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月薪44.5元 全國工資最低的小學老師



  

  

  

  辦學22年,15年來每月靠44塊半的工資維持生活,也許他不是最優秀的民辦教師,但他可能是工資最低的小學老師,筆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當地教育部門的官員和老百姓見到他的時候,都親切地稱他為———

  山坳上的園丁

  見到楊賢祥老師的時候,我很難將眼前這個皮膚黝黑、身材矮小、腳穿一雙破舊解放鞋的男子和一位執教22年的民辦老師聯繫起來,從他的穿著打扮來看,就是在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黃都鎮這個十分偏僻的小鎮裡,他也像極了一個十分普通的農民,在後來的談話中,我們逐漸了解到他很多不為外人知道的事情。

  黃都鎮萬元村的五個村民小組,居住著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三個少數民族,人口近500人。地處偏僻,遠離交通幹線十餘里,至今尚未通公路。每逢趕集,村民只好穿行於山中羊腸小道之間,走親訪友,行走於山樑之上。由於地區條件的制約,人均年純收入不足800元,僅夠餬口之資,文化極為落後,十年前村民大都只將子女送讀小學畢業,偶爾出現一兩個初高中生,便是難得。在上了年齡的人群中,文盲、半文盲居多,就是在這樣一個交通落後、經濟落後、文化落後的地方,我們的主人公----楊賢祥老師卻在這裡堅持辦學22年,從1993年到現在的15年間,他每個月只領到44塊辦的工資,在他教的1000餘名學生當中,有為數不多的學生已經考進了大專院校或者畢業,在新的天地里享受著幸福的人生,而楊賢祥老師卻22年如一日在大山深處繼續著他的光輝事業,在三尺講台上譜寫著無怨且無悔的人生。

  初中畢業,受命於恩師

  1987年7月,楊賢祥老師在黃都完校初中部畢業後,當時只有17歲,由於家庭困難,父母年事已高,身體不適,儘管楊賢祥老師以優異成績考入務川中學,卻未能繼續就讀,這給他後來的人生難免留下遺憾。就在這時,他初中時的語文老師,當時黃都完校校長王治軒老師找到了他:磚房小學缺教師,要他到該校任教。

  此時的磚房小學是什麼樣的學校?他作為當地人,是心知肚明的:一無校舍,只有靠租用農戶的堂屋做教室;二是教師少,加上他本人才兩名教師;三是班級多,有一到五年級;四是複式學校,一節課要上兩個班級,科目多,課時多;五是學生少,全校只有13人。就這樣他開始了人生角色的重大轉變----由學生到老師,尤為艱難的是,由於該校近年來師資水平不高,教學方式落後,教學質量差,學生家長對教師不信任,大量的學生外出就讀。若學校的教學狀況再無改變,學生家長一旦失去信心,勢必造成該校解散。

  要教書就要教出個樣子,要幹事就要干出個名堂。思索再三之後,十七歲的他邁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一干至今已有22年。

  刻苦教學、成績顯著

  他仔細分析了前任教師的教學方法,他多方面針求學生家長的意見,他虛心地向母校老師以及周邊學校的教師請教,得出一個結論:要留得住學生,學校才有生命力,才能發展。而要留得住學生,就必須穩得住學生家長的心;要穩得住學生家長的心,就必須提高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的提高除依靠教師自身素質提高外還必須轉變教學態度,改進教學方法。

  由於自身知識結構的缺陷,他參加了由當地縣教育局組織的中函學習培訓;為了借鑑外地外校先進經驗,便於教學,他訂了多種教育類刊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勤奮學習,可以彌補自身不足。這為他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在教學方面,他一改前任的教學方法,除認真備課,仔細授課,按時批改作業外,還每月一次家訪,讓學生家長及時知道子女在校讀書情況,同時自己也及時掌握了學生在家情況,便於教學。正是由於此,楊賢祥老師在短期內就取得了學生家長的信任,教學成績也呈直線上升,學生鞏固率得以逐步提高。至1989年全鄉統考時,成績居中偏上,學生人數達49人;1990年全鄉統考,二、三、四、五年級數學科總評第一名,五年級語數雙科總評達70分以上。這在偏遠山區學校,實屬難得。

  1991年至1995年,五個年度統考中,一至六年級均獲得較為理想成績,其中有四科獲全鎮總評第一名。在1995年小學升初中考試中,六年級語文、數學雙科奪冠,升學率達100%;年底學生人數增加到65人。但由於受租房教學的限制,仍然有一部分學生在外校就讀。可喜的是,他的努力,他的成功,不僅得到當地群眾的贊同,同時還得到黃都鎮中心學校,黃都鎮教辦的認可。到1997年,學生人數增加到73人,同年因教學成績顯著,被黃都鎮教辦評為先進工作者,並頒發榮譽證書。

  2004年全鎮統考,二、三、四、五年級語文總評第一名,六年級升學考試取得理想成績。今年8月,黃都鎮人民政府因他多年來工作認真負責,教學成績顯著,再次評為先進工作者,並頒發榮譽證書。

  修建新校、竭盡全力

  1998年春,黃都鎮人民政府根據尖山群眾的反映及村支部,村委會的要求,在對尖山周圍五個組實地考查後,決定修建磚房小學,以解決當地學生就地入學問題、老師租房教學問題,進而減輕當地群眾的負擔,並明確楊賢祥老師為該校負責人、基建負責人。建校採取群眾集資、投勞,政府投資方式。

  作為學校負責人的他,白天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課餘還要肩負集資,組織村民投勞之責。經多方測算,要修建一棟具有4間教室的教學樓,農戶需要集資至少陸仟元,投勞貳仟捌佰個。投勞方面具體量化為:(一)平整場地(含建築場地,體育課用場地)並負責挖基壕;(二)需要從10里外搬運水泥24噸,鋼材3噸;需要從2里外放炮取石並搬運90方,砸砂並搬運150方;(三)封頂打板由地方群眾投勞。而且,投勞是在無報酬的情況下進行。

  這在交通方便,經濟較為發達的平垻公路沿線,也許集資、投勞不算什麼困難,但對於不通公路,經濟、文化、思想落後的高山地區針對農戶具體開展工作,其艱難程度是可以想像的。五個村民組中,他已經記不清與村組幹部一道開了多少晚上的會。迎難而上是其本色,肩挑背磨也要把學校建成。就是在這樣一股意志,這樣一種毅力支配下,困難一個一個地克服,矛盾一步一步地消化。無論是集資,還是投勞,自己、父母、弟兄首先帶頭,親戚隨後跟上,群眾在其感召下,投勞得以落實,集資儘管有尾欠,為了能夠按期動工,他賣掉了耕牛,墊交學校主管部門。

  從春季動工,到1998年8月底交付使用,其間7個多月時間裡,他幾乎沒有空閒時間忙自己的事,除了教學,就是基建。這就是楊賢祥老師。

  資助失學兒童,無私奉獻愛心

  在學校周圍五個村民組中,群眾評價磚房小學時,談得最多的可以說是楊賢祥老師。這不是因為他在磚房教書的時間長,也不是他教學認真負責,更不是因為他在該校教書才促成學校新建,從而結束該校無正規教學場地教學的歷史。大家津津樂道的是他不僅具有一個教師應有的職業道德,更可貴的是他有一顆一般人缺少的同情心和愛心。

  1991年小學畢業的余治強同學在談到楊賢祥老師時便熱淚盈眶。1988年春,正值讀三年級的余治強同學的父親因病去逝,對於家庭本身就困難的學生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家中7口人,祖母70多歲,母親50餘歲卻又患病,姊妹行頭中偏又數他為長,眼看將要失學。此時,楊賢祥老師找到他,並明確告訴他讀書問題不要擔心,書學費學校全免,生活困難問題由地方向政府反映解決。就這樣,他讀完了小學。後來他才知道,從三年級起以後的書學費全部是由楊賢祥老師替他交的。

  1997年畢業的余朋、錢洪強同學也有同樣的感受。兩個同學都是父親去逝,不同的是前者的母親腳殘,後者的母親聾啞。他們從一年級至六年級的書學費都是由楊賢祥老師贊助的。

  以上三位同學,從家庭的角度來說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都過早的失去了父愛,失去了童年的歡笑,在貧困交加的童年生活中難免不留下一絲陰影;但他們卻又是幸運的,在他們最需要關心,最需要支持的時候,他們的老師用愛心向他們發出了呼喚。

  採訪手記

  到記者採訪時止,我們了解到,磚房小學由原來的一到六年級改成一到三年級,學生只有20人,我當時笑著對楊老師說,學生少了,教學就輕鬆了,可是他卻顯得面色凝重,看見很多學生讀完小學三年級就不得不到幾公里之外的鎮上讀書,每天上山下山就要兩個多小時,很多學生不得不在凌晨5點過鍾就起床,他心理感到十分難受。「山裡的娃娃讀書太辛苦了,外面的老師又請不進來,學生少了,教學輕鬆了,可思想負擔比以前更重了。」和當地的農戶交談時,他們卻提到了一個意外的話題,「高山地區教師的待遇太低了,應該給他們加工資,象我們學校的楊老師每月才44.55元----」我想,類似楊賢祥老師這樣的教師能聽到這樣的話語,他們是應該感到欣慰的。因為這是學生家長的聲音,這是農民最純樸,最真誠的反映。

  由於體制和某些政策方面的因素制約,楊賢祥老師至今還是「編外人員」,連起碼的民辦教師都不是。他只是由鎮教辦聘用的臨時教師。每想到這裡,不由得你不感慨!22年來,他先後陪了5個教師執教於磚房小學,其他教師均因該校地區條件差,待遇太低而離去,而他卻在這所山坳上的小學裡生了根,發了芽,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或許,在務川,在貴州,乃至全國,象這樣的教師還有,還多。但作為一個社會,作為一個部門,作為我們的各級政府,應該替這樣的教師做些什麼呢?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18/9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