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從「NO」到「YES」 谷歌Chrome的「中國秘密」

     9月2日,谷歌中國幾位研發人員做著最後的忙碌,因為他們「秘密研製」的Chrome----一件最有可能殺傷微軟的武器將在第二天亮劍。興奮,緊張,兩種情緒糾結在一起。
    
    最後一天,他們不需要再做產品上的改進,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對第二天的期待上。
    
    「打個賭吧,明天會有多少人下載試用?中國的網民會不會喜歡?」有的工程師自信,有的工程師擔憂。每個人都報出了一個心裡猜測的數字,但在自信與擔憂兩種心態的影響下,大家想像力相差很遠。無論網民反饋怎麼樣,此時笑著打個賭是最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
    
    中文版「難產」
    
    Chrome,谷歌瀏覽器的名字,也是谷歌通往雲端運算的大門。
    
    谷歌中國產品經理許煒開始參與Chrome的研發是在2007年初,此時在美國總部的工程師已經正式研發半年多了。從開始的兩個人,到後來的六個人,谷歌中國的這支研發團隊在配合總部開發一些項目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到了解決本地化的問題上。
    
    「Chrome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同時推出,只是在重點市場先推。那個時候,李開復給我們下了死命令,中文版要和英文版同時推出。」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研發總監么寶剛,跟李開復一樣曾是微軟的一員,半路轉投谷歌。谷歌在中國一直被本土化問題所困擾,在國內面對百度缺乏有力的競爭武器。谷歌中國需要向百度證明自己,也需要向總部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與英文版同時推出中文版瀏覽器並不容易。「中國市場非常特殊,網站非常多,而且都是基於IE標準的。這幾個工程師也特別憂慮,他們的工作量也特別大。」一位谷歌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中文版並不順利,大家曾擔心不能與英文版同時發布。
    
    無論是從自身發展還是從競爭的角度,Chrome對於谷歌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產品,所以研發過程中最大的壓力就要是「保密」。在谷歌 Chrome沒有正式發布之前,許煒和么寶剛所做的工作不能讓谷歌以外的人知道,甚至跟自己的親朋好友也不能隨便談論。為了把產品做好,他們需要多聽客戶的聲音,但為了保密,他們又不能四處打聽。谷歌的同事成了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群體,他們只能請同事們試用,並給他們多提意見。到發布前一天,他們鬆了一口氣,在Chrome在谷歌所有的產品里,保密工作算是做得最出色的。Chrome的重要性以及之前的保密工作,使得Chrome一曝光,就成為整個行業的一個焦點。
    
    在正式上線的前一天,他們已經沒有太多工作,只是被興奮與緊張兩種情緒籠罩著:興奮是因為這個產品決定谷歌的未來,特別是與微軟競爭的地位,這個產品有戰勝微軟IE的突出優點;緊張是因為Chrome對中文網站的兼容性還沒有完全解決,而且絕大多數用戶對現有的瀏覽器已經比較滿足,挑剔的中國用戶能否願意接受谷歌的新產品。
    
    9月3日,在Chrome上線十幾個小時之後,讓他們興奮和緊張的事情都發生了:大量用戶下載試用Chrome,對於它的簡潔和快速,幾乎得到所有試用者眾口一致的好評,特別是在速度方面,優勢相對於現有的瀏覽器非常明顯。但另一方面,本土化仍不能讓用戶滿意,一些中文網站還是不能兼容,網上銀行也不能使用,用戶在導入IE網頁收藏夾和RSS新聞閱讀器時並不順暢,在處理Flash動畫應用時也顯得力不從心。而這些不足,會阻礙一些狂熱的追隨者成為忠誠的用戶。
    
    
    
    從「NO」到「YES」
    
    
    
    美國時間9月3日上午11點、中國時間凌晨3點,Chrome測試版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上線,谷歌全球產品管理副總裁Sundar連續接受20場電話採訪,電話來自於全球20個不同的城市,每個採訪時間為1小時。這樣的發布規模,在谷歌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可見這個產品對於谷歌的重要性。這麼重要的一個產品,外界早就猜測谷歌會做,而CEO埃里克・施密特一直說「NO」。
    
    在2001年施密特剛剛加入谷歌的時候,谷歌創始人佩奇和布林意識到瀏覽器的必要性,向施密特提出這個想法,施密特堅決地否定了這個戰略,因為他認為時機還非常不成熟,「我不相信公司那時已具備足以經受住一場瀏覽器戰爭的實力。我們的戰略目標應該在『雷達探測不到的地方』,這一點非常重要。」
    
    2004年,谷歌挖來瀏覽器的專家,傳聞再次蔓延開來。施密特再次公開否認,因為他知道時機還未到。事實上是谷歌內部已經有工程師開始做前期的嘗試。
    
    2006年6月,施密特對外界仍表示谷歌沒有必要開發自己的瀏覽器,「因為絕大多數用戶對IE以及火狐(Firefox)、蘋果的Safari以及Opera等瀏覽器比較滿意。我們不會為了好玩而開發自己的瀏覽器」。那個時候,在谷歌內部已經正式組成小組,施密特說「YES」,可以著手研發這個秘密武器。施密特對這個產品提出了三個「必須」:必須開發出與IE和火狐有著很大不同的東西;谷歌的瀏覽器速度必須更快;同時必須是開放原始碼。
    
    那個時候,施密特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抓住瀏覽器這道「門」,把用戶更多地吸引到這道門來,而不是微軟IE那道門。但出於商業戰略考慮,他對外一直說「NO」。
    
    谷歌做什麼產品,都會很快地被外界發現,但Chrome的保密做得確實不錯,施密特的不斷否認,使外界一直停留在偶爾的猜測而沒有深入探討谷歌的這個新戰略。「兩個原因我們必須要保密:一是如果提前泄露,擔心競爭對手會在商業上暗中阻撓;二是擔心會加速競爭對手的產品更新和升級,特別是微軟的IE 的發布。」谷歌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以前曾有產品被提前曝光後,使得競爭對手有機可乘。
    
    谷歌與微軟的戰線越拉越長,從搜索到網絡廣告、辦公軟體、手機作業系統。除了搜索以外,谷歌后來推出的基於網際網路的免費產品,都難以對微軟形成致命打擊。Chrome則被谷歌寄予厚望,「對於未來的技術趨勢,大家都看得比較清楚,這個時候就是速度的比拼。我們天天研究IE8的弱點,然後照著它的弱點去打。它複雜,我們就把界面做得超級簡單;它慢,我們就拼命提高速度;它不開源,我們就一定要開源。」谷歌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在與微軟的這場戰爭中,谷歌的優勢就是沒有歷史包袱。
    
    谷歌又一次與微軟短兵相接。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中國經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908/10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