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有這事?日本大地震後:看人類良知的復甦?!

—從日本核電事故看人類生態良知的復甦

日本地震過去20多天了,核泄漏的蝴蝶效應仍在振動著翅膀。最早看日本地震視頻,和日本歌人(日本人稱和歌作者為歌人)鴨長明筆下的一場地震有些相像。鴨長明是日本平安末年的一個歌人,留下一部隨筆叫《方丈記》。他在書中寫道:「山崩河埋,海水傾斜浸漫陸地。土地裂開水涌不斷,岩石碎裂滾入谷間。近海划行的船隻,飄搖於波浪之上,行走著的馬匹四蹄失去了平衡。都城近郊各處寺院神社的建築物,保持全貌的沒有一處,有的部分崩壞,有的整個倒塌。灰塵升空,如濃煙一般。」

  鴨長明記錄的是發生在820多年前的元歷大地震。他的感嘆很有意味:「大地震剛過,人們都述說這世間無常,減去了些許煩惱,但日積月累,一年過後,竟無人言及這些了。」鴨長明說到的「無常」二字,不僅是《方丈記》的主旨,也是日本人看待自然與人生的一種普遍態度。

  《方丈記》裡有一段話很有代表性:「河水裡的水泡,時而消失,時又聚集,但未曾久留,在世間的人和住所亦是如此。」用水泡來喻說人事和住所,曾是很多日本人對生活的一種日常認知。他們一方面承認世事無常,一方面卻又渴望在這生滅迅速的無常中尋求新生。正是這種「無常觀」養成了日本人獨特的美學意識。無常觀也讓日本人對「物哀」美有天然的崇拜。這裡的「物哀」,不只是對自然萬物的悲哀或悲傷之情,還有共鳴與感動的意味,悲與美是完全相通的。

  雖然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泄漏危機仍未得到遏制,可很多人還是相信,日本的文化意識有能力幫助他們修補自身的生態良知。如今人類對生態環境,採用的多是一種功利主義態度。即使要保護環境,也是從保護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而日本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樣,都體現在人對自然和萬物的尊重上,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把自然生態的平衡作為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像《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中庸》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強調的都是人與自然萬物具有平等的價值。在這種觀念中,大自然有獨立的價值體系,並非是作為人類征服的對象而存在的。它把自然平衡看作一切價值的基礎,時時意識到人類不過是諸多生物的一種。只有實現了人與物的共存而不相害,才是人類生存的一種理想境界。

  無論是日本的「無常觀」與「物哀」觀,還是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觀、道家的「道法自然」觀,都應成為我們反思現代文明的重要思想資源。這些思想中蘊含著一種生態良知,即把征服自然的觀念,轉變為對自然的順從與尊重。道理很簡單,科技再強大,人也無法離開自然延續自身的存在。人類本身並無法產生任何能量與物質,再高的科技,不過是對自然界能量和物質的轉化。要重建生態良知,首先要改變的就是過去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認知,而把自然生態看作是世界的中心。這種生態良知,也表現在對積累物質財富的態度上,它強調節制,通過對人類發展和增長的自我限制來保護生態環境。它以保護自然為第一原則,放棄任何不計環境成本的經濟方式,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受益。這種良知表現在日常生活中,講求的就是簡單、節儉與適度消費。

  人類能否從日益增多的生態災難中,孕育出一種有生態良知的文明?我們需要從文化角度,來反思日本核泄漏這種災難,才可能在民眾中形成相應的文化共識。一切保護生態的制度構建都離不開這種文化共識。期望這場日本大地震引發的諸多災難,能夠讓更多人的生態良知復甦。

  「請儘量待在屋內,不要到外面去。」這是南相馬市警察署在每個避難所張貼的通告。南相馬市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約24公里,這裡處於政府強制避難和自主避難的模糊地帶。而30日這裡的輻射量大約是東京的9倍。

  據南相馬市政府的官員介紹,本市有7萬人口,12日政府撤離了在20公里半徑的5000市民,此後有5萬市民陸續選擇了自主避難到東京和大阪等地區,有些人則避難到福島市及二松本市這些比較安全的區域。但有15000名市民還生活在自己家裡。

  整個南相馬市猶如一座空城,只剩下基本城市設施還在維持:市政府的職員全體待命,市立綜合醫院的醫生還在為在市民和避難者而堅守,市內僅有一家超市開門,維持著留守市民的基本生活。30日,中新社記者在這家超市碰到了武內俊彥一家。26歲的武內帶著媽媽和爺爺剛從山形縣的親戚家回到南相馬市。

  「還是擔心核輻射啊,但是更加擔心自家的房子。」武內的媽媽告訴記者。

  地震發生後,12日緊接著發生了核電站的氫氣爆炸,由於距離過近,武內一家清晰地聽到了巨大爆炸聲。很快,距離核電站20公里的居民被市政府用巴士緊急疏散,而身處24公里範圍的他們一家雖然沒有接到通知,但周圍鄰居都紛紛連夜開車避難去了。堅持到15日,武內一家也投奔山形縣的親戚去了。

  流離失所的時期,謠言隨之四起,稱封鎖區域內有竊賊流竄。武內一家擔心家裡的一切,最終選擇回家看看。

  回到南相馬市,武內俊彥幾乎不相信這是自己多年來生活過的地方。這座城市沒有被海嘯侵襲,但卻在核輻射陰影的籠罩下,宛若死城。

  這裡曾是個熱鬧的城市,每年7月份都要舉行盛大的相馬大會。相馬大會是日本重要的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盛會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人們前來觀看。而如今,政府已經決定停止今年的相馬大會。「不止是核輻射,在海嘯中連賽馬都死了。」

  南相馬市市長櫻井勝延皺著眉頭說。作為市長,他不知道這個城市的未來在哪裡。

  「我們已經受夠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無論如何,我們想回到家鄉面對現實。」武內俊彥告訴記者。此前他在仙台一家體育商品公司工作,地震後公司受影響放假至今,薪水也跟著停止了——但生活無法停止,「雖然鄰居都跑光了,但只要情形不再惡化,我們就選擇留在家裡。」

  武內的媽媽在南相馬市經營著一家拉麵館,她打算著讓拉麵館重新開張,那將是南相馬市內唯一一家營業的餐廳。但自來水嚴重輻射超標,食料供應短缺,都為將來的日子蒙上了陰影。「我一定要想辦法把店開起來,只有恢復起這些基本生活設施,遠在異鄉避難的鄉親們才會看到返鄉的希望。整個南相馬市才會有可能恢復原狀。」武內的媽媽眼裡泛著淚光。

  而在南相馬市第一小學避難的黑木正之則樂觀得多。他的家在距離核電站10公里的小高區,是本次核泄漏事件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黑木家裡養了34頭牛,地震後他一直堅持住在家裡,直到市政府人員反覆規勸,他才出來避難。而因為擔心家裡的牛,他依然每天早上開著車子回家餵牛。

  「核輻射沒什麼好怕的,我帶著口罩開著車進去,餵了牛再出來,只要每天勤洗澡和換衣服就好了。」黑木輕描淡寫地說。

  而事實上,福島第一核電站20公里半徑內已經屬於日本政府的絕對禁區。但面對越來越多希望回家看看的災民,日本政府不得不網開一面——填寫生命自我擔保聲明,方才可以進入禁區。這讓南相馬市的市長櫻井勝延很是為難,「不少的災民私下返鄉,而核輻射始終存在,危險越來越近。」

  昨天,一位福島的農民因為農產品禁銷,覺得生活無望而選擇了自殺。

  黑木也知道福島的牛奶已經不能出售了,但是他還是不放心家裡的牛,那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如果連它們也沒了,他的希望也就沒了。對於當下的核輻射,黑木認為頭頂的陰霾遲早會消退。

  30日,東京電力宣布:將永久廢除第一核電站的4個機組,而南相馬市,這個位於核心區24公里的城市,能遠離危險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華聲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403/20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