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澳媒 北京缺可靠信息 有意編造 極危險可怕

澳洲《時代報》亞州經濟記者加諾特(John Garnaut)近日發表評論文章《難以捉摸的中國》(China, the intangible)指出,世界缺乏可靠的信息來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文章指出,信息不足的部份原因是中國缺乏透明度和其統計數據的不可信。此外,這與中共當局在宣傳部和國家保密局的主導下,竭力限制和扭曲國內和海外各種信息的流動和解釋也有關係。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在種種迷思中,世界其他地區對中國缺乏一個公正的分析能力。除此之外,北京還會編造信息、歪曲事實,以達到陷害對手的目的。


缺乏可靠信息 導致市場動盪


文章舉例說,三個星期前,美國財政部公布的臨時數據顯示,中國2009年12月減持34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金融界不必要的以「中國傾銷美國國債」和「日本超過中國(成為美國頭號債權國)」的頭條新聞,製造恐慌。 

這些頭條報導稱中國想(通過減持美國國債)來懲罰美國,並揚言中美關係從口水戰升級到經濟領域,暗示美元與全球金融體系會受到可怕的影響。

但是,美國財政部的第一批數據一直掩蓋了中國在美國國債上的真實交易活動,因為第一批數據沒有計算通過代理人如在倫敦的投資公司帳戶所購買的美國國債。 

以往數據顯示:每一次中方減持(美國國債)時,必定在隨後的調查數據中出現反超的交易,其中包括通過仲介機構的採購。



人們都認為各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肯定會對北京2.4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並且還在以每月500億美元的數量增加),進行詳細的分析、預測和解釋。 

但是,一些最大的投資銀行,如果他們選擇不發布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信息,他們會從中方獲得巨大的利益 - 因為那(外匯交易)是銀行收費的豐富來源。

業界所共知的一個事實是,中共的安全官員常因(各大銀行)解析他們的交易活動而大怒,因為其他貿易商將利用這些分析信息推動市場倒向對北京不利的一面。 

此前,美國經濟學家塞澤爾(Brad Setser)曾開設權威性的主權資金持有率的博客填補這一真空,但歐巴馬總統去年讓塞澤爾關閉他的博客去華盛頓(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任職,因為白宮需要他。



因此,關於中國減持美國國債的謎題,全球市場和分析師等待了10天,直到美國公布修訂後的調查數據,才了解到底是怎麼回事。道瓊斯聲明,「去年12月日本並沒有超過中國,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 



這只是中國缺乏可靠信息、導致市場動盪的一個例子。另一個例子是,世界最近意識到中國要增加黃金儲備。這種轉變源於溫家寶去年年初收到一份建議中國購買黃金以多樣化其外匯存底的報告。

缺乏可靠信息 北京扭曲自身決策



中國缺乏可靠信息也歪曲了北京自身的許多決策,使其變的毫無意義。 

上周五(3月5日),溫家寶承諾政府將實現什麼樣的就業目標,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中共當局對這些目標根本就沒有可靠的統計數據來衡量。失業本身都沒有標準來衡量,實現所謂的就業目標當然也就是空談了。

一位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內部知情人士說:「我們完全忽略地方各省的數字。我們GDP辦公室剛開始有20人,過去數年中已經增加到40人,但它應該有100人。」

編造信息 歪曲事實誣陷對手

然而,當中共編造不實的信息被用來解釋問題和作出判斷時,情況就變的更加危險,澳洲人在這方面可算吃盡中共的苦頭。包括澳洲首富、第五富都曾被北京「整」的夠嗆。

澳洲首富被誣告

北京編造信息陷害對手的一個典型例子是誣陷澳洲第三大鐵礦石生產商福特斯丘金屬集團(Fortescue Metal Group,FMG)及其總裁弗雷斯特(Andrew Forrest,澳洲首富)。

2005年初,中方要求在FMG的皮爾巴拉鐵礦持80%的股權,受到FMG的抵制。北京很惱火,當時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何連中稱「獲得控制權」是「國策」,誓言北京要給FMG一個「教訓」。何說:「中國想要控制FMG,既然FMG抵制,我們會給他們一個教訓。」

北京這個「教訓」就是向澳洲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澳洲金融評論》(AFR)提供FMG公司的情報(包括不實的情報),使其之後對FMG計劃中價值18.5億澳元的皮爾巴拉鐵礦工程進行負面報導,引發企業監管機構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對FMG進行調查,並伴隨高昂的訴訟費。

這樁訴訟案最後被澳洲聯邦法庭法官蓋爾默(John Gilmour)全面駁回,法庭長達204頁的判決書揭示了幕後交易的北京陰謀。蓋爾默法官在他的判決中表示,何有意使提供給《澳洲金融評論》記者的信息產生了這樣一個效果:就是說FMG與中國合同商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議不具約束性。《澳洲金融評論》隨後的報導給FMG帶來相當大的公眾壓力,造成商業上的困擾。法官稱這正是「何先生的意圖」。

澳洲第五富被600億美元大單忽悠

最近的一個更加赤裸裸的例子是澳洲第五大億萬富翁帕爾默(Clive Palmer)被北京所謂的600億美元大單所戲弄。事情是這樣:

2月6日,中國電力集團的董事長李小琳親自參加了帕爾默的公司Resourcehouse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她讚揚澳洲與中國之間達成有史以來最大的出口協議:20年共600億美元的供煤合同,也即帕爾默的Resourcehouse每年從昆士蘭向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供應3,000萬噸煤。在Resourcehouse向澳洲媒體發布的聲明中,李小琳親口解釋說:「該項目將開闢巨大的煤炭資源,中國電力國際(CPI)集團下屬公司很高興能參與該項目。」

2月8日,帕爾默的私人飛機承載著他的「中國夢」降落在北京,當日,北京出動25輛黑色奔馳轎車,排成隊列,並由警車開道迎接帕爾默駛入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在那裡,帕爾默受到了不同尋常的接待,發言人中包括中國冶金集團公司總裁(兼黨委書記)沈鶴庭、加上所有來自鐵路、港口、工程、煤炭技術和金融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只要帕爾默在他的項目中提到的,都來了。

然而,帕爾默緊接著就受到中方的「再三」嘲弄。

第一次嘲弄來自官方喉舌新華社,新華社稱這項協議只是一個框架協議。

接著李小琳發表聲明說,她的公司「根本沒有聯絡過Resourcehouse,也沒有與Resourcehouse就任何協議進行談判,」她的公司「沒有與Resourcehouse簽署任何文件,不論是具法律約束力還是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李小琳稱其公司「董事會對於那些(合同)條款的資料來源毫不知情。」

更令澳洲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李小琳在發給市場(股市)的聲明的底部還有這樣一句話:「股東和公司潛在的投資者在進行該公司的股票買賣時應謹慎行事。」那意思是買Resource House的股票要謹慎行事,這對於一直想在香港尋求上市機會的帕爾默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悶棍。《雪梨晨鋒報》的記者說帕爾默要是選擇在那兩天在香港掛牌上市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墨爾本《時代報》則認為,即使這個合同最終會是真的,那麼跟中國做生意的這種不確定性對欲在香港尋求上市的Resource House來說,已經構成致命的傷害。

緊接著第三波嘲弄又來了,中國電力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趙亞洲2月8日當天表示,雙方只簽署了架構協議,稱要敲定最後的合同,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才能完成。

加諾特指出,如果你去讀中文媒體關於這些事情的報導,那麼如此清晰的事實就會蒙上陰影,甚至顛倒黑白。中共官方媒體會說這些謊言是當事者個人所為,並非北京要侵犯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而FMG一案中的國家發改委官員何連中則因賄賂罪被判刑。 


澳洲缺少中國問題專家


有些業務依賴中國的澳大利亞公司,正在改善其分析中國的能力,雖然大多數尚未承認自己有問題。但在澳洲,還找不出一個學者對中國的精英政治或者宏觀經濟有足夠及時了解的。



去年,前澳洲政府頂級中國經濟學家喬斯克(Stephen Joske)曾指出,澳洲財政部除了從報紙上看到的信息之外,沒有誰可以說出背後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樣。



而澳大利亞駐中國的四大媒體記者,包括加諾特本人在內,也無法滿足讀者了解那麼多複雜事件的範圍和趨勢的需要。



澳洲儲備銀行正投入大的人力資源,了解中國的經濟統計工作如何運作,並成立了一個中國研究小組,但在中國仍然沒有常駐代表。



澳洲國家評審和國防情報組織辦公室也有中國專家核心小組,但毫無疑問,他們想增加一倍或兩倍的人員。

澳洲

外交部甚至犯愁,駐中國大使芮捷銳任期今年到期後,找不到候選人來代替他。 



因此交易商、分析師、活動家和政治家們只能通過不全的信息來組裝幾乎所有的中國故事,包括中國是什麼以及怎麼樣了。 

而廣大公眾只能從這些半可信的,真實和虛假並存的信息中,權衡他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來判斷中國怎麼回事。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大紀元記者李曉宇綜合編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312/15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