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港台娛樂 > 正文

金聖華寫林青霞——細說心語

金聖華寫林青霞——細說心語


    
    編者按:今年秋天,演員林青霞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窗里窗外》,收錄了她5年所寫的46篇舊作和大量未曾公布於世的照片。本文的作者金聖華女士是知名的香港學者,她在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擔任講座教授,也曾翻譯過大量的文學作品。兩人本來屬於不同的領域和圈子,而卻有莫逆之交,林青霞每成文一篇都要交予金聖華閱讀,於是便有了這篇《細說心語》。

細說心語
    
    —記林青霞散文集《窗里窗外》成書的經過—
    
    來源:經濟觀察報 特約作者:金聖華
    
    青霞終於出書了。
    
    這本名為《窗里窗外》的散文集,讓所有翹首以待的朋友等得脖子都長了。原本,書在兩年前就可以出的,偏偏求好心切的作者說自己還沒準備好,內容得充實一番,文字得斟酌一下,書名得再三考慮,裝幀得細心設計,照片呢,得翻箱倒篋去找……。
    
    就這樣,尋尋覓覓,消消停停,青霞的書一拖再拖,朋友都著急了,當事人自己倒不急,說是慢慢來,篇幅不夠,還得再努力。就在這兩年間,新的文章一篇又一篇的寫了出來,而且越寫越暢順,以前幾百字要琢磨好半天,現在一下筆就是洋洋數千言,作者居然說不長不長,還有話沒說完呢!
    
    青霞寫完文章,最喜歡找朋友過目,聽聽客觀的意見。看她的文章,而且經常身為第一讀者,倒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她的文章多半在晚上寫,長夜漫漫,靈感來了,她會一把抓住,不眠不休,一直筆耕到天亮。無數個清晨,電話鈴響,那頭傳來她既興奮又疲憊的聲音:「吵醒你了嗎?「「又通宵沒睡?」「是啊! 我又寫了一篇……。」這時候,她不顧睡意襲人,急著要找另一雙眼睛在她的心血結晶上游移一遍。不久,傳真機嘎嘎作響,一頁頁墨跡斑斑的稿紙就在機端出現了。
    
    最初,青霞是在稿紙上寫作的。這時候她傳來的文章最能呈現出原始狀態。稿紙上塗塗改改,稿紙邊添添加加,每一處修改,都是秧田裡一道犁過的痕跡,訴說著春耕翻土時的辛勤:為什麼這麼寫,為什麼這樣改,為什麼改了又還原,為什麼還原了又打個問號?像是初苗要破土而出,幼蝶要破繭而飛,那逐漸蛻變成形的過程,既艱辛漫長又鍥而不捨,叫人看了忍不住要替她打氣。
    
    接著,青霞進入了高科技階段,文章寫完後,叫秘書打入計算機,然後通過電郵,再傳送到朋友手中。這時候,再也看不到她那剛勁有力的書法了,看到的是排列得整整齊齊的文字,一行又一行,條理分明。儘管如此,從初稿到完稿,作者還是會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修改,一字又一字斟酌。於是,收到的稿件都會標上數字,一稿,二 稿,三稿……,每一稿漸趨成熟,像是初生兒在慈母呵護下一年年長高長大。記憶中,她那篇為我的譯作《彩夢世界》而寫的序文,前後就堅持要修改十一遍,這只不過是她認真執著的其中一例而已。
    
    在她發表的四五十篇散文里,每一篇都有令人驚喜的地方,恍如漫步潺潺清溪畔,乍見溪中游魚穿梭;徜徉青青綠茵地,忽瞥草上露珠滾動,一切都來得那麼靈秀,晶瑩,閃亮而不炫目,是那種真情傾注的神來之筆,出其不意的觸動了讀者的心弦。
    
    青霞喜歡楊絳季羨林,林文月的散文,因為在這些散文大家的筆下,你看到的都是真性情,真面目,文字裡表現出來的是無可抗拒的人格魅力,不需要華辭麗藻去渲染。青霞的文章也一樣,純淨質樸,清新自然,基本上是不需改的,要改的地方,別人還沒提出,她自己已經改了;有些片段,甚至朋友都稱讚了,她自己還不滿意;有的文章,甚至已經發出去,快排版了,她還會通過電郵,短訊,電話,一個字,一個標點去修正。
    
    青霞每寫一篇作品,成文前成文後都很有意思。不少次,喝著茶,在悠揚樂聲中聽她把身邊故事娓娓道來,說得細膩傳神,既有色彩,又有動作,彷佛一個個電影鏡頭在眼前閃過,「趕快寫下來吧!」我聽了總要催促。「啊!你真是我的繆斯!」她可是喜歡把一切功勞都歸於朋友。其實,她說故事的時候,文章的雛形已經在腦海里浮現了。
    
    最記得她寫《牽手》的情形。2006年翻譯學會慶祝成立三十五周年,我請了林文月教授蒞港演講,接機當天,忽然收到青霞的電話,說是否可以見見面。那時林老先生剛不幸辭世,青霞遭受傷親之痛,情緒陷於低潮,我在忙亂中,只好兵分兩路,央外子去接林教授,自己則匆匆趕赴青霞的居所。看到形容憔悴的她,真不知如何安慰,倒是她先開口,追憶起父親的音容笑貌,說林老先生晚年時,她常牽著他的手去台北國父紀念館散步。「就像你小時候他牽著你的手一樣?」 「啊!就是這樣!」不久,她那篇紀念父親的文章《牽手》就完成了。在《明報》發表時,為了寫好標題上「父親「兩個字,她在前一晚用毛筆反覆練習了足足十個鐘頭。
    
    《一秒鐘的交會》是在參加一次文化之旅後寫就的作品。那回,青霞沿著大運河的航道去探索歷史的軌跡,從北到南,行程緊湊,沿途所見甚豐,但是她沒有引經據典去刻畫大時代的背景,卻用淺墨細筆,勾繪出一幅素描,於是,別人眼裡一閃即逝的畫面,就讓慧心巧思的作者在輕描淡寫中捕捉下來,定格為穿梭時空,餘音裊裊的一幕。還記得青霞告訴我那個故事並發表成文後,兩人都很興奮,當時她文思湧現,意猶未盡,還編了許多後續的情節,直到把這小品擴充成一個完整的電影劇情方才罷休。
    
    寫文章,青霞喜歡創新,不願墨守成規。於是,她會絞盡腦汁去設想文章的起首,希望每個切入點都與眾不同。至於文章的內容,隨著經驗的積累,也逐漸變得豐富多彩,從寫人敘事,感懷憶舊,到對目前新事物的追尋,她都漸漸掌握自如。書籍整體的設計,終於找到她最信任的美術家張叔平相助,從封面到插圖,字體到排版,都精雕細琢,一絲不苟。問她為什麼要把芒果的插圖放得這麼大,甚至大於任何一張主角的玉照?「讓讀者看了知道怎麼吃芒果囉!」 她笑得俏皮,盡顯一派童真。書成了,甚至目錄的編排,她也別出機杼,否決了出版社的提議,把「親情,友情」之類陳舊的標題,改為「戲,親,友,趣,緣,悟」共六輯。最後是書名,一直懸而未決的難題,讓她足足猶疑了兩年有餘,各方獻策的很多,林林總總的題目,有的太古典,有的太新潮,有的居然帶有聊齋的意味,最後終於返璞歸真,用了與她生命軌跡貼近相契的《窗里窗外》。
    
    青霞寫文章很認真,很投入,但是她沒有刻意求工,是她的心在寫,是她的「真我」藉助手中的筆在娓娓傾訴,所以才特別感人。這樣純真的文字,現在很少看到了。這樣的文章,曾經讓她一個好友說不捨得看,怕太快看完了會若有所失。
    
    讀青霞的心語,你會覺得跟她很近,很親。看書前,你也許會迷上她 — 一顆耀目生輝的明星;看書後,你會不知不覺喜歡她 — 一個貼心可愛的朋友。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經濟觀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923/22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