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08憲章與清末立憲的比較

—清末立憲:一場未成功的「天鵝絨革命」

清末立憲:一場未成功的「天鵝絨革命」

  對目前在網上備受關注的08憲章,無論有關它產生的背後秘辛是什麼,但憲章本身的內容應該成為中國未來的政治訴求。與中國曆朝農民革命(包括中共革命)帶來的巨大社會破壞相比,蘇東巨變開創的「天鵝絨革命」付出的社會代價要小得多,所以人們有理由期望社會轉型通過「天鵝絨革命」來實現。

  08憲章的發布,在中國知識界與異議人士來說,是件大事,但對於中國目前的局勢來說,卻實在是份「遲來的宣言」。更重要的是,還沒有足夠的公開信息可以判斷這種上書式的民與君謀,能夠在民與君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想起清末的立憲運動――那場未成功的「天鵝絨革命」。

  對清末立憲運動的歷史評價,隨著時代的政治需求變化而獲得不同的評價。毛時代崇尚革命,對清末立憲以貶損為主;到了90年代,中國思想界盛行告別革命,清末立憲運動又被賦予了另一種政治色彩。但不管觀者的看法如何變化,立憲運動產生的歷史事實還是比較清晰。由於中國的歷史教科書的只樂於記載革命黨的活動,從而使今天大多數人的歷史記憶中,清朝滅亡前的最後10年呈一片空白。但事實上,清政府在它最後的10年當中,並不是在那裡坐吃等死,而是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變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立憲運動。

  考較清末立憲運動與08憲章的社會背景,前者的社會條件其實比目前要成熟。

  第一,在憲政理念上,社會中上層基本達成共識。戊戌變法之後,中國知識界曾在日本展開一場有關變法的辯論,梁啓超是其中的擔綱人物,有別於儒家家國一體觀的國家觀念在這場討論中誕生。通過這場辯論,參辯雙方接受了新的國家觀念:國家不再是從家庭倫理一直推到天下觀的一個體系,而是國家者是國民之國家,由個人聯合組成國家――當然那時候民智未開,所謂「國民」指的是士紳階層。

  第二,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以及同時在各地興起的保護利權運動,大大加深了國人的危機感,刺激了國人變法圖強的決心。

  第三,以孫中山同盟會為核心的革命勢力漸成氣候,用暴力革命推翻清廷的思潮已與立憲輿論分庭抗禮。在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下,一些開明的滿清貴族意識到危險漸近,認為立憲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彌。於是努力說服慈禧太后宣布預備立憲,並就軍事、經濟、文化教育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戊戌變法時被否定的各種變法措施不僅相繼落實,而且深深觸及到封建政體。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立憲運動」中,清朝廷不但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還頒布了配套的《結社集會律》、《報律》;不但改革了中央和地方官制,還在中央和地方成立了議會性質的咨議局、咨政局,在辛亥革命的前一年還組成了內閣。1910年,改良派在全國發起了4次大規模的「速開國會請願運動」,不但「斷指、割臂、挖股」的熱血男兒不絕,更有資政院彈劾軍機大臣之舉。

  這場當時紳商各界參與推動的立憲運動,還獲得不少地方督撫大力支持,清廷高層也有比較積極的響應,但最後卻在與「革命」的賽跑中輸掉了,而且打響第一槍的就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為清廷練的湖北新軍。研究這場立憲運動為何敗給了「革命」,對今天的中國應該很有啟迪。

  相比之下,08憲章發表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其實遠不如清末立憲運動,除了民智水平較那時要高之外,既缺少體制內官員的參與,也無經濟精英(紳商階層)的支持,知識精英當中反對西方民主制度的亦大有人在。更重要的是,這種訴求缺乏中國當局的誠意接納。與其說08憲章將成為一個劃時代的政治事件,還不如說它代表了包括本人在內的部分知識界人士與異議人士的政治訴求,是這些人士在經濟危機即將轉化為社會危機與政治危機前夕,表達自己希望社會和平轉型的政治願望。

  由於政府的刻意控制以及鎮壓力量的空前強大,中國現在成了一個無法革命的社會,當局的危機感自然遠不如當年的清政府嚴重。這種情況決定了中國最有可能的前途是「潰」而不「崩」。

  何清漣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華夏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1219/11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