。該組織一直在遊說,反對在湄公河上建造大壩。

中國以及國際大壩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等其他支持水電的國家和組織表示,建設大壩能夠提高世界最貧困地區的生活水平。該委員會稱,非洲僅開發了水電可開發量的8%左右。

中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行長李若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不想被誤解。我們希望人們理解我們不是在破壞環境。我們是在幫助各國發展。

中國的建垻熱情不斷高漲,而近年來大壩在西方已基本失寵,不過此前西方國家也經歷了幾十年的大壩建設高潮。從在大蕭條時期建設的美國胡佛大壩,到歐洲最大的水壩──葡萄牙Alqueva大壩(1957年計劃,2002年竣工),大壩是國家建設、工業化和擺脫貧困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際大壩委員會的數據,歐洲和北美這兩個世界最富的地區已經開發了水電可開發量的70%。

隨著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大壩開始受到冷落。中國的三峽大壩就是一個例子。儘管遭到了強烈反對,大壩的建設方案仍在1992年獲得批准,最終催生了綿延400英里的庫區,140萬人被迫遷徙。支持者稱,三峽大壩利大於弊,不但有助於預防下游的洪澇災害,還帶來了清潔能源。批評者則表示,如果建幾個較小的水壩更有助於預防洪水,而且留下的人為影響更小。最終,巨型水壩對世界輿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有關腐敗、管理不善和環境惡化的報導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反對水電的聲浪。

上世紀90年代,在環保人士的壓力下,全球在建水壩的數量下降到只有2,000座,遠低於70年代高峰時的5,400座。最早將水壩視為幫助窮國擺脫貧困之重要手段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停止了對幾乎所有大型水壩的資金支持。2000年時,一個名為世界水壩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Dams)的深具影響力的團體發表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報告,對水力發電的益處提出了質疑。這份報告標誌著水電發展的末路。

但隨著石油價格的不斷飆升以及人們對燃燒煤炭等化石燃料會加劇全球變暖的擔憂日益加劇等因素,水力發電重新收到青睞。從2005年起,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和世界銀行又開始向水壩建設項目貸款,當時它們向寮國的Nam Theun 2大壩項目提供了建設資金,希望該國能夠通過向外輸出大壩發的電來增加收入。在某些地區,水電項目是作為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後備手段。

專家們說,在此期間,中國主要通過官方的中國進出口銀行以更加積極的步伐進軍全球水電市場。環保組織International Rivers的博斯哈德說,過去四、五年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大型水壩項目最重要的資金提供國。

International Rivers等環保組織之所以將攻擊的矛頭對準中國進出口銀行,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家向中國水壩建設公司大量提供貸款的銀行對水壩項目在全球遍地開花的現象負有最大責任。他們希望中國在社會責任和透明度方面能夠遵守國際標準,而這也是人們在評論中國向開發中國家提供援助的利弊時屢屢涉及的一個話題。一些人抨擊中國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援助方式,稱這會助長侵犯人權和腐敗行為。

中國官員表示,中國的外援政策是隨著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不斷加深而逐步形成的。李若谷最近看到International Rivers在網上批評該行的文章後提出與博斯哈德會面。中國進出口銀行已公布了它的貸款指導原則,並考慮與世界銀行一道參與非洲的一些開發項目。

李若谷指出,說中國進出口銀行不關心環境和社會責任是不正確的,你不能因為出現了一些腐敗問題就停止一個國家的發展,這於事無補,不能因噎廢食。有經濟學背景的李若谷曾就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他先後在中國央行、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任職。

Shai Oster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1231/6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