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青島發現神秘建築群 千米隧道連接10個房間

    「燕兒島山底藏著一處完整的德國軍事建築群!」市民丁先生前天向記者報料稱,奧帆基地東側的燕兒島山裡有一處近1400米長的「軍事設施」,很像德占時期的建築。

  昨天,市社科院研究員張樹楓經實地考察認為,這處建築可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產物。張樹楓建議:「這裡可以改建成一處人文景觀,遊客參觀完奧帆基地後再到這裡看看,將是一次很好的歷史文化之旅。」

    發現:

    燕兒島山藏著神秘建築群

  前天下午,記者與市民丁先生來到奧帆基地,在金灣路和增城路的燕兒島山腳處,丁先生指著一個生鏽的鐵門告訴記者,這就是他們發現的「德國軍事建築群」入口。

  


  
遊人在燕兒島山隧道前拍照。


  記者從鐵門進入洞口,迎面看見四個相隔不到一米的鐵門,每個門僅能容一個人出入。「這可能是德國人留下來的,你看這門框邊還用錫皮包裹用來防水呢。」丁先生說,他在《軍事志》上看到過德軍曾在燕兒島山修建工事的零星記載,結合整個建築結構和測量的情況,他推測這裡可能是德占時期修建的工事。

    考察:

    主隧道連接著10個房間

  昨日上午,記者邀請市社科院研究員張樹楓來到現場考察。張樹楓打著手燈向里走,裡面是一條彎曲乾燥的隧道,越往裡走隧道頂越高,從最初的一米左右,到裡面最高處接近5米多。300多米長的隧道連著10個大小不等的房間,房間最大的有十多平方米,小的也有五六平方米。房頂用水泥抹平,有的地方還露出了鋼筋。

  走到隧道盡頭左轉200多米後,又有一條長約800米的隧道,這裡有些地方才僅挖出了山洞,沒有完工,但地面存放著大量施工用的沙石和已經腐爛的木板。整個隧道非常乾燥,沒有一點異味。

    推斷:

    修建時間應是四五十年前

  「這可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張樹楓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實地勘測推斷,這個地下隧道修建於四五十年前。張樹楓告訴記者,隧道共有4個洞口,隧道入口應該是1號洞,小隧道另一端被堵住的口是2號洞,再往西是3號洞。裡面有完整的排水、用電和通風設施,設施和建築的痕跡還比較新,應該不是日占或德占時期的產物。

  「這裡可以改建成人文景觀。」張樹楓說,現在還不知道這處隧道的具體用途,但小隧道和主隧道都保存得相當完好,經過修整可以建成一個景觀。遊客參觀完奧帆基地後,可以到這裡走一走,感受一下當年的歷史脈搏。

    意外:

    東側山坡上又發現了地堡

  走出洞口,當大家準備離開奧帆基地時,又在東側的山坡上發現了一個帶有觀察口的地堡。張樹楓告訴記者,1944年,盟軍曾計劃在蘇北和山東沿海登陸,侵華日軍為加強抵抗,就在青島的主要街道修建了大批地堡等防禦設施。燕兒島、團島、匯泉角、太平角等海岬,共同構成了日軍反登陸戰的主要軍事設施。這處地堡從外形上看,與在北嶺和市區發現的日軍地堡非常相似,可能是一個日軍地堡。

    說法:

    相關部門不了解具體來歷

  「建設奧帆基地時我們就發現了這處隧道,估計是個人防工程。」市奧帆委工程部王副部長告訴記者,他知道有這處隧道,但從來沒有進去看過,也不清楚裡面是什麼情況。王副部長表示,這處隧道不屬於他們管理。

  「青島市目前發現的人防設施,我們都已經備案,並在顯要位置設立了提示牌。」市人防辦一名姓張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參與了人防辦對青島市人防設施的普查,但記憶中沒有去過這個地方,也不清楚這處隧道的具體歷史。至於這處隧道到底歸哪個部門管理,這名工作人員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撰稿攝影 記者 趙健鵬 曾艷珠

    新聞連結

  「隧道是我們爬山時無意發現的。」發現這處隧道的市民丁先生和於先生說,這處隧道是他們前天參觀奧帆基地時,中午爬山時順便發現的。他倆去年10月曾在太平山發現了一處德軍堡壘。丁先生說,他倆以後還要多轉轉,把青島的山頭翻找個遍,爭取發掘每一座山上隱藏的青島歷史和文化。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青島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222/7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