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看看天安門流民們的年末聯誼會



  網名叫做"老虎廟"的張世和,現年55歲生活在北京。三年多來,他發起並實施了救助天安門流民的計劃,為天安門廣場附近的流民們尋找到可以安身的公房,並把流民的故事寫在自己的博客上,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所了解。周三,他組織了年末流民公房聯誼會,流民們和參與計劃的救助隊員齊聚一堂,迎接新年。  

  流民,是歷史上對轉徙四處無業游民的稱呼,天災、戰亂、土地兼併都是出現流民的原因。發起"救助天安門流民計劃"的張世和,也就是網際網路上著名的"老虎廟"說,其實在如今和平年代的社會裡流民還是一樣,是"戰爭"的產物:農民的土地戰爭,轉型企業的人事戰爭,富壓貧的惡劣社會場景下形成了如今的流民。幫助他人也讓自己收穫,"老虎廟"張世和和他的救助計劃志願者們用三年多來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句簡單的話語。12月30號,張世和組織流民們開了個年末聯誼會,提前吃頓年夜飯,總結一年來的經歷。

  "2009年,我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自己越來越像流民了。因此,在2010年的第一天始,我們已經和流民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流民需要救助,我們亦是需要被救助,救贖自我,救贖國民良心。"張世和在年末聯誼會上這樣說道。

  雖然沒有去年的年末聯誼會那麼盛大高調,但今年大家仍然聚在一起吃了頓熱飯,還說了說09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張世和把流民們一些並不愉快的經歷做成了一份調查報告,放在了他"老虎廟"的博客上,讓人們看到雖然有了一些救助,但流民們的生活狀況還有待提高。張世和還在博客上感謝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記者個人贊助了聚餐的費用,和一家公司為每個流民提供的溫暖毛線帽。張世和說:

  "今天這個聚會的時候我就覺得非常感慨,到今年為止,只有4,5個人是家庭情況轉機然後返鄉了。然後去年在的,今年也還在,沒有少胳膊少腿,一切健全,我們覺得非常平安非常高興,大家就去搓了一頓。"

  在採訪中張世和提到流民時,始終說的是"我們流民",儼然已經把自己也當成是流民中的一分子。而事實上他是一個在北京生活的普通受薪族,但他一點兒也不普通的"救助天安門流民計劃"用行動告訴了世人,慈善不是只有捐錢捐物,他和救助對象融合在一起,從生活細節上關心他們。正如他救助計劃的口號"人民自救" 那樣,張世和說,通過救助他人,其實也救助了自己:

  "我們打算今天不再稱自己為救助隊員了,因為我們在救助自己,不知道誰救助誰。這兩年來,我們和流民在一起打打鬧鬧,吃喝睡。我們已經不像過去那樣,覺得他們身上有點髒啊之類的,我們完全融合在一起,包括我們所有救助隊員,有大學生,還有一些工作了的人,已經有八百多人了。"

  蘇亞,就是這八百多名救助隊員中的一份子,她是一個文化產業的自由業者。電話中她的聲音有點靦腆,她覺得做一名志願救助隊員沒什麼好宣傳的,所以她也不願意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蘇亞只是她的網名。她最近由於工作的關係到了上海,能夠直接參與救助流民的機會就不那麼多了,但此前在北京時,她每周至少會去一次流民住的公房探望。

  也不是說每次去都要給他們帶點什麼,有時候就是去和他們聊聊天,說說話。這種東西有時候可能和金錢物質上的給與相比,要效果更好一點吧。

  蘇亞此前還做過支教等各種慈善志願活動,所以她深知實際操作中是會遇到各種困難得,因此當她在網上看到了"老虎廟"的救助流民計劃堅持不懈了這麼長時間以後,覺得他很不容易,就漸漸參與了進來。蘇亞還說,她特別贊同張世和的看法,那就是慈善和救助不是施捨,而是像和朋友一樣平等友好的對待。

  "我們並不是和他們不平等的,對他們就像朋友那樣。至少我去的時候都是那樣的,跟他們關係都很好,不會覺得他們是很可憐的,我們在施捨,從來沒有這種想法。我們也會告訴他們,不要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因為,"流民"這個名稱也不是貶義的。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有的人去幫助別人了以後,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我覺得這種想法是很要命的。"

  當然救助計劃要一直進行下去,資金的支持還是不能少,尤其是流民救助計劃中不能缺少的就是為流民提供的公房租金。張世和說,剛開始也尋求過企業和媒體的資助,而且收到的第一筆捐款來自德國。當時德國電視一台一名女記者在北京採訪他和流民們,十分受觸動,因此在採訪結束後捐了500元。不過,現在流民救助計劃的資金來源已經漸漸獨立。

  "我們就是用我們的文章客觀的記述我們流民的生活。然後有一些善人,願意給就給,不給我們就自己湊。好在一直沒有斷,現在一直蓄著呢。尤其到了今年,我們終於想出招了,開始做流民產品,比如把紀實照片做成藝術品,可以拍賣,另外最近香港出了本《中國猛博》,裡面收錄有我,所以我把那本書捐出了一本,讓所有的著名博主都簽了字,然後這本書準備拍賣掉,也是籌集錢的一種方法。我們不想簡單地募捐,我不想那樣干。"

  張世和希望,在天安門廣場這樣一個有象徵意義的地方進行流民救助能夠建立起一個維權品牌,起一個榜樣的作用。救助隊員蘇亞就說,等她現在在上海的工作產生一定利潤後,她就拿那部分錢在上海也開展一個類似的救助計劃,但是具體對象是流民、孤兒還是其他人群,目前還沒有最終決定。蘇亞也和張世和一樣,覺得通過幫助別人,會讓自己有更大收穫:

  "人們總是覺得做事情的時候是有目的的,但我真沒有目的。我就感覺,那麼做我很快樂,那我就去做了,為什麼一定要有目的呢。不是說給了別人什麼東西,實際上我們內心的快樂是最重要的。"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102/15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