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國際娛樂 > 正文

奧黛麗赫本誕辰80周年 坐定神壇迷倒萬世



  


  


  如果活到現在,赫本剛剛度過她的八十歲大壽,應該已經是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太,也許牙齒全部掉光、坐在輪椅上行動不便、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即便這樣,她大概還是會為非洲孩子們的吃飯問題呼籲吶喊。赫本的粉絲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一口咬定,如果她尚在人世,也一定是最美的奶奶級人物——天使永遠是天使,可天使也不能抗拒衰老,但也僅僅是不可避免地衰老了而已。一直以來,模仿赫本的女星多不勝數,這一次則有80位「山寨版」齊聚雪梨,賀其生辰。然而,越多人模仿,越讓人想念原版。她是不可複製的經典。

  Audrey Hepburn——奧黛麗·赫本——在香港譯名是柯德莉·夏萍,兩大填詞高手黃偉文和林夕,都曾直接拿她來做文章。黃偉文寫給陳慧琳的《抱歉柯德莉·夏萍》中,是「講起柯德莉·夏萍多麼端莊而嫻靜,抱歉柯德莉·夏萍難完成這使命……經典柯德莉·夏萍早經很多人評定,最愛的指定類型如神壇已坐定……」林夕把她抬得更高,「像柯德莉·夏萍行路那麼高貴……像柯德莉·夏萍嫻靜卻迷倒萬世……」

  離開影壇已經幾十年,離世都已經十六年的赫本,憑什麼可以傲視群芳半個世紀,到現在依然永垂不朽呢?僅僅靠那座小金人顯然是不夠的。奧斯卡影后幾十位,而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繆斯女神,美女更是世界各地、每個年代都此起彼伏、層出不窮。這一切,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論盡的。

    電影篇  MOVIE

    「她一定會成為全世界的情人。」

  這是威廉·惠勒說的,也就是《羅馬假日》的導演,說這句話的時候該片還沒有上映,赫本還沒有大紅。從一名不甚出名的芭蕾舞演員,到短短几年時間裡就被好萊塢包裝成影響深遠的一代巨星,赫本出演的影片中既有《羅馬假日》《薩布麗娜》這樣的公主片,又有《甜姐兒》《窈窕淑女》這樣的歌舞片,還有《謎中謎》《等到天黑》這樣的希區柯克式懸疑片。所以,說赫本只有甜美沒有演技的人們請閉嘴吧,你們只看過她甜美的笑而已。如果沒有演技,好萊塢憑什麼給她這麼多機會?

  大多數奧黛麗式影片都是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生活面貌的一種美化。有別於那時候的黑色電影、史詩巨片和都市情節片,赫本的成功影片多是在優美的音樂、經典的服裝陪襯下,以模特特有的貓步走完一個個銀幕形象,但揭示出的卻是當時在歌舞昇平掩蓋下的種種現實真相——諸如貧富差距、精神頹廢、生活迷茫。

  所以,無論奧黛麗·赫本能把一襲黑色的裙子穿得多麼玲瓏,也無論她能穿越多少個時代,從哪怕一個飲料罐中綻放招牌笑容,在成為一個時尚Icon之前,她的看家本領全記錄在一卷卷膠片中,任憑時光流逝世事變遷,永存的不僅有風格,更有風情。

    「要是沒有奧黛麗· 赫本,《羅馬假日》只能是一部平庸、感傷的影片。」

  在赫本出演的浪漫故事裡,她總能自如地穿梭於高貴與粗俗、世俗與純真之間。她的銀幕處女作是《天堂的笑聲》,在這部影片中,她扮演一名女招待,這是個無言的配角。當時她還是一個初出茅廬剛在倫敦舞台上出現的芭蕾舞演員。《天堂的笑聲》之後,赫本又拍了四部影片,還是演配角。不久,她離開英國,到了紐約百老匯音樂歌舞劇院做演員。很快,導演威廉·惠勒發現了她,聘請她在自己導演的影片《羅馬假日》中出任女主角。這部影片使她一舉成名,並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

  「要是沒有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只能是一部平庸、感傷的影片。」這是當年電影評論界對赫本的肯定。23歲的赫本把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童話,把這個電影變成了一個夢。有多少人看了這個電影,都會想著能像格里高利·派克飾演的美國記者那樣,在如畫詩情的羅馬邂逅這樣一位公主,哪怕只是一天,甚至只是片刻。多少年後,全世界渴望浪漫的女孩子們,還會學著她,去羅馬的西班牙廣場上愉悅地吃掉一隻冰淇淋,在真理之口前故作花容失色狀。

  為什麼《羅馬假日》能在幾十年之後重溫時,不覺得過時,只覺得溫暖?《羅馬假日》不過是個庸常的愛情故事,是灰姑娘的反面。但是愛情片,尤其是美麗而殘破的愛情片有蠱惑人心的能力。童話雖不可信,但人人心中都有童話。

    「我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娜塔莎。」

  1954年,赫本出演了《龍鳳配》的女主角,這是一部情節十分簡單的平庸影片,但在這部平庸的影片裡,赫本卻又有了出色的表演。英國電影雜誌《影片與影片製作》寫道:「看了這一角色,不僅使人覺得滿意,相形之下,她在《羅馬假日》中的表演只是學生的習作。」到了1956年,金·維多請她主演了《戰爭與和平》,史詩片中一塵不染的女主角娜塔莎。拍攝工作結束後,導演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娜塔莎。」該片拍攝過程中,赫本發現懷孕,導演毅然決定蒙受損失等她,後來結果證明他的選擇無比英明。

  1964年,赫本出任了後來榮獲第3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窈窕淑女》的女主角。但是她本人卻沒有再度拿下影后,因為她在該片中的演唱是由幕後代唱的。《窈窕淑女》舞台版本的女主角茱莉·安德魯斯,本是電影版呼聲最高的人選,後來角色落在赫本身上,很多人鳴不平,結果證明赫本確實勝任。而這一年,影后恰巧是茱莉·安德魯斯,她的獲獎作品是《音樂之聲》。

  奧黛麗·赫本是幸運的:初蒙大導演威廉·惠勒慧眼識英;後又得到比利·懷爾德、喬治·顧柯、約翰·休斯頓等等名家指點。然而奧黛麗·赫本之所以為奧黛麗·赫本,還是在於她穩健自矜、無可仿效的獨特風格。她的美麗源於高貴與熱情、天真與端莊的融合;其音容笑貌、舉止言行乃至於服飾無不令她優雅脫俗,顧盼生輝。奧黛麗·赫本的活力,絕無性感的豐腴嬌慵,在一部部影片裡,她對愛情的詮釋總是維繫著青春與生命的渴求,無論是虔誠的、忠貞的、殉情的、幻想的或熱烈的,她那專注的熱忱使這些形象永遠瀰漫著極度浪漫的情懷。

    時尚篇  FASHION

    「人們夢想擁有一個大游泳池,但我卻夢想有一個大衣櫥。」

  香奈兒當年形容自己的設計是「一種風格,一種歷久彌新的獨特風格」,「歷久彌新」和「獨特」成就了經典永流傳。赫本除了想要「超越流行」外,還說過:有點孩子氣。她少女得志,24歲拍《羅馬假日》即摘下奧斯卡影后,並且成為潮流指標。至今仍有多少女孩子,學著赫本,把圓領白襯衫塞進蓬蓬的長裙里,襯上有齊劉海兒的俏皮短髮。她的朋友說,奧黛麗買衣服重質大於重量,如果是襯衫的話,那一定是質料一流的襯衫。她也喜歡一次買多套不同款色的褲裝,然後互相配搭穿著,穿起來很好看。她的衣櫃絕不會出現過度誇張的衣服,因為她相信優雅是最重要的,金屬亮片以及誇張的剪裁絕不適合穿在她的身上。早早地,她就明白自己能穿什麼、適合穿什麼,沒有犯大部分美女都會犯的低級的自戀錯誤——以為自己的美可以駕馭一切風格。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曾痛心疾首道:「《羅馬假日》中的赫本真是罪過,自從有了她的出現,世上少了多少個長發女郎!」他認為女性之美,一頭濃密而不造作的長髮居功不淺,但是同時又覺得赫本「實在有氣質」。很多時候,女性不夠美麗,被稱為可愛,不夠可愛,被稱為有氣質,而赫本這個「有氣質」,卻是凌駕於美麗、可愛之上的。

    「每位女性都渴望擁有奧黛麗 · 赫本的外表。」

  赫本從小跳芭蕾,發育時期生活在集中營里——營養不良導致她終身未發胖,晚年甚至為體重過輕而煩惱。如果放在當今時尚圈,她有一副標準的0號身材,可以穿得下任何衣服,又沒有突兀難看的碩大骨骼。舞蹈給了她輕盈而挺拔的體態,她穿紅的單品長盛不衰地大賣著——紀梵希的黑色禮服和菲拉格慕的平底芭蕾舞鞋,現在都是鎮牌之寶。可是,沒有一個人像她那樣,穿出了這些衣服本身平和的Chic味道來。貝爾·德·紀梵希說:「每位女性都渴望擁有奧黛麗·赫本的外表。」這位時裝大師閱美無數,可是在數不清的美女中,像赫本這樣美得至清至純的,恐怕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紀梵希用了優雅、時尚、簡約三個詞來形容「赫本風格」,可謂一針見血。

  他們的合作始於《薩布麗娜》,前一年,赫本拍出了她終身的代表作《羅馬假日》。紀梵希見赫本之前,他的朋友打電話給他說「赫本小姐來巴黎了」,他卻一點反應也沒有,他後來解釋「我以為是凱薩琳·赫本呢」。後來的第一次見面讓他吃驚:「她很瘦,有一雙美麗的眼睛,頭髮很短,眉毛濃密,穿著瘦小的褲子、芭蕾舞鞋和一件小T恤衫。她頭戴一頂船型草帽,上面繞著一根紅絲帶。我當時想,這也太過分了!」她看起來那麼可愛,他的靈感頓時迸發,《薩布麗娜》中的造型成為時代經典。他的這位繆斯女神的形象是「平胸、窄臀、天鵝般的長頸以及她短短的頭髮」,但是卻清純玲瓏又不失個性,紀梵希給赫本設計的衣服,統統是高貴清麗的風格,和她本人的氣質相得益彰。在這部電影之後,赫本和紀梵希的合作與友情一直延續到了她告別人世。她的身材一直沒有變過,她的前夫說她維持著「健康但有節制的飲食習慣,而這習慣是源於她年輕時的芭蕾舞訓練」。紀梵希的工作室四十年如一日地保存著試穿赫本衣服的人體模型。赫本去世前夕,把紀梵希為她設計的25件衣服全部歸還給他,而他則有順序地捐給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想讓更多的人通過她穿過的衣服來懷念她的風采。

    「一定要光鮮。」

  她是如此地熱愛時裝,並且對自己的品位相當自信。她也是記錄在案唯一拒絕希區柯克的人——這位懸疑恐怖大師終身熱愛金髮女郎,他給赫本寄去了漂發劑,讓她把黑髮變成金髮後再來和自己合作。而赫本卻放棄了這許多女演員盼都盼不來的機會,沒有什麼比自我更重要,在形象上尤其如是。百變的反義詞是千篇一律。能夠抓住自己的風格,將之做到極致,做到人見人愛又無人超越,這才是「赫本風格」成為不可磨滅的經典的原因。

  穿衣打扮上,她有自己的一套,名言包括:「是你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你。」

  「先自我研究,做最有效益的投資。每個人都有值得強調的優點,將優點發揚光大,其餘的不必理會。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去接受自己。」

    「找個好裁縫——這樣衣服才會合身。」

  「不要照單全收經典裝扮——否則人還未進門,衣服就先聲奪人。」 她不熱愛化妝,認為素顏的自己最美麗,但是粗眉毛、紅嘴唇的簡單妝容卻成為一個時代的美的印記。看起來她隨便穿什麼都會美得不得了,但是其實她即便是出門旅行,也會叮囑旅店幫她把衣服燙整齊。她太尊重美了,愛美、保持美,本身就是明星的職業要求。之所以我們後來再也找不到奧黛麗·赫本,甚至是黃金年代那些明星們的一點點遺風,那是因為現在的明星們根本沒有建立起「美」的基本概念來。

    愛情篇  LOVE

    「上帝都願意輕吻她的臉頰,她就是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人。」

  壞脾氣的大導演比利·懷德誇獎赫本道:「奧黛麗·赫本呈現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特質。例如高貴、優雅與禮儀……上帝都願意輕吻她的臉頰,她就是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人。」拍攝《薩布麗娜》的初期,和赫本演對手戲的大明星亨弗萊·鮑嘉對她不屑一顧,認為她只是一片之星、初出茅廬的黃毛丫頭,因為鮑嘉早些時候為自己的妻子爭取過該角色,失敗後自然心有不滿。可是拍到後來,他不得不承認,赫本演出了這個角色的靈魂。

  可惜,有時候人生並不是完全的黑白分明,討人喜歡不代表她的人生中就沒有苦難。正如同我們往往只記得《羅馬假日》中她的美麗和浪漫,而忘記了讓一個年輕的女孩子為了責任放棄愛情本身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情。

  1949年,20歲的赫本帶著手提箱獨自登上從海牙開往倫敦的汽船。她不時眺望越來越遠的荷蘭大地。在黑暗而漫長的戰爭年代,幼小的奧黛麗隨母親背井離鄉逃往比利時,隱居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地下室里。由於在她五歲時父母就分居,所以關於父親是英國人的事她已記不清了。少女時期,赫本唯一的精神支柱是當芭蕾舞演員的美夢。可是,即便在戰爭年代極為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她的身高還是長到了170cm,對於芭蕾舞演員來說,實在太高了。夢想破碎後,她想,跳不成芭蕾舞,做個歌劇演員總也可以的。在這期間,她認識了運輸業富商之子傑姆斯·漢森,並且有了婚姻之盟,可是在拍《羅馬假日》期間,這段婚事告吹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是個演員。

    「通過失偶、孤獨和彷徨之後,我更加珍惜別人的愛了。」

  妙齡的美女身邊自然不乏男伴,男演員梅爾·法拉走入了赫本的生活。在她25歲、他37歲的這一年,他們閃電結婚了。「什麼是幸福?創作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固然是一種幸福,我認為和理解自己的人一起生活也是一種幸福。」她深有感觸的說。儘管這對夫婦之間的差距,除了12歲的年齡之外,還有地位。拍攝《戰爭與和平》的時候,赫本已經是拿30萬美元片酬的大明星了,梅爾只有她的六分之一。他本想在事業上衝刺,以和妻子平起平坐,誰知事與願違,於是心理不平衡,關於他和其他女演員的小道消息時有傳出。期間,赫本生下了她第一個兒子,她笑得那樣爽朗大方,全世界都知道她早想做母親,雜誌封面上寫著「It’s a boy!」1968年,這段維持了13年的婚姻破裂了,赫本黯然神傷,短短的時間內瘦了10斤。關於這段婚姻為什麼會走向盡頭,普遍的說法是梅爾和女演員卡迪里努·多努布的曖昧讓赫本無法忍受。多年後梅爾接受《人物》雜誌採訪,談到這個問題,則表示是因為赫本和她下一任丈夫安德里·多蒂發生了婚外戀情,所以堅決提出離婚。

  總之,因為這段婚姻不止是二人行,這對夫婦最終分道揚鑣。隨後赫本下嫁小她10歲的精神病醫生安德里·多蒂,這一年,她39歲。安德里小時候在電影院裡看了《羅馬假日》,發誓要娶到電影中的女主角——當然很多人都發過同樣的誓言,幸運的是,他竟然美夢成真了。「我發覺愛和被愛都同樣珍貴。通過失偶、孤獨和彷徨之後,我更加珍惜別人的愛了。」她毅然決然地退出影壇、離開好萊塢,來到義大利和他廝守,在結婚的次年生下了她生命中的第二個兒子。可是愛情和婚姻,從來不是你付出多少,一定可以得到多少回報。義大利男人根本沒有什麼一夫一妻的概念,娶了夢寐以求的女人,仍然和羅馬城裡最聲名狼借的女人鬼混,赫本的理想再次破滅。1982年,53歲的奧黛麗·赫本再度離婚。之後她對婚姻失去信心,即便晚年有親密愛人沃特斯在身邊,也選擇不再結婚。

  在她1993年1月20日去世的前幾天,奧黛麗·赫本叫她的大兒子肖恩陪她到她家裡的陽台坐坐。房子是瑞士托桑那的一間18世紀的農舍。這天赫本穿了一件厚毛衣加淺藍色羽絨服,包得暖暖和和的,人坐在一張陳舊的花園椅子上,呼吸著冷清的空氣,遙望著勃朗峰上的白雪。過了幾分鐘,她向著一線陽光抬起了頭,輕聲說道:「這味道真好」。她永遠懂得自愛。

    慈善篇  CHARITY

    「無論這個國家是貧是富,那裡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兒童在受苦受難。」

  赫本的晚年,生活的重心放在了慈善事業上。這也是後來很多人稱她為「天使」的重要原因。1988年,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

  1992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利亞看望因飢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其實當時她已經患上癌症,非常的瘦,卻蹲在地上,餵非洲的孩子們吃飯。仙女也會有老的一天,但是老了的赫本,看起來依然是那麼親切可人,讓「美人遲暮」這樣的字眼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回到美國之後,她覺得疼痛難忍,檢查後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腹部,她知道之後,冷靜地說:「哦,倒霉。」

  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雷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她禱告祈禱其能奇蹟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長子肖恩·赫本·費勒代領該獎。

  人雖已不在,但她的影響力依然在。她的慈善基金會依然在為讓所有人吃飽穿暖的人道主義道路上發光發熱,甚至有廣告商通過基金會買下了她在《羅馬假日》中的形象,讓她復生一般在屏幕上爛漫地微笑著。

    「他們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安全、自由、和平。」

  明星做慈善,很多時候像做show,展現給大眾的只是一個數字和一張精心裝扮後的笑臉。赫本這樣真正全身心投入進去的、將之當做事業的明星,屈指可數。最感動我們的不是她晚年可羅列出的種種貢獻,而是她在1990年為女作家莫海德的《背叛——關於今日世界中兒童暴力問題的報告》一書所作的序言。

  「當我們走向21世紀,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環顧四周,發現那些過去作出的承諾依舊沒有兌現。還是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之中,忍受飢餓,苟延殘喘。在這些人中我們看見的還有孩子,他們漲大的胃部,他們憂傷的眼神,還有他們痛苦的表情。

  這些孩子生活在沙漠中的帳篷里,生活在連年炮火轟炸過的屋檐下,生活在街頭、地鐵、農田,生活在凋敝的孤兒院,生活在擁擠的醫院和棄置的危房中。過去的幾年裡我走遍世界各地,看見了那麼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承受著極大的痛苦煎熬,但他們依舊還是如此的可愛與堅強,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諒解,他們明白人生不應該是這樣。他們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安全、自由、和平。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生活,但是他們卻都知道世界上應該有著這麼一種更好的生活,他們的眼睛說明了一切。當今天整個世界被更多地聯繫在一起時,我們也發現一個諷刺的事實——無論這個國家是貧是富,那裡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兒童在受苦受難。全球化之後統一起來的反而是我們對於他們的忽視、虐待和缺少關愛。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任務就是讓全世界都來關注這些孩子,呼籲人們不要忘記這些兒童,不要讓他們成為政客空談的犧牲品,幫助他們更好地活下去。」

  不是真心的熱愛,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的。

    赫本的反面

    那些因死而永恆的女神們

  所有的傳奇,都要有一個恰到好處的收尾。大部分偶像,都死得稀奇古怪,並且要夠早——世人是殘酷的,自古美人如名將,誰也不願意看見女神們白了頭。黃金年代的繁星之中,赫本幾乎是唯一一個有圓滿的老年生活,卻同樣成為了永恆偶像的女星。其他人成為女神的方式,或多或少有些殘酷。

    嘉寶

  她的臉被稱為人類可進化的極限。事實上赫本剛出現的時候,不少人將之與嘉寶比較,認為她的面孔在鏡頭前有無窮的表現力。嘉寶36歲拍完職業生涯中最後一部電影後,選擇隱居。她終身沒有婚嫁、沒有子女,獨自活到85歲高齡。離開好萊塢後她行蹤成謎,只有幾個親戚知道她的地址。期間狗仔隊拍到過滿面皺紋的嘉寶,原來冰雪女王也會老。她晚年說:「我對我的一生是不滿意的。」

    夢露

  本來是要演《蒂凡尼的早餐》的,事實上她從形象上更接近原著中的高級伴遊女郎,可是赫本的表演清新慧黠,反而賦予這個角色與眾不同的魅力。夢露的演技實在是乏善可陳,甚至台詞只要稍長一些,她就背不下來了。但她只要性感就夠了。《七年之癢》中白裙被風吹起的瞬間,註定了影史會記錄在案。更需要記錄的是夢露撲朔迷離的死因,到今天仍有無數疑點。表層事實只是:夢露在36歲這一年,一絲不掛地死在了自家公寓的床上。

    費雯麗

  在《亂世佳人》中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知安撫了多少人的心,可她自己卻不像斯嘉麗那樣堅強。和勞倫斯·奧利弗的婚姻觸礁之後,她越來越狂躁、自我壓抑。《欲望號街車》成就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座小金人,但這個角色的灰暗和絕望,卻扼殺了費雯麗最後一點陽光,「布蘭奇使我瘋狂」,布蘭奇即該片中的角色,在電影中瘋了。53歲的時候,她獨自死在公寓中。

    格蕾絲·凱莉

  與赫本同年,赫本拿下奧斯卡影后的第二年,憑藉《薩布麗娜》再度入圍,便是輸在了格蕾絲·凱莉的手下,她的獲獎作品是《鄉下姑娘》。這之後沒多久,凱莉嫁給了摩納哥王子雷尼爾三世。王子公主偕老的故事本來讓人艷羨,但童話的真相是:這是一段交換婚姻,是摩納哥王室為了提高全球名望採取的舉動,婚後她一直很抑鬱。1982年,她死於車禍,關於她死亡的真相,多年來眾說紛紜。

    麗塔·海華絲

  在《奇爾達》中,只脫了兩隻手套,已經讓所有男觀眾心猿意馬。但真正的麗塔卻是個卑微到有些愚蠢的女人,被太多的男人玩弄然後拋棄。她不無傷感地說:「男人們擁著奇爾達入眠,卻在清晨離開麗塔·海華絲。」她的一眾前夫中,包括名垂影史的奧森·威爾遜和一位阿拉伯王子。42歲的時候,她因為酗酒過度,過早地患上老年痴呆,所有的過去仿佛統統消失殆盡。她死在68歲那一年。

    結語

    真情真性 清澈如水

  赫本是少女式的,甚至到了晚年,她微笑的樣子,還是能找到當年安妮公主的影子。這個女人的一生真情真性,所以到了晚年依然清澈如水。或者根本不應該稱她為女人,她根本一輩子都是女孩。她是中性的,明明是光彩照人的美女,可是看著她,卻讓人無法產生邪念,連欲望都置之腦後。都說黃金年代的女明星中,粉絲最多的當屬費雯麗、夢露和赫本,費雯麗的粉絲多是女性,夢露則迷倒無數男性,赫本是男女通吃的。人人都愛奧黛麗·赫本。

  「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奧黛麗出現在公眾場合演講時,她是相當相當地緊張,但她卻總是可以很優雅地講完。」這是南希·里根說的,她終身帶給世人的是美麗,把悲傷藏在了內心深處,直到完全掩埋。

  我們難忘赫本、懷念赫本、熱愛赫本,那是因為我們對於她身上所凝聚出的真善美,依然有著無盡的嚮往。儘管,在這個時代再也看不見了。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902/14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