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謀略的六個層次(上)

"謀略"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指"計謀策略"。謀略依層次的不同,可以分為六種:小巧、用智、通幽、具體、坐照、入神。
每種品級謀略的特質和內涵並不完全一樣。例如,"小巧"級的只是"點"狀,影響層面有限,大約跟"點子"差不多。"用智"級和"通幽"級的謀略構造則可達"片"或"面"狀的境界,不過還是局部的。

到"具體"級謀略才是全面性的,而且噎有謀略的形體構架。

到了"坐照"的境界,那已不只有形體的構架,而且噎出形入意,超越了形體的表象而進入"意"的世界。

至於"入神"級的謀略,比"坐照"又高一層,那是把"神"貫入謀略形體內,使謀略形體擺脫外造性,變成有獨立生命、可產生內部自發性需求的機智層謀略。這層謀略噎進入最高境界,施展開來,所產生的威力往往超越謀略主體所能駕馭的能力範圍。這與一般人所言的那種謀略是有極大差別的。

【謀略第一層:小巧】

巧是什麼?巧是各方之會要,遇事用巧,最可使上力道,而且少而功多。

謀略上用巧,通常是在事情進行的轉折點,事物的重心點,力量的均衡點,支力點或現象變化的臨界點上。

它們是事情成敗最關鍵的地方,從此下手可產生最大之力,做事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大公金匠》上就有段故事,可供作參考:


武王欲伐殷,都洛邑未成,天陰寒,積雪深丈餘。
某天早晨,門外不知從哪兒來了五位大夫裝扮的人,旁邊還站著兩位騎士,說是要晉見武王。

大家都不知道他們是誰,武王原打算不見他們,但姜太公心感詫異,就說:"不行!雪下得這麼久,突然有車騎來到門外,而且事先連一點跡象都沒有,這事恐怕不簡單,大王得見見他們!"武王覺得有理,但又不知如何接待:萬一他們只是平常的地方諸侯,用了重禮豈不令人笑話?萬一是世外高人,禮太輕豈不顯得怠慢?

正在躊躇時,太公想出一條妙計。他派了一名使者,端了一鍋熱氣騰騰的粥,打開門來到客跟前,對他們說:"大王有要緊公事,一時還不能出來見客。天氣冷,先叫在下送熱粥來讓各位擋擋寒氣--只是依長幼,不知道哪位先來?"兩個騎士就站出來介紹說:"先給這位,南海君,其次送東海君、西海君、北海君、河伯,最後請給我們風伯和雨師。"使者隨即把熱粥一一分發完畢,轉來回報太公。

太公便向武王說:"現在可以接見他們了。五君兩騎,原來是四海的海神和河伯雨師風伯,南海海神叫祝融,東海海神叫句芒,北海海神叫玄其,西海海神叫原收,河伯名叫馮夷,雨師名叫詠,風伯名叫姨,大王可以叫禮賓官依著次序傳呼名字召見他們。"
武王於是就在殿上召見來客,禮賓官依言傳呼名字,引祝融、句芒等進殿。幾個神人聽見傳呼都很驚異:"大王是這等英明,還未見面就預先知道了大家名號。"不由得趕緊下拜,武王忙還禮,並且問他們:"各位遠道而來,有何見教?"諸神說:"上天要與周滅殷,我等謹來,各奉專職略效微勞。"武王和姜太公聽了十分高興,隨即把他們各自安頓在營里候命。軍士聞此,士氣皆為之振奮。


"小巧"的謀略有一個特色,它單點突出,一點即中,有輕薄短小的味道,依案例中姜太公對應訪客即很得各方之會要,不但準確而且精巧。

用巧特別適合短線操作,一般來說,機智靈活型的人比較擅長。

由於"小巧"往往只觸及一點,不及其餘,因而極似一把鋒利的匕首,富有攻擊力。

而且,正因為"小巧"涉及的範圍非常有限,所以這一層謀略所需的成本很小,而殺傷力卻很大,有時甚至能險中求勝,扭轉敵我雙方的對抗形勢。所謂"四兩撥千斤",就很貼切地說明了這一點。

 

【謀略第二層:用智】

"智"跟"巧"主要的不同在於:"智"者,千慮之所臻也,"巧"則是偶現之一得也。前者盤根錯節,步步為營;後者則須靈機躍動,一點通明。


達到"用智"境界的謀略者,往往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有清晰的把握,對問題在解決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有適當的應對措施。

與"小巧"相比,"用智"更注重謀略的整體性,講究穩紮穩打,以全面策劃取勝。

中國古代歷史上,雖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但中國的謀略家們還是更注重退路千條的穩妥之術。
春秋戰國時期,最善於為主人謀劃退路的人,莫過於孟嘗君的門客馮諼。


齊相國孟嘗君,號稱門下有"食客三千",他視門客如兄弟,門客們也都忠誠於他。有個叫馮諼的門客會算帳,孟嘗君就讓他去收薛地的債。馮諼問他需要買點什麼,孟嘗君不耐煩地說:"你看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孟嘗君養食客就是靠薛地的賦稅,所以老百姓負擔很重。馮諼去了之後,一把火燒了債券。薛地百姓感激涕零,表明將一心一意擁戴孟嘗君。

馮諼兩手空空地回復孟嘗君,孟嘗君冷笑了一聲,問:"先生買的東西在哪裡?"馮諼沉著地說:"您不是說缺什麼買什麼嗎?我看家裡不缺少什麼,只缺少'義',所以我就給您買了'義'。"孟嘗君面露不悅之色。


秦王一直想拉攏孟嘗君,但孟嘗君置之不理。後來秦王就派人散布謠言,說孟嘗君想稱王,結果齊王罷免了孟嘗君。一旦失勢,很多門客都投奔他人去了,只有馮諼形影不離地跟隨在孟嘗君左右。到了薛地,百姓們都端茶送水,擺酒設宴,夾道歡迎,孟嘗君感慨不已,對馮諼說:"我終於明白先生的良苦用心了,總算有了一個安身的地方。"


馮諼則說:"這還遠遠不夠,如果您給我一輛馬車,我到秦國走一趟,讓秦王也重用您,您應該有幾個地方可以安身立命。"


馮諼到了咸陽,對秦王說:"如今天下奇才非齊即秦,齊秦爭雄,共謀天下,關鍵是看人才儲備。齊國全靠孟嘗君盡心竭力,才有如今的局面,但齊王竟聽信讒言, 罷免了孟嘗君,您如果能抓住時機,在孟嘗君不得志之時,把他請到秦國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會為秦國效命,到那時大王您就是如虎添翼呀,您如果誤了, 齊王一旦反悔,重新起用孟嘗君,您再後悔都遲了。"


秦王聽了,非常高興,立刻派了使者,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去迎接孟嘗君。而馮諼則立即返回齊國,直接去找齊王,對他說;"齊秦爭雄,關鍵在於人才,我聽說秦王已派出使臣,攜帶重禮來請孟嘗君去當遠相,大王快想想清楚吧!齊國危險了。"齊王果然急了,問馮諼該怎麼辦,馮諼說:"大王如果能恢復孟嘗君的相國職位,再多加賞賜,孟嘗君應該會回心轉意,然後秦國就無計可施了!希望您早做決斷!"


齊王還是有些半信半疑,派人去打聽,發現秦國車馬已入齊境。齊王慌了,馬上下令恢復孟嘗君的相國職務,再賞一千戶土地,並接來都城居住。齊王的命令比秦國車馬早一步趕到薛城,秦王只得嘆息"晚了"。


馮諼的這一計,奠定了孟嘗君在齊國的穩固地位。


【謀略第三層:通幽】

"幽"是一種曲折而深遠的狀態,有轉折迴繞之奧妙,也有隱忽速蘊之意味。

"通"則是開闊,有空曠的意味,用策"通幽",就表示在謀略的實質設計上已達到了這種境界。

"通幽"與"用智"主要的不同在於:"通幽"必須透境,因此謀略構成通常都要有相當的縱深,而"用智"尚不需要有這樣的安排。


策略的幽境是如何構築出來的呢?

一、手段宜陰隱不宜太白,最好能看似迂迴流長;

二、各手段要有前後、遠近之分,反中間暗含氣脈,讓前後、遠近蜿蜒起伏,脈絡牽連;

三、立基要空曠,四旁疏通,不可過於狹隘。
其實在我國古代諸多的兵家奇書中,都有此方面的精彩論述。比如《三十六計》中,"指桑罵槐"一計,便與"通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戰國時,齊國大臣春居就以此法巧勸過齊宣王。
齊宣王修建大宮室,修了3年還未完成,規模很大,光堂上的門就設計300座,臣子們無人敢勸阻齊王。

臣子春居向宣王說:"楚王拋棄了先王的禮樂,音樂因此變得輕浮了,請問楚國算是有賢明的君主嗎?"宣王說:"沒有。"


春居說:"所謂的賢臣數以千計,都沒有人敢勸諫,請問楚國算有賢臣嗎?"宣王說:"沒有賢臣。"


春居說:"如今您修建大宮室,宮室之大超過100畝,堂上設置300座門。憑著齊國這樣的大國,修建了3年仍不能夠建成,臣子們沒有敢勸阻的,請問您算是有賢臣嗎?"宣王說:"沒有賢臣。"


春居說:"我請您允許我離開吧。"說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說:"春居,春居!回來!為什麼這麼晚才勸阻我呢?"


齊宣王趕緊召來記事的官員說:"修建大宮殿,春居阻止了我。"然後又對這位官員說:"早聽說你為人正直,有這樣的事嗎?"這位官員回答說:"我哪裡能做到正直?我聽說不正直的人士,家都住在政治混亂的國家。如今我家在齊國,我哪裡能算得上正直?"宣王生氣地說:"你真是個卑劣的傢伙!"打算治他的罪。這位官員卻機智地回答說:"我年輕時喜好直言爭辯,成年以後也一直這樣做,您為什麼不能聽取卑劣之士的言論,來表彰他們的愛好呢?"宣王恍然大悟,於是赦免了他。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新浪博客-龍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815/21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