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端午節由來 亞洲各國端午節

    
端午節由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來 源:河南民間工藝網/作 者:游黎

***********

越南端午又稱「正陽節」:採藥是必不可少的活動

越南的端午節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還有端午驅蟲習俗。節日清晨,父母為子女準備糯米酒釀、黃姜糯米飯及桃、李、檸檬等幾種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區讓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雞蛋和飲椰汁,大人飲雄黃酒,並將雄黃塗在小孩頭、額、胸、臍各處以逐蟲。許多地區的孩子用指甲草塗染手指和腳趾,佩戴由巫師用五色線繩編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體弱多病幼兒的家庭,節前清晨給幼兒穿上這樣的衣服,以辟鬼邪。端午採藥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人們認為「端午草藥」最為靈驗,許多集市上有此藥專賣攤.

吃粽子求五穀豐登

越南也是在陰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他們的主要內容是吃粽子、端午驅蟲。父母會給孩子們準備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線編織的吉祥符,大人們會飲雄黃酒,並在小孩身上塗雄黃酒驅蟲。而且,越南人認為,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越南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全康。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

  韓國端午節:女盪鞦韆男摔跤

女盪鞦韆男摔跤 點心扇子很熱銷

中國的五月五端午快到了,韓國也有端午,記者剛來到韓國的時候,看到韓國的日曆上寫著「端午」,感到非常親切,再加上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所以就特別想知道韓國端午與中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沒有粽子和龍舟

韓國曾成功地將「江陵端午祭」申遺,記者據此以為端午節在韓國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後來在韓國生活多年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隆重慶祝端午,只有在江陵地區這個節日才比較興盛。記者曾專門到家住江陵的一位韓國朋友家體驗端午,發現韓國的端午跟中國的差別還真不小。

在韓國朋友家,聊天中記者無意中提到什麼時候包粽子呢,朋友詫異地說,韓國端午並不吃粽子,更沒有龍舟比賽。原來,雖然韓國的端午受中國文化影響,如韓國也稱五月初五為「重五」、「端陽」,對中國的偉大詩人屈原,許多韓國人都很熟悉,但端午在韓國緊密結合了當地民眾的信仰和農時活動,有了自己的特色。

正在說話時,朋友的母親買來了糕點招呼記者吃,朋友說:「我們家端午節那天一般去糕點店買些糕點,因為母親覺得做起來很麻煩,所以基本上都是買著吃。然後全家人會去參加端午祭活動。雖然春節、寒食、中秋和端午是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但是端午和寒食並不是國家國定假日,韓國全國性的端午習俗已經逐漸遠離了人們的實際生活,只有在江陵地區還依然有端午祭活動提醒著人們還有這個節日。」

隨後,朋友陪同記者參加慶祝活動,記者看到姑娘們用菖蒲根做成簪子別在頭上,男人們則將菖蒲根纏在腰上。朋友說,這象徵可以防止頭痛和災厄的發生。慶祝活動中有很多儀式,孩子用菖蒲水洗頭髮,祈求健康;人們點燃許願燈,祝願家人平安。來自農村的民俗表演是整個活動中最熱鬧的。小伙子舞動繪有龍圖案和寫有「農者天下之大樂」等字樣的大旗,身穿韓服的人們邊敲鼓邊圍成圈跳舞,一些人則裝扮成小丑,穿插在隊伍里,場面很熱鬧,他們用這種形式表達豐收的喜悅。朋友說,端午最有代表性的娛樂活動就是女性聚在一起盪鞦韆,男人聚在一起摔跤。端午當天,也有將曬乾的艾葉放在大門旁邊以除災驅邪的習俗,韓國人喝菖蒲酒,還將扇子作為禮物贈送,不少商家趁此機會熱賣扇子。

在熱鬧的人群中,不少人都抱著一種點心在吃,朋友說他們吃的是「車輪餅」,是用蒸好的艾葉放在秈米麵里揉,一直到揉到面變成草綠色,然後做成車軲轆模樣。這是端午的特色食品。

政府商家「端午」出新招

如今,韓國各地在通過各種形式使人們能重新恢復對端午的重視。商家也想趁此機會撈一筆。前幾天記者去了幾家公園,發現都在舉辦地方政府組織的端午慶典。有端午歌詠大賽、家庭主婦選拔大賽、端午壯士摔跤大會等,還布置了可以讓市民體驗傳統民俗的場地,端午前後,市民們還可以學習製作菖蒲皂、品嘗端午食品和傳統茶道等。

***********

日本也有端午節 5月5日千家萬戶升起鯉魚旗

戰後日本的民俗節日,除中秋節外,一般按陽曆算。每年的公曆5月5日是日本的兒童節,又稱「男孩節」、「鯉日」。端午節也是在陽曆5月5日。因此,兒童節實際上是端午節和男兒節合併而成。這一天除了中、小學校舉行一些兒童慶祝活動外,一般家庭仍按以往端午節、男兒節的習俗來過。人們仍習慣吃角黍(粽子)和柏葉餅,

飲菖蒲酒。除飲菖蒲酒外,有的地方還有「菖蒲浴」(用浸泡過菖蒲的水洗澡)的習慣。在農村還有在棚頂和門上插菖蒲、艾草,以占卜吉凶的民俗。

兒童節,千家萬戶則在房頂或院內旗杆上,升起彩幡和鯉魚旗。這是從17世紀起將端午作為男孩節之後日本獨特的風俗。現在,沒有男孩只有女孩的家庭,也有升鯉魚旗的。此外,有的家庭還給男孩買武士模樣的小偶人,希望孩子長大後,像武士一樣強壯和勇敢。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609/9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