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方舟子妻子被曝論文抄襲 人大新聞學院回應

    4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責任教授陳力丹發表博客文章,首度就網友舉報方舟子的妻子劉菊花碩士論文抄襲的問題正式表態:如果是抄襲,我應該承擔失察的責任,並要求社科院研究生院通過一定的程序,撤銷劉菊花的碩士學位

  在《法治周末》披露方舟子涉嫌抄襲的醜聞後,自顧不暇的"打假鬥士"突然後院起火---他的妻子劉菊花被網友揭露存在嚴重的論文抄襲剽竊問題,劉菊花當年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陳力丹教授亦通過博客公開表態,如果抄襲事實存在,將通過一定程序撤銷劉菊花的碩士學位。

  4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責任教授陳力丹發表博客文章,首度就網友舉報方舟子的妻子劉菊花碩士論文抄襲的問題正式表態。

  據調查,劉菊花2000年至2002年就讀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碩士研究生,方向為新聞學,導師時統宇。2002年5月,劉菊花碩士論文答辯時,陳力丹教授擔任答辯委員會主席。

  時隔9年,在接到學生轉來的網友的舉報材料後,陳力丹教授說:"經過一天來的回憶,這個事情多少有些記憶……劉菊花的論文水平不高,這是我留下的印象。考慮到介紹默多克的當時在國內不多,文章對於開闊眼界多少有幫助,通過的時候給的是'良',那時水平不大高的論文通常給的是良,極少到'中'。"

  陳力丹教授在博客中說:"2002年的時候網絡雖有,但不發達,作者參考了較多的外國資料,在這個意義上尚有價值。文章共有注釋79條。亦明先生如果能夠證明劉菊花的文章是抄襲,希望能夠拿出具體的證據來,最好一一對照。不過,標明出處的地方,不是抄襲。既然文章不長,做到一一對照,比較容易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果是抄襲,我應該承擔失察的責任,並要求社科院研究生院通過一定的程序,撤銷劉菊花的碩士學位。在這裡,我先表這個態。如果沒有這些情況,或只有二三行字相似,尚算不上抄襲。那麼,提出這種質疑的人,應該向劉菊花禮節上道歉。"

  陳力丹教授的博文無疑挑起了一場戰爭,他所指的"亦明"就是有"方學家"之稱的華人學者葛莘,目前定居美國。對陳力丹教授博文的表態,亦明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回應說:"最早發現劉菊花碩士學位論文抄襲的人,是網友洪蕎,他是一位理學博士,現在美國一所大學任職。最早公布劉菊花抄襲案的人是廖俊林博士(網名尋正),他目前在美國衣阿華大學工作。"

  亦明在歸納了多名網友提供的證據後,對劉菊花的論文進行了詳細梳理,發現"這篇33頁的論文從頭抄到尾"。但記者注意到,劉菊花的論文共有70 多個注釋,這些注釋是否能夠免除她的抄襲嫌疑呢?亦明說:"實際上,劉菊花論文中'注釋'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來掩蓋抄襲痕跡。這些'注釋'中,有46個沒有使用引號,因此讀者根本無法知道一個段落中的哪些話是劉菊花自己的,哪些話是她引用的。而在多數情況下,劉菊花論文的一個自然段中,含有來自不同來源的文字。"

  對此,亦明舉例說:"該論文第一章第一節含有12個自然段,其中第二到第七自然段是百分之百地抄襲新浪科技的文章:《背景資料:AOL時代華納》。可是,劉菊花只是在'勘誤表'中說:'P3,最後一行:加入出處,尾註:《背景資料:AOL時代華納》,新浪科技。'難道在六段抄襲文字之中的一段,加上一條這樣的'注釋',就可以說是'標明出處的地方,不是抄襲'了嗎?"

  最終,亦明經過與其他舉報人多次討論後得出結論:劉菊花的這篇題為《國際傳媒巨頭對當代中國傳媒文化的影響》的論文約31000字,共有159 個自然段,其中146個自然段(約28000字)含有來自他人的文字,但只有70個自然段含有標明出處的"注釋"。其中第二章第一節1600餘字,出自劉菊花之手的文字,最多不過118字,即只有7%的"自主率"。

  亦明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他已經將劉菊花抄襲的證據整理後用郵件發給陳力丹教授,並且表示:"如果這些證據不足以讓您認定劉菊花抄襲,則我定將向劉菊花女生公開道歉。不僅如此,我還會向陳先生公開道歉。反之,假如陳先生作出'劉菊花確實抄襲了'的認定,則我也希望您能夠兌現自己的承諾。"

  4月25日,陳力丹教授回信說:"我已經離開那個地方8年,劉菊花的論文則是9年前的事情,那時很不規範。我太忙,連睡覺吃飯都難以保障,但卷進這個事情自然得有個交代。從你的材料看,根據現在的測試軟體,她的重複率會超限,估計差不多可算抄襲,但問題複雜在有較多的註明了出處,如何算要由社科院研究生院來判斷。我想把你的東西轉交研究生院,由他們根據他們的文件來判斷。"

  4月26日,陳力丹再次發表博客文章,稱亦明提供的認定劉菊花論文抄襲的材料,考證頗為豐富。他說:"根據看到的對照材料,雖然劉菊花在不少地方註明了出處,但頗為含糊,而且就現在的重複率看,估計超限了,得算抄襲。"同時,陳力丹將舉報材料發給了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主任,請他轉研究生院," 根據院內規定來公正處理,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附件:劉菊花論文涉嫌抄襲部分對比摘要。劉菊花原文為A,被抄襲文章為B;A「抄1」至「抄29」與B「抄1」至「抄29」對應)

  A:第三章第一節:從ABC的嚴肅新聞向收視率折腰說起

  P19:今年二月份,美國的新聞界因為美國廣播公司(ABC)打算拋棄它的深度新聞報導節目「晚間新聞」而換上愚蠢的寵物惡作劇和十大排行榜(抄1)而大大地熱鬧了一陣。

  ……

  在過去的幾年,「晚間新聞」的收視率下跌顯著,和大多數新聞節目一樣,主持人特德·科陣爾的節目只能吸引老觀眾,不能吸引廣告客戶青睞的年輕觀眾(抄2)。2002年的第一個季度,ABC黃金時段的收視率一直呈下滑趨勢,被迫向廣告客戶退還了超過100萬美元的廣告費。根據不同的公開發布的報告,投資分析員們認為該季廣告部將虧損數億美元(抄3)。ABC無法忍受「晚間新聞」的平庸表現了,所以當CBS不能成功與喜劇演員戴維·利特曼續約的消息傳來時,ABC毫不猶豫地開始和利特曼談判(抄4)。在利特曼身上,ABC的高層管理人員看到的是一個18歲至34歲觀眾人數超過「晚間新聞」相應數據 45%的節目,而這個年齡群正是廣告客戶願意支付高昂代價吸引的對象(抄5)。30

  30霍華德·庫爾茨(美):《嚴肅節目為收視率折腰》,王爾山編譯,《21世紀經濟報導》,2002年3月13日。

  B:《嚴肅節目為收視率折腰》,作者:霍華德·庫爾茨,編譯:王爾山,《21世紀經濟報導》2002年3月13日

  近日,美國廣播公司(ABC)由於打算拋棄它的深度新聞報導節目---"晚間新聞",換上愚蠢的寵物惡作劇和十大排行榜(抄1)。(下略)

  其中一名資深記者甚至大膽猜測,以戴維·利特曼取代"晚間新聞"的做法將導致新聞部壽終正寢。"假如人們不再相信ABC還存在一個嚴肅的新聞部,他們為什麼還要看我們的新聞呢?"(抄11)

  (中間兩段文字省略)

  若是這樣,那麼ABC的新聞記者顯然未能覺察他們那裡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一件事。"晚間新聞"是1980年推出的節目,當初的用意在於報導伊朗人質危機。過去幾年,其收視率顯著下跌。主持人科普爾在2000年秋天重新就其合約與ABC進行談判之後,年薪達到1000萬美元,而他每星期總共只需主持三次節目。與此同時,和大多數新聞節目一樣,他的節目只能吸引老觀眾,不能吸引廣告客戶青睞的年輕觀眾(抄2)。

  年景好的時候,ABC可以容忍這一切。但現在年景變壞了。這個季度,該公司黃金時段的收視率一直呈自由落體下滑趨勢,被迫向廣告客戶退還超過100萬美元的廣告費。而且,根據不同的公開發布的報告,投資分析員們認為本季將以廣告部虧損數億美元而告終(抄3)。

  在利特曼身上,ABC的高層管理人員看到的是一個18歲至34歲觀眾人數超過"晚間新聞"相應數據45%的節目,而這個年齡群正是廣告客戶願意支付高昂代價吸引的對象(抄5)。(此處為注釋30)

  因此,當一個月前傳來CBS不能成功與利特曼續約的消息,ABC毫不猶豫地插了進去。實際上,該公司和利特曼的談判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星期之久(抄4)。

  A:P19:就這樣,一度非常神聖的晚間新聞突然變得無足輕重,輕易就被迪士尼、通用電氣和維亞康姆的管理層一筆勾銷(抄6)。而過去的20年來,無論戰爭爆發還是醜聞曝光,無論嚴肅新聞還是愚蠢報導,美國三大新聞主播———丹·拉瑟、彼得·詹寧斯和湯姆·布洛科夫都一直占據各自電視台的王位,把持著美國的整個電視世界(抄7)。他們所屬的公司被人收購又被人出售,他們的觀眾也常常被新節目和新技術搞得暈頭轉向,但誰也不敢跟這些新聞主播們過不去(抄8)。隨著70歲的拉瑟、64歲的詹寧斯和62歲的布洛科夫走入黃昏,晚間新聞節目開始失去它的崇高地位(抄9)。

  ABC的一名發言人說,與利特曼的談判並未涉及「晚間新聞」,而是關於如何改善11點半到12點以及12點到12點半的兩個時段的收視率。「利特曼若是占據那一小時的時間,一定可以大大刺激次日凌晨ABC的『早安,美國』節目的收視率。」(抄10)而ABC一名資深記者則認為,以戴維·利特曼取代「晚間新聞」的做法將導致新聞部壽終正寢。「假如人們不再相信ABC還存在一個嚴肅的新聞部,他們為什麼還要看我們的新聞呢?」(抄11)31

  31同上。

  評註:注釋31之前共有兩句帶引號的文字,均出於同一篇報導,但位於不同段落,應該在注釋的時候分別標明,故只能認定31之前的一句話為引文。

  本文與《晚間新聞的太陽下山了?》一文有多處文字重合,但不見標註。

  B:《晚間新聞的太陽下山了?》,作者:霍華德·庫爾茨,編譯:王爾山,原載21世紀經濟報導(出版日期待查)

  過去20年來,無論戰爭爆發還是醜聞曝光,無論嚴肅新聞還是愚蠢報導,美國三大新聞主播---丹·拉瑟、彼得·詹寧斯和湯姆·布洛科夫---一直占據各自電視台的王位,把持整個電視世界(抄7)。

  他們所屬的公司給人收購又給人出售,他們的觀眾已經給新節目和新技術搞得心神不定。但誰也不敢跟美國新聞主播們過不去(抄8)。

  可是現在,這種情況可能發生改變。在這個即便美國廣播公司(ABC)"晚間新聞"主播特德·科普爾也逃脫不了淪為犧牲品的命運、而ABC也心甘情願要用喜劇演員戴維·利特曼取代嚴肅的"晚間新聞"的年代,一度非常神聖的晚間新聞突然變得無足輕重,輕易就被迪士尼、通用電氣和維亞康姆的管理層一筆勾銷(抄6)。(此處文字被劉菊花提前到開頭)

  隨著70歲的拉瑟、64歲的詹寧斯和62歲的布洛科夫走向人生的黃昏時分,晚間新聞節目終將失去他們的崇高地位帶來的保障(抄9)。

  《嚴肅節目為收視率折腰》,作者:霍華德·庫爾茨,編譯:王爾山

  該公司一名發言人指出,與利特曼的談判並未涉及"晚間新聞",而是關於如何改善11點半到12點以及12點到12點半的兩個時段的收視率。後者目前播放的是"政治上不正確"。

  "利特曼若是占據那一小時的時間,一定可以大大刺激次日凌晨ABC的'早安,美國'節目的收視率。"該發言人預測,而"晚間新聞"若是換到黃金時段,也能吸引更多觀眾(抄10)。

  A20:媒介工業建構了一個二元的產品市場(dualproductmarket),即媒介只創造一種產品,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上運作,並且這兩個市場會彼此影響。其第一市場是媒介產品市場;第二市場是廣告市場。和其他產業相比,這個二元市場幾乎是媒介經濟獨一無二的特徵(抄12)。 32廣播電視為例,廣播電視媒介與受眾之間的產品交換關係是,受眾作為廣播電視媒介的消費者,支出時間與金錢交換廣播電視節目,媒介則把受眾的時間賣給廣告客戶;而時間支出是一項稀少的資源,媒介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滿足從受眾到廣告客戶乃至於全社會在信息與娛樂等方面的各種需求,便成為其最大限度贏利的市場起點和動力(抄13)。

  32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27

  點評:「抄11」雖然做了注釋,但也是從其他作者那裡直接複製過來的,充其量算是轉引,而轉引的是英文著作,卻沒有說明中文來源。

  B:《探析市場重構的範式與議題---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國廣電業》,作者:陸曄,《現代傳播》2001年第3期

  此外,媒介工業建構了一個二元的產品市場(dualproductmarket)。也就是說,媒介只創造一種產品,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上運作,並且,這兩個市場會彼此影響。其第一市場是媒介產品市場;第二市場則是廣告市場。和其他產業相比,這個二元市場幾乎是媒介經濟獨一無二的特徵⑶(抄 12)。以廣播電視為例,廣播電視媒介與受眾之間的產品交換關係是,受眾作為廣播電視媒介的消費者,支出時間與金錢交換該項媒介產品即廣播電視節目,媒介則把受眾的時間賣給廣告客戶;而時間支出是一項稀少的資源。廣播電視媒介如何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滿足從受眾到廣告客戶乃至於全社會在信息與娛樂等方面的各種需求,便成為其最大限度盈利的起點和動力(抄13)。

  ⑶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27

  A20:國際傳媒巨頭之成為巨頭,正在於他們把傳媒視為由利潤驅動的企業。在已開發國家,越來越多數量和種類的媒體正在合併到越來越少的幾個大企業手中(抄14)。「公司文化已經與新聞文化真正交鋒。」33讓我們回顧一下美國主流電視台在這十幾年間被賣來賣去的歷史。1986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以6.28億美元購買了全國廣播公司(NBC)的母公司美國無線電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下屬新聞部自然也被囊括其中。而通用公司是一個以巨大開支製造軍火,卻非經營新聞而出名的巨大的公司實體。1994年,美國廣播公司(ABC)被大都會通訊公司(CCC)合併。大都會通訊公司倒是一直從事傳播業,傳播是它們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產品,然而一年後,迪士尼公司(Disney)以19億美元吞併了大都會通訊公司,ABC新聞部又易了主人。1995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被西屋電氣公司以5.4億美元處理價收購,CBS隨之更名為鵬尼傳播公司(J.C.Penny)。如此,昔日兩大核巨頭———通用電氣和西屋電氣公司,控制著美國當今主流傳播業的半壁江山。它們以前靠軍火牟利,現在又靠新聞賺錢。做軍火與做新聞雖有天壤之別,但從追逐利潤的目標來看,不僅不矛盾,反而相輔相成(抄15)。

  點評:此段文字標註的只有33加雙引號的一句話。J.C.Penny是著名的百貨公司,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沒有交集。查wiki,未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更名。

  B:《新聞公司化與利潤最大化》,作者:里查德·科恩,編譯:余紅、楊伯漵

  1986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以6.28億美元購買了全國廣播公司的母公司美國無線電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下屬新聞部自然也被囊括其中。全國廣播公司新聞部是一個嚴肅部門,而通用電氣則是一個以巨大開支製造軍火,而非經營新聞而出名的巨大公司實體。1994年,美國廣播公司被大都會通訊公司 (CCC)合併。由於大都會通訊公司一直從事傳播業,傳播是它們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產品,因此這次合併還說得過去。然而好景不長,一年後,米老鼠(迪士尼公司)又叫了,它以19億美元吞併了大都會通訊公司,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又被一網打盡。傳播公司彼此傾軋,導致一個巨大、神奇的傳播王國的出現。1995年年底,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被西屋電氣公司以5.4億美元處理價收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隨之更名為鵬尼傳播公司(J.C.Penny)。昔日兩大核巨頭--- 通用電氣和西屋電氣公司,控制著現在的傳播業。它們以前靠軍火牟利,現在又靠新聞賺錢。做軍火與做新聞雖有天壤之別,但從追逐利潤的目標上看,不僅沒有矛盾,反而相輔相成(抄15)。

  A20:過去人們都把新聞部看成一個不賺錢然而卻有名望的部門,報紙以及一些廣播電視公司過去常常以讓廣告和新聞徑渭分明而驕傲,而現在傳媒巨頭已經不再容忍這一情況,企業的董事會也許僅把新聞當作另一個「營利中心」,應該對公司的贏利「底線,以及股票價格有所貢獻(抄16),」成堆的新聞大多根據商業新聞「烹飪手冊」製作而成,目的就是使消費者踴躍購買。「34當然非營利性和宣傳性組織在美國媒體中會有重要的聲音,但是公眾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 ———如城區大報、新聞性周刊以及廣播和有線電視網———大都是為營利而經營的(抄17)。傳媒巨頭的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以及網際網路向公眾提供什麼樣的信息,經濟因素起著重要作用(抄18)。

  點評:此段文字除了注釋34的一句話,其他內容沒有人任何標註。

  B:《媒體:美國政體的第四權》,作者:尼可拉斯·詹森,中文版:http://usinfo.org/E-JOURNAL/EJ_MediaEthics/media1.htm

  ……導致這一局面的部份原因是,有越來越多數量和種類的媒體在合併到越來越少的幾個大企業手中(抄14)。批評這種合併傾向的人擔心,過去人們都把新聞部看成一個不賺錢、但是有名望的部門,現在這些大企業恐怕已經不再容忍這一情況了。如今,企業的董事會也許把新聞當作不過是另一個"營利中心",應該對公司的贏利"底線"以及股票價格有所貢獻(抄16)。

  經濟因素對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以及如今的網際網路向美國公眾提供的、什麼樣的資訊起重要作用(抄18)。媒體是由利潤驅動的企業。雖然非營利性和宣傳性組織在美國媒體中有重要的聲音,但是公眾獲得資訊的主要來源---如城區大報、新聞性周刊以及廣播和有線電視網---大都是為營利而經營的(抄 17)。

  點評:"抄17"文字不完全相同但意思相似。

  A20—P21:在商業化操作模式下,大眾傳播的主要目標常常是把信息作為藉口,把文化、信仰或價值觀的某種表達作為裝飾,其目的縮減為緊緊吸引住受眾的注意力。受眾的關注本身就是一種消費,而對受眾的影響力指數又可以成為與廣告客戶討價還價的籌碼。關注的事實往往比關注的質量更要緊,為人所知這一事實,常常要比所知道的內容更重要,它是馳名的唯一必要條件。大眾傳播媒介在生產中的大量努力都意在通過引人注目、喚起情感、激起興趣來贏得和保持注意力的方法上。信息的實質常常服從於展示方法,服從於它在傳播過程中的增值。這就是所謂的媒介邏輯(抄19)。

  點評:此段文字沒有任何標註。

  B:《跨文化傳播的全球化背景》,作者:陳衛星,原載《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2期

  ……在商業化操作模式下,大眾傳播的主要目標常常把信息作為藉口,把文化、信仰或價值觀的某種表達作為裝飾,其目的縮減為緊緊抓住和吸引住受眾的注意力。這樣,傳播媒介就達到了直接的經濟目的和間接的目的,受眾的關注本身就是一種消費,而對受眾的影響力指數又可以成為與廣告客戶討價還價的籌碼。在這個意義上,大眾傳播和受眾一樣,從參與降到旁觀。關注的事實常常比關注的質量更要緊。為人所知這一事實,常常要比所知道的內容更加重要,它是馳名的唯一必要條件。大眾傳播媒介在生產中的大量努力都意在通過引人注目、喚起情感、激起興趣來贏得和保持注意力的方法上。信息的實質常常服從於展示方法,服從於它在傳播過程中的增值。這就是所謂的媒介邏輯(抄19)。

  A21:既然最終決定傳媒巨頭贏利的是受眾的眼球,那麼媚俗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其媒體的主流。還是以國際傳媒巨頭雲集的美國為例,對受眾眼球的曲意逢迎使面向收視率、廣告收入和銷售指標並追求大眾效應的低水準的偽文化、偽新聞、偽信息泛濫成災。對於商業性或具有商業化傾向的媒介,市場邏輯成為主宰,發行量、收視率等標誌著受眾群的量的指標,已經成為生命線。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轉化為對受眾群的追逐,而媒介產品生產和銷售也不可避免地執行市場經濟商品的「人數原則」和「通用原則」,即什麼商品最好銷售,消費群最大,就生產什麼。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興趣和觀點以及利益要求各不相同,最大共通點在哪裡呢?傳媒巨頭的選擇是:娛樂。

  人類有玩樂的天性,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在身份、階級、種族、國別、教育等各方面有如何的差異,只要是人,娛樂通常總是需要的。在傳媒的大眾化時代,娛樂產品最容易成為暢銷品。在這樣的消費邏輯引導之下的媒介自然會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娛樂化傾向:最初是純粹娛樂消費的娛樂性節目和內容的大幅上升,最終則發展到把距離娛樂性最遠的那部分媒介內容———新聞,也向娛樂強行拉近,使新聞和娛樂之間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此即所謂新聞娛樂化(抄20)。

  點評:此段文字無任何標註。

  B:《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作者:林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第2期

  毫無疑問,對於商業性或具有商業化傾向的媒介,市場邏輯成為主宰,發行量、收視率等標誌著受眾群的量的指標,已成為生命線。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轉化為對受眾群的追逐,而媒介產品生產和銷售也不可避免地執行市場經濟商品的人數原則和通用原則,即什麼商品最好銷,消費群最大,就生產什麼。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興趣和觀點以及利益要求各異,最大共通點在哪裡呢?

  媒介的選擇是:娛樂。

  無論男女老幼,無論身份、階級、種族、國別、教育等各方面的差異,只要是人,娛樂通常總是需要的。大眾化時代,娛樂產品最容易成為暢銷品。

  在這樣消費邏輯引導之下的媒介自然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娛樂化傾向:最初是純娛樂消閒的娛樂性節目和內容的大幅上升,最終則發展到把距離娛樂性最遠的那部分媒介內容———新聞,向娛樂強行拉近,使新聞與娛樂之間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即所謂新聞娛樂化(抄20)。

  A21—P22:娛樂化最突出的表現是軟新聞的流行。十多年來,新聞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受收視率的驅動,追求感官刺激的圖片新聞和煽情題材取代了政治、國際事件,判斷新聞重要性標準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關於華府、議會、聽政會的報導有很多,可現在幾乎聽不到任何關於華盛頓特區的新聞。新聞顧問們認為政治乏味,不會帶來較高收視率。因此對政治和選舉的報導就如同賽馬之類的體育賽事一樣潦草簡單。國內政治如此,國際事件也一樣得不到電視的青睞,原因同上———枯燥乏味。安迪婁尼(AndyRooney)曾在《60分鐘》節目中批評新聞現在不務正業,對國際事務的忽略,確實正中要害。「(引用)35嚴肅新聞的比例減少,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成為新聞的重點,這股潮流不僅在通俗性報刊和廣電節目中盛行,而且有逐漸擴大、蔓延至往日以權威、嚴肅著稱的主串流媒體之勢(抄21)。

  35同33,引自《新聞公司化與利潤最大化》,余紅、楊伯淑編譯,《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2期

  B:《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作者:林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第2期

  綜合媒介新聞娛樂化的現象來看,就內容和形式可分為二部分:一方面,娛樂化最突出的表現是軟新聞(在西方媒介也有稱之為"大眾新聞"[1])的流行。即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這股潮流不僅在通俗性報刊和廣電節目中盛行,而且有逐漸擴大、蔓延至往日以權威、嚴肅著稱的主串流媒體之勢:(抄21)(以下略)

  A22:我們看到新聞圖片在晚間新聞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編輯們對圖片的偏愛使得他們的決定具有傾向性,即使一篇純新聞報導比一篇圖片新聞更重要,編輯們仍然採用圖片新聞。有時,即使無實質性內容,精彩圖片也會製造出新聞故事。電視不會重視那些視覺上不甚刺激的內容,如果報導中無圖片,那麼它肯定不會出現在晚間新聞的顯著位置上,這也是為什麼電視新聞不喜歡報導經濟之類題材的原因(抄22)。取悅觀眾被放在首位,利潤重於社會責任感。新聞不再是新聞,而成為市場取向、無思想深度的炒作(抄23)。

  點評:「抄22」部分文字對原文順序進行了改動,但內容一致。此段文字沒有標註。

  B:《新聞公司化與利潤最大化》,作者:里查德·科恩,編譯:余紅 楊伯漵

  圖片,在晚間新聞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編輯們對圖片的偏愛使得他們的決定具有傾向性,即使一篇純新聞報導比一篇圖片新聞更重要,編輯們依然採用圖片新聞。有時,即使無實質性內容,精彩圖片也會製造出新聞故事。(中間內容省略)電視不會重視那些視覺上不甚刺激的內容,如果報導中無圖片,那麼它肯定不會出現在晚間新聞的顯著位置上,這也是為什麼電視新聞不喜觀報導經濟之類題材的原因(抄22)。(下略)

  (第四節倒數第二段)……然而這不是新聞,這是搞笑,是市場取向、無思想深度的炒作。取悅觀眾放在首位,利潤重於社會責任感(抄23)……

  A22:娛樂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媒介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盡力使硬性新聞軟化。在內容上,新聞界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媒介極端關注辛普森案不是在於反思種族問題和司法問題,而是在於炒作體育明星的兇殺案;媒介關注獨立檢察官斯塔爾的報告和萊溫斯基的一舉一動,不是在於反思美國總統的品行和美國的司法制度,而是在於炒作總統的風流韻事。在表現技巧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從最初強調硬新聞寫作中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衍變為一味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24)這種趨勢使新聞讀起來更具有戲劇性,從而要求記者在新聞的陳述上與寫作上更像一個講故事的人,而不僅僅是個報導員 (抄25)。新聞從業者不再是冷靜的觀察者,而是成了「新聞商品」的製造者和策劃者(抄26)。(整段文字沒有標註,其中,「抄26」原文照抄《新聞公司化與利潤最大化》第一節第三段)

  B:《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作者:林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第2期

  娛樂化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媒介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盡力使硬性新聞軟化。在內容上,新聞界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媒介極端關注辛普森案不是在於反思種族問題和司法問題,而是在於炒作體育明星的兇殺案;媒介關注獨立檢察官斯塔爾的報告和萊溫斯基的一舉一動,不是在於反思美國總統的品行和美國的司法制度,而是在於炒作總統的風流韻事。在表現技巧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從最初強調硬新聞寫作中適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實現硬新聞軟著陸發展到極致,衍變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抄24)……這種趨勢使新聞讀起來更具有戲劇性,從而要求記者在新聞的陳述與寫作上更像一個講故事的人,並不僅僅是一個報導員(抄25)。

  A:第二節P25:娛樂化傾向對中國傳媒文化的影響

  因為媒介所有制的本質不同,我國媒介在營運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顯有別於西方純商業性的媒介,不可能走上徹底市場化的道路,而是只進行著適度市場取向的改革。我國的媒介始終堅持上層建築和資訊產業的雙重屬性的認定,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進,並始終堅持媒介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為人民服務,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嚴肅和高質量的媒介產品(包括新聞報導)始終占據著我國媒介產品的主陣地。

  然而不可否認,在近20年的新聞改革過程中,隨著我國媒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其產業性質日益凸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媒介大眾化、市場化潮流的興起,改變了我國媒介內容一味重宣傳輕信息、重教育輕娛樂的狀況,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片面模仿國外媒體的某些做法:強調娛樂化甚至新聞娛樂化,過分地通俗化以爭奪市場,過於強調軟性內容的感召力,其結果是走向大眾傳媒的庸俗化(抄27)。

  在近10餘年的媒介產業化大眾化浪潮中,我國通俗類媒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並成為媒介市場的生力軍。有些人據此認為:市場化=大眾化=通俗化=娛樂化,娛樂化是市場化的必由之路,中外皆然。有的黨報編輯甚至私下教導記者要「逃避深刻,遠離崇高」,有的電視新聞製片人公開號召 「新聞是快樂的」,電視24小時就是快樂24小時,「生產快樂」似乎是媒介最響亮的口號(抄28)。50

  某些媒介或熱衷於炒作名人軼聞、奇聞異事,或熱衷於兇殺、色情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一時的贏利。在寫法上,從強調人情味、趣味性到故意煽大眾之情甚至追逐聳人聽聞的效果,力求故事性,甚至不惜無中生有,以吸引受眾(抄29)……

  點評:第三段加了注釋50,但無法判斷哪些是引文。

  B:《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作者:林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第2期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574

  就我國而言,因為媒介所有制的本質區別,使我國媒介在營運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顯區別於西方純商業性的媒介,不可能走上徹底市場化的道路,而只是適度市場取向的改革。我國的媒介始終堅持上層建築和資訊產業的雙重屬性的認定,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輪並進,並始終強調媒介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為人民服務,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嚴肅和高質量的媒介產品始終占領著我國媒介產品的主陣地(包括新聞報導)。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近20年的新聞改革過程中,伴隨我國媒介市場化步伐加快,產業性質凸顯,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媒介大眾化、市場化浪潮的勃興……對改變以往我國媒介內容一味重宣傳輕信息、重教育輕娛樂的狀況,做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極有益處。但同時也產生了某些負效應,其中之一就是過分強調通俗化以爭奪市場,結果走向庸俗化,過於強調軟性內容的號召力,片面模仿國外媒介的某些做法,走娛樂化甚至是新聞娛樂化的道路;(抄27)某些媒介或熱衷於炒作名人軼聞、奇聞異事,或熱衷於將鏡頭聚焦於都市光怪陸離的百姓瑣事,或熱衷於兇殺、色情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執著於一時的贏利。在寫法上,從強調人情味、趣味性到強調煽情性,甚至是聳人聽聞,力求故事性,不惜無中生有,節外生枝,甚至於製造假新聞,以曲折離奇吸引受眾。(抄29)

  事實上,在近10餘年來的媒介產業化、大眾化浪潮中,通俗類媒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成為媒介市場的生力軍。有些同志據此即認為:市場化=大眾化=通俗化=娛樂化,娛樂化是媒介市場化的必由之路,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當然選擇,中外皆然……有的黨報編輯甚至私下教導記者要「逃避深刻,遠離崇高」,有的電視新聞製片人公開號召「新聞是快樂的」,電視24小時就是快樂24小時……「生產快樂」似乎是媒介最響亮的口號。(抄28)看上去,新聞娛樂化似乎是媒介市場化的必然選擇和當然取向,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法治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428/20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