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白卷英雄」張鐵生出爐始末:背後涉入的高層政治秘辛

詳細]

  昔日舉國皆知的政治紅人,在時過境遷多年之後,以這樣一種方式「王者歸來」,吸引的眼球自然不在少數。可惜的是,熱議之餘已經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那段「白卷英雄」的往事背後,藏匿著多少歷史秘辛。本期專題,即嘗試將這段歷史梳理出一個清晰的前因後果。

  
「白卷英雄」張鐵生出爐始末:背後涉入的高層政治秘辛(圖)


  「白卷英雄」張鐵生背後的高層政治秘辛


  時過境遷,張鐵生曾如此期許自己的後半生:「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太平常了,和我的同學朋友比,我沒有一個方面是出色的。這些年拼命幹事業,絕不是在努力向世人證明什麼,我只是想過普通人的日子」。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想過普通人的日子」並不容易,因為張鐵生其實不是張鐵生,而只是一塊用來打人的「有稜有角的石頭」。

  張鐵生渴望上大學,不「反智」,交的也不是「白卷」

  張鐵生一夜成名,成為舉國皆知的「白卷英雄」,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那篇《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可謂「居功至偉」。但現在回頭再去看這篇報導,看張鐵生寫在試卷背後的那封信,也就是所謂的「發人深省的答卷」,其中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無非是一個下鄉知青無奈荒廢了學業,又不甘放棄大學夢,所以希望「領導」能夠「照顧」一下自己而已。正如張鐵生自己所說:

  「我所苦悶的是,幾小時的書面考試,可能將把我的入學資格取消。我也不再談些什麼,總覺得實在有說不出的感覺,我自幼的理想將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這是我唯一強調的理由。」

  所謂「我自幼的理想」,自然是大學夢無疑了。事實上,正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大學夢,張鐵生的信里沒有絲毫反智的意思,最後也沒有交「白卷」,其真實成績是語文38分,數學61分,理化6分。這個成績在當時,大概算是中等偏下。

  毛遠新刪改了張鐵生的原信,將單純的「求照顧」扭曲成「階級路線鬥爭」

  張鐵生在試卷背後寫信的目的,只是「希望各級領導在這次入考學生之中,能對我這個小隊長加以考慮為盼」,卻沒有想到,這封信最後卻到了當時掌權遼寧的毛澤東的侄子毛遠新的案頭。毛遠新修改了張鐵生的信,尤其是將信末「希望各級領導在這次入考學生之中,能對我這個小隊長加以考慮為盼」這一關鍵內容刪除——刪除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了信的性質。張鐵生寫信的本意,是希望在升學時得到額外的關照;刪除之後,信就被解讀成向現行大學招生制度開炮。1976年《人民日報》轉發《遼寧日報》的文章《一個反革命的政治騙局——「四人幫」炮製作者這個假典型的調查》,披露了上述造假過程。

  按照毛遠新的指示,《遼寧日報》7月19日以「編者按」的形式全文轉載了刪改過的「張鐵生之信」。「編者按」里說:張鐵生的這封信,「對整個大學招生的路線問題,卻交了一份頗有見解,發人深省的答卷」。隨後,《人民日報》迅速跟進,於8月10日刊登了前文提到的那篇《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並同樣用「編者按」的形式,將事情定性為階級路線鬥爭——「這封信提出了教育戰線上兩條路線、兩種思想鬥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確實發人深思」。

  江青讚譽張鐵生「是個英雄,敢反潮流」;毛遠新稱要拿張鐵生「這個石頭來打人」

  《遼寧日報》和《人民日報》的編者案雖然將問題人為上升到了「兩條路線、兩種思想鬥爭」的「高度」,但並沒有將「兩條路線、兩種思想」究竟是什麼徹底點明。不過可以參考毛遠新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具體說法:「在今天,我們剛剛著手改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學校的現象,居然有人千方百計逼迫工農兵去適應舊的教育制度,這實在是大有資產階級反攻倒算之嫌」。毛遠新還說:「(張鐵生)是塊有稜有角的石頭,我要拿這個石頭來打人了。」

  《人民日報》刊文之後,當時炙手可熱的《紅旗》雜誌轉載時也發表評論,說1973年新的大學招生制度(部分恢復文化考試)是「舊高考制度的復辟」,「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反撲」;張春橋則稱之為「反攻倒算」;江青更稱讚張鐵生「真了不起,是個英雄,他敢反潮流」。[詳細]

  毛遠新所謂的「我要拿這個石頭來打人了」,打的其實是周恩來鄧小平

  刪改「張鐵生之信」的內容,改變信的性質,將其解讀為向現行大學招生制度開炮,其目的,正如毛遠新自己所說,其實和路線鬥爭沒什麼關係,或者說路線鬥爭也只是幌子,而是為了「拿這個石頭來打人」。

  打的是誰呢?毛遠新沒有明說,但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新的大學招生制度,是誰搞出來的,自然就是打誰——1973年4月3日,國務院批轉國務院科教組《關於高等學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見》。該《意見》說:「堅持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的招生辦法」、「在群眾推薦,政審合格的基礎上,重視文化程度,保證入學學生具有初中畢業以上的實際文化程度。同時也要防止『分數掛帥』」——此一時期,周恩來是國務院總理;這一《意見》,則是在剛剛復職的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的主持下出爐的。

  江青讚譽張鐵生「敢於反潮流」的「潮流」,指的是周恩來推動的對「文革」的實際否定

  毛遠新「拿這個石頭來打人」的「人」是具體的,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來(也包括該年3月份剛剛成為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江青讚譽張鐵生「敢於反潮流」的「潮流」,自然也和周恩來有莫大關係。具體說來,就是指周恩來抓住林彪事件的契機,自1971年始,到1973年止,所極力推動「反左傾運動」,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努力恢復經濟、恢復正常的政府運作;二是名義上不否定,但在實際上否定「文化大革命」。[詳細]

  這一對「文革」的否定,最具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鄧小平的復出——鄧小平曾被當作「黨內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被打倒,1973年3月10日,在周恩來的一再努力下,鄧小平復出恢復了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作為博弈的代價,「在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鄧小平復職的《決定》的當天,周恩來正式向中央政治局請假,要求『病休」兩周」。這一博弈顯然非常成功,因為「黨內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復出,很顯然意味著對「文革」的一種徹底否定。

  人民日報刊文,將張鐵生捧成「反潮流英雄」

  江青對張鐵生的讚譽,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1973年8月16日,《人民日報》刊文《反潮流精神——贊〈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將張鐵生正式捧上「反潮流英雄」的神壇。文章說:

  「在舊思想、舊習慣勢力的面前,張鐵生同志採取的是什麼態度呢?這個下鄉鍛鍊已經五年、現在擔任著生產隊長的知識青年,採取的是反潮流的態度:對物理化學的試題交了『白卷』,並在試卷背面寫了『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最『發人深省』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一切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都要有反潮流的精神,都要堅持反潮流的鬥爭。」

  江青給張鐵生貼「反潮流英雄」標籤有深意,因為「反潮流」三字是毛澤東的自我評價

  「反潮流英雄」的標籤被貼到張鐵生身上,不是一個偶然的決定,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反潮流」這三個字,其實曾是是毛澤東的自我評價。據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949─1976)》記載,1970年廬山會議後,毛澤東在吳法憲的一則檢討下有過這樣的批示:

  「什麼偉大謙虛,在原則性問題上,從來沒有客氣過。要敢於反潮流。反潮流是馬列主義的一個原則。在廬山,我的態度就是一次反潮流。」[詳細]毛澤東所謂「在廬山,我的態度就是一次反潮流」,與1973年黨內外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其實高度一致,即:毛澤東站在了多數幹部的對立面。這也正是毛澤東說自己「反潮流」的原因。

  「反潮流」獲得毛澤東支持後,被強行加入到了周恩來的中共十大政治報告當中

  8月16日,人民日報將張鐵生捧上 「反潮流英雄」的神壇;8月24日,周恩來作為毛遠新「拿這個石頭來打人」的對象,卻在自己的中共十大報告中,加入了一大段肯定、鼓勵「反潮流精神」的文字,實在意味深長。報告說:

  「毛主席經常教導我們,要注意一個傾向掩蓋著另一個傾向。反對陳獨秀的『一切聯合,否認鬥爭』的右傾機會主義,掩蓋著『一切鬥爭,否認聯合』的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糾正王明的『左』傾,又掩蓋著王明的右傾。反對劉少奇的修正主義,掩蓋著林彪的修正主義。這種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一種潮流來了,多數人跟著跑,只有個別人頂住的事,在歷史上多次發生。今天,在國際國內鬥爭中,類似過去同資產階級講聯合,忘掉了必不可少的鬥爭;同資產階級決裂了,又忘掉了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聯合的傾向,仍然可能出現。需要我們儘可能地及時發現,及時糾正,而當一種錯誤傾向象潮水般湧來的時候,要不怕孤立,敢於反潮流,敢於硬著頭皮頂住。毛主席說:『反潮流是馬列主義的一個原則。』毛主席就是在黨內十次路線鬥爭中敢於反潮流,敢于堅持正確路線的代表和導師,我們每一個同志應當向毛主席好好學習,堅持這個原則

  之所以「反潮流精神」會出現在周恩來的政治報告中,原因在於:這份報告,是由張春橋、姚文元起草的,並不真正代表周恩來的意志。

  周恩來作報告的同日,在王洪文的主持下,把「反潮流精神」寫入了黨章

  1973年8月24日,周恩來念完政治報告之後,王洪文開始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報告的重點之一,就是把「反潮流精神」寫入了黨章。報告說:

  「在這個方面,修改草案增寫了哪些內容呢?……第三,要有敢於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毛主席指出:反潮流是馬列主義的一個原則。許多同志在討論修改黨章時,聯繫黨的歷史和自己的經歷,認為這是黨內兩條路線鬥爭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黨在民主革命前期,曾經幾次出現過錯誤路線的統治,在民主革命後期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在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也有過某種錯誤路線、某種錯誤觀點一度被許多人當作正確的東西加以擁護這樣的教訓。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同那些錯誤的東西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並且取得了勝利。事關路線,事關大局,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就要出以公心,不怕撤職,不怕開除黨籍,不怕坐牢,不怕殺頭,不怕離婚,敢於反潮流。」

  在「反潮流精神」的衝擊下,周恩來推動的「反左傾」,被毛澤東扭轉成了「反右傾」

  「反潮流運動」洶湧澎湃,周恩來「反左傾」的努力,終於因為毛澤東發動了「批林批孔」運動,而被徹底扭轉為「反右傾」,周恩來「否定文革」的努力也宣告失敗。對這一結局,周恩來似乎早有預料——據1988年「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組訪問紀登奎談話記錄」的記載,聽聞林彪的死訊,周恩來的反應是「嚎啕大哭」,「其間曾經幾度哽咽失聲」。如此強烈反應的原因,據紀登奎說,是因為他提及了「今後可以好好抓一抓國家經濟建設了」這一話題,觸及了周恩來的傷心之處。紀登奎說:

  「我們兩人不知道他究竟為什麼事情悶悶不樂,便進去好言勸慰。開始時,總理只是聽著,一言不發。後來當聽我說到『林彪已經自我爆炸了,現在應該高興才是,今後可以好好抓一下國家的經濟建設了』這樣一席話時,顯然是觸動了他的心事,總理先是默默地流淚,後來漸漸哭出聲來,接著又嚎啕大哭起來,其間曾經幾度哽咽失聲。我們兩人見總理哭得這麼傷心,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就站在一邊陪著。最後,總理慢慢平靜下來,半天才吐出一句話來:『你們不明白,事情不那麼簡單,還沒有完……』下面就甚麼也不肯再說了。」周恩來對時局的悲觀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也證明了其「事情不那麼簡單」的判斷是完全準確的。面對從「反極左」到「反極右」的大逆轉,周恩來雖然曾發出過「媽的,怎麼不是極左,就是極左嘛」的憤怒之言,但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因為「在毛澤東看來,批判極左思潮是同『否定文化大革命』相關聯的,他認定當時的任務仍然是反對『極右』,而不是批判極左。這樣,周恩來領導的糾『左』努力就難於公開進行下去。」

  結語

  知青張鐵生懷揣著大學夢,在試卷背後抱怨自己「自幼的理想將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的時候,斷然不會想到,這封普普通通的「求照顧」的書信,會驚動共和國那麼多的高層政要,引出那麼多的政治糾葛,自己還會成為全國人大常委。在某種程度上,張鐵生是無辜的,莫名其妙被捲入最高層政治遊戲之中的他,其實沒有選擇。張鐵生似乎很早就預見到了自己的命運,1975年,他曾在一次報告中說道:「現在我在政治舞台上講演,很可能有一天把我推到歷史審判台上批判,這是我早就考慮到了的。」1983年,錦州市中級法院公開審判張鐵生反革命案件,張鐵生曾自我辯解道:「我那時頭腦簡單得像個牛犢子,只會鸚鵡學舌。別說野心,連私心我都嚴格控制著。」這番自辯其實可算實情。最終,這位「反潮流英雄」被認定犯有反革命宣傳煽動罪、陰謀顛覆政府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

  還原「白卷英雄」張鐵生背後的這些高層政治秘辛,既有助於後人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真相,也提醒後人:建立一種健康的政治運作機制,是多麼重要。唯如此,才可以使張鐵生這般被突然捲入政治洪流的犧牲品不再出現。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528/24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