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教育部官員:北京名校的校長個個都很橫 自我膨脹

—有多少孩子被忽悠了?揭開部分「國際班」的美麗蓋頭

教育部官員:北京名校的校長個個都很橫自我膨脹(多圖)

漫畫(新華社蔣躍新/圖)

教育部官員:北京名校的校長個個都很橫自我膨脹(多圖)

北京人大附中,夕陽西下,學生們放學走在校園裡

教育部官員:北京名校的校長個個都很橫自我膨脹(多圖)

成都重點中學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的「小升初」考試後,家長夾道迎接學生(華小峰/圖)

近年來,我國一些大中城市的高中「國際班」日趨火爆,不少學校打出「中外合作」「國際精英教育」「世界名校錄取」的招牌,吸引越來越多的家長送孩子前往就讀。然而,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國際班」不僅收費昂貴,而且教學質量堪憂。專家呼籲,「國際班」泛濫之風亟須整治,選擇留學需要謹慎。

「十一」以後,父親為孩子做了一份簡歷,附上各類證書,足有40頁,給首師附中、北京八中、西城實驗中學各送了一份

為了讓孩子能夠進入「優質學校」,家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擇校成為整個家庭人力、物力和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動員

每周五下午4時許,等不到下班的時間,張勇(化名)便擠在中關村南一街的人群中,張望著兒子走出校門。周末晚上,等待他的,是帶領四年級的兒子去附近一家培訓機構上奧數班——今年8月,北京市教育部門已經叫停了奧數班,但風頭一過,情形依然。

急匆匆和孩子找一家菜館扒完晚飯,張勇帶著孩子擠進一個能容納數百人的階梯教室,四五十個孩子坐在最前面,六七十名家長坐在後排,「有些孩子甚至是雙親陪讀。」張勇和眾多家長一樣,揮動著手裡的筆,比前排的孩子更怕漏掉重點。

距離孩子衝刺人大附中、清華附中等幾所萬眾矚目的名校,還有兩年時間。張勇和妻子已經開始帶領孩子無休止地趕場各類培訓班。

「這實在不算什麼,我們全家都能接受,和我們一樣的家庭多的是,誰不這樣,誰就失去入讀牛校的機會。」張勇說,這是他們一家第二次備戰名校了——4年前,他們就是這樣,把大兒子送入人大附中西山分校。

張勇倒背如流地細數著幾所名校的特點,期間接電話與妻子商量周末的分工。「我們這種屌絲家庭,遞不上條子,父母又不在學校的共建單位,那就只能靠占坑了。至於能不能碰上名校,盡了人事之後,就是聽天命了。」

一個校長的名校

名校在張勇這樣的家長眼中,是天;名校校長在他們眼中,便如同玉皇大帝。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便是這個角色。

在與楊東平「隔空罵架」後那個周三,劉彭芝接起電話,聽說要採訪,就語氣急促地抱怨開了:「我頭頂著四十多個頭銜,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哪還有時間接受採訪?」劉彭芝說得沒錯,要完整敘述她的頭銜,需用將近四百字。

作為校長,67歲的劉彭芝喜歡用「反革命」一詞,時時在公開場合動情落淚。

她驕傲地在研討會上介紹人大附中開設13門外語,遭到多名普通中學和農村中學校長的質疑,她委屈地流淚,說:「我把學校辦好還成反革命了?」

在人大附中教育實踐報告會上,說起該校奧數特長遭外界批評時,劉彭芝又數度哽咽,喊出「奧數不是反革命」的口號。

劉彭芝早過了退休的年齡,可她仍「堅守」崗位,不忍離開。

已經離開人大附中數年的前任副校長王金戰將劉彭芝奉為「人格高尚的聖人」;而兄弟學校的老師則會竊竊私語地議論:「聽說劉姥姥(劉彭芝)實行的是『文革』式管理……」

數學特級教師劉彭芝從1989年起任人大附中副校長,同時擔任人大附中在數學實驗班基礎上創辦的「華羅庚數學學校」校長,該校成為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實驗基地,由小學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組成,超常兒童的培養成就了劉彭芝的巨大榮耀,也助其在1997年通過「民選」,成為人大附中第九任校長。

2004年,「華羅庚數學學校」改名為仁華學校,它為人大附中遴選最優生提供了其他學校所沒有的平台,助推人大附中晉級為北京市乃至全國首屈一指的學校,而劉彭芝也隨之成為人大附中校史上的功臣。

在學生眼中,劉彭芝看起來像個不甘落後的可愛老太太。「全國百個示範校的校長來參觀,操場前後左右站了烏壓壓一片。老劉又開始宣傳我們的牛校。大致意思如下:我們學校現在建設得已經非常好了,不過我們要更好。所以我們現在打算搞那個網,弄一個網,宣傳我們學校。另外,我們還要動用其他的關係。我們有很多同學家里是這方面的,都非常厲害。有北京電視台、教育電視台、中央電視台,你們就回去和你爸媽說,幫我們打打廣告什麼的……一百個校長底下站著……我們這個關係戶大校啊!老劉可真坦誠得可以了。」

「2000年,人大附中50年校慶前的一次周一升國旗儀式上,劉校長面對當時正在興建中的食堂說:人大附中是一所面向國際的現代化中學,可是現在,我們的校園非常落後。不過,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著手改造了。比如,食堂,原來的太差了,我們就給炸了,重新蓋一座現代化的。校門也比較寒酸,我們馬上也要炸了重新蓋。等有點錢了,就把操場後面的這排平房給拆了,高中樓也太差了,咱也要炸了重新蓋一個。宿舍樓我看也不行,也得炸了重新再蓋座新的。咱以後還得有游泳館、文體館什麼的,不過我現在還沒想好蓋哪兒呢。」

儘管「在場學生都笑噴了」,但劉彭芝用兩年的時間,實踐了她玩笑般的諾言。

1998年,劉彭芝接任校長後的第二年,北京市按照教育部要求,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學校制度,實行初高中分離。但僅僅兩年後,人大附中的初中部就得以恢復,加上原本的仁華學校超長實驗班,人大附中很快異軍突起。20%-40%的「北清率」(考入北大、清華比率)一直令人嘆為觀止。2012年有180人考上北大、清華,是一些省份總額的四五倍,這也成為「學齡家庭」爭相追逐的最大驅動力。

追逐名校的家庭

雖然張勇的職業是做教育培訓,可是第一次遇到孩子「小升初」問題時,這個家庭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

2009年春天開始,報了巨人和學而思奧數班的兒子,同時還讀著北師大二附中的「占坑班」(後文有述)。趕場上課的辛苦,在這一年的前半年逐漸被趕場考試的焦慮所取代。這一年,張勇的大兒子六年級。

「必須要四處了解信息,總怕哪邊考過了,就錯過了。」張勇夫婦有空閒就在網上搜索北京幾所名校的考試信息,順帶著跟其他家長打聽情況。春節一過,張勇的手機就頻頻收到很多培訓機構的邀請考試簡訊。「也很奇怪,家長的信息,好像這些培訓機構都有。」

不知道為何而考,張勇還是帶著兒子去了。「那時候,身邊氛圍就是大家都在趕場考試。他也沒說是為什麼準備考試,但是也能理解,一定是為某個學校招生的。我們也不知道這個考試意味著什麼,反正覺得考一下也沒壞處。」

考試之後的第二天,張勇就接到電話,「電話哪裡打來的也不知道,只通知去北大附中面試,幾月幾號,帶什麼東西。」到了北大附中的校園內,一家子才真正知道這次考試是為北大附中而來的。

幾天後,又是一個電話:「你這孩子我們要了。」「就是口頭通知,沒有其他任何形式了。」從別的家長處,張勇妻子聽說要簽一份協議,還有人交了一萬元定金。張勇一家沒有接到這樣的通知,覺得有點不放心。

很快,他們又跟著其他家長一同參加了人大附中雙安分校和西山分校的兩次考試,到5月份,張勇一家早已在考場身經百戰:101中學、清華附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基本上,我們算是考霸了。」

有幾場面試明確要求「父母雙方帶著孩子一起」,問孩子問題,也問家長問題,諸如「用一句話概括孩子的優缺點」之類。在這麼多的考試之後,張勇拿到了3個學校的offer,最後選擇了人大附中剛剛開辦的西山分校,「因為離家近。」

張勇一家還不算追逐名校的典型代表。

北京市西城區的張燕(化名)是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為報考名校發力的。2012年,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兒子成功考上了西城區的一所名校。她將其6年的奮斗记錄成一篇「萬言書」。其向本刊記者講述的6年曆程大致如下:

一年級,為孩子報了劍橋英語少兒預備班,期末通過劍橋一級考試;

二年級,繼續學習劍橋英語二級,期末以滿分通過。這一年帶著孩子參加「雲州杯」口語大賽,獲得二等獎。在老師的建議下,為孩子報了奧數班;參加北京市八中坑班舉辦的二年級升三年級考試。

三年級上學期,孩子通過劍橋三級考試,隨後開始學習新概念一。下學期,通過KET和BETS1考試,參加「走進美妙的數學花園」比賽,俗稱「走美」杯,獲得二等獎。參加八中三年級升四年級的坑班考試。

四年級,學習英語新概念二,參加學而思英語新概念二高端班選拔考試,參加PET和BETS2考試,開始做中考模擬題,先後參加了3個數學競賽。參加八中四年級升五年級的坑班考試,成績不錯,終於加入坑班,實現「占坑」。

五年級,參加數學解題能力展示讀者評選活動獲得三等獎。走美杯再次獲得三等獎。西城區科技英語競賽三等獎。但張燕有些失落,因為只有一等獎算特長,有機會通過特長推薦進入重點中學。

這一年,孩子被評為西城區紅領巾獎章獲得者,參加八中五年級升六年級的坑班考試,但數學發揮不理想,分到慢班。「坑班也是分快慢班的,快班孩子上重點中學機會大。」參加十一中的五年級升六年級坑班考試,孩子獲得了第二個「坑位」。

六年級,小升初的序幕由一個電話拉開——2011年8月19日中午,學而思通知張燕帶孩子20日參加北京市第十一中學考試,這個「猝不及防」的電話,讓張燕從此晚上不敢關機。最終,考試以失利告終。張燕開始帶孩子參加學而思杯和巨人杯,前者綜合一等獎,後者綜合二等獎。

每年反覆參加教育機構的杯賽,張燕是期望獲得教育機構的推薦,參加名校選拔。「因為它們之間有合作,這樣孩子就多了次參加重點中學選拔考試的機會。」「十一」以後,父親為孩子做了一份簡歷,附上各類證書,足有40頁,給首師附中、北京八中、西城實驗中學各送了一份。

2012年1月3日,參加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考試。5天後,北京市西城區另一所名校坑班考試,終獲成功。至此,小升初告一段落,張燕的孩子「獲得了第一張船票」。幾個月後,孩子錦上添花,獲得北京市三好學生榮譽。張燕一家6年沖名校的歷程算真正結束。

名校陰影下的城市

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有著龐大的「上層建築」體系,以權擇校和以錢擇校的各種矛盾衝突在這座城市尤為劇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去年的《北京「小升初」項目總報告》稱,為了讓孩子能夠進入「優質學校」,家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擇校成為整個家庭人力、物力和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動員。有權勢的家長通過各種途徑遞條子、拉攏與學校的關係,普通家長則不惜拋重金帶著孩子奔波在「金坑」、「銀坑」之間,不惜犧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全家人的生活都圍繞著孩子的考試、獲獎、評優,耳提面命地訓誡孩子,誤導他們形成分數至上、名校至上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在調查中,一位技術精英不禁懷疑自己當年的選擇,感嘆沒有一官半職,無法為子女的升學盡力。

北京家長最耳熟能詳的是「占坑班」,這是名校以此突圍政策規定的電腦派位,名校如人大附中,更是全然不接受電腦派位。「占坑班」是一些名校自辦或與社會機構合辦、面向小學生的學科培訓機構,從中選拔優秀學生升入本校初中。楊東平稱:「人大附中的『華羅庚數學學校』(後更名為仁華學校)是最早舉辦的和最有影響的面向小學生的課外培訓機構,是始作俑者。」

1998年,「小升初」由統一考試改為「電腦派位」。一些家長不願孩子進入弱校就讀,一些名校為爭優秀生源也不願接收「電腦派位生」,於是以「奧數」培訓為主的培訓學校充當起替名校選拔學生的職責。各名校都有自己對口的培訓學校,只有進入該校就讀,才有可能將來被「點招」進入該名校,這就是「占坑」。「占坑班」已經形成衣務於北京「小升初」的龐大市場。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占坑班」家長每年所花費用在8000元以上,多數「占坑」的學生都會選擇2-3個左右的「坑」,而「坑班」費用僅是「小升初」花費中較小的一部分。為了保證在「占坑班」順利晉級,還要參加高思、學而思、巨人為首的眾多培訓機構的課程,包括家長單獨「攢班」(根據孩子學習需要,由家長自行聘請教師授課)。一些家庭的實際花費可達10萬元甚至十幾萬元。儘管如此,「占坑班」的存在被認為是普通家庭子女進入名校的「公平途徑」,被稱為「無權力者的權利」。

最具北京特色的名校招生途徑是「共建生」。國家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與重點學校通過「合作共建」,滿足本部門職工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是典型的「以權擇校」。實際操作中,共建單位有的利用公共資源給名校額外投入,有的是職工自負費用,以「共建」名義統一交給學校。

最明目張胆的途徑是「條子生」,是家長通過特殊社會關係,使自己的孩子獲得重點學校的入學機會。「條子生」大部分是由市、區領導直接安排,各區每年都會在幾所「重點學校」給「條子生」預留名額。據對部分中學校長和家長的調查,重點學校的「條子生」一般占當年招生人數的8%-10%左右。

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在升學季節,名校校長總能收到眾多條子而難以處置。有學校每年會設立一個臨時機構,叫「條子辦」。一般來說,每年春節前後就開始「條子生」的工作,學校會採用各種靈活手段招收這些特殊學生。如果學生本身有推優、特長生測試資格,那麼就可占用這個名額;如果學生本身不具有這些資格,則占用共建名額。

如此格局下的名校招生途徑,令教育部一位官員憤而直言:「北京名校的校長都是很橫的,偶爾一兩個出來回應社會批評,都難免有點自我膨脹。他把學校辦成所謂全國最好的學校,有恃無恐。很多專家的批評都是致命的,學校花了這麼多錢,到底從哪兒來的?按說,這種公立學校的財政來源應該是公開的。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敢不敢公開?」

一位和孩子一起經歷過「坑班」考試的中學老師,羨慕地說起參觀新加坡教育的感受:「李顯龍的兒子學習成績不好,也只能入讀二三流的中學。」

這些名校招生歪招,使得1998年出台的初高中分離政策在北京形同虛設,「教育部門在2005年調查時發現,獨立的初中已經很少,連教委的人都說:還獨立的初中,基本上都是比較差的初中。」

中國民教育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談及名校享受的優惠時說:「申請經費的時候,給的是一樣的。結果總會多給一些項目補貼;招生的時候,你先招,他後招也是區別。教師分配時,像人大附中,它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全國任何地方招最好的老師,招來就是一系列問題,諸如編制之類所有的問題,他都能打通,一般的學校能打通嗎?所以,名校能突破的東西是很多的,嚴格來講,這個是破壞教育生態的。資源分配上,掌握權力的看,這個學校這麼好,我的孩子也在這,它可能不是明確的給錢,而通過政策上解決問題。」

有專家透露,北京市財政局做事前評估,2013年總共投在教育的經費大概是270億。這其中有一項就是支持優質教育資源。「這些錢就專門用來給人大附中、北京四中這些名校,這是很大一筆錢。為什麼在倡導教育均衡的情況下,他還要拿錢去給這些好學校,主要原因是權力結構決定的。」

權和利侵蝕的名校

隱秘混亂的招生途徑最終帶來了教育腐敗。

2011年北京市西城區檢察院查辦的案件中,便有諸多涉及學校招生問題的。某學校的校長和副校長,在2003年至2006年間,共收取帳外共建生費用280餘萬元,「而這筆錢正是除了按照規定已經上繳的以外,留在『小金庫』里的錢。」

結果,當校長要調教委任職時,臨走前仍惦記著這個「小金庫」,他找到副校長商量共建費用的處理問題。提出要副校長從中拿出70萬元給自己,副校長自己得70萬元……兩人共計貪污公款140萬元。

教育部前文提到的這位官員對超級名校招生導致的腐敗困境十分悲觀,他說:「雖然政策上是不允許有擇校費的,但是教育事業不能阻止人們行善的權利。捐資助學聽起來多少是漂亮的詞彙。哪個國家都不會不讓人捐,但如果把捐款和擇校聯合起來,那就是變相擇校……上繳財政專戶後,這個錢也不是重新分配的,因為人家是給學校捐的,大部分錢是還給學校。從帳目上看,地方政府應該知道收了多少擇校費。另外一種,直接給家長寫個條,甚至沒有發票,無法統計他有多少。」

名校糾葛著權力和利益,當然不是北京一地獨有的現象。

被認為是江蘇省最好的南京外國語學校,每年「小升初」的電腦搖號全城矚目。定額招280名學生,全憑幸運搖上號的兩千多名學生被認為是有資格參加該校入學考試的。「入學考題,其實就是以英語形式出現的奧數。由該校英語老師和數學老師參加出卷。」

事實上,實際入學的學生遠不止280名,多招的數額常常要翻一兩倍。初中一個年級從原來的10個班,擴充到11個班、12個班,「然後有人說不能再擴了,但其實每個班的人數還在增加,如果要分出第13個班來,還是很容易的。學校也沒辦法,條子生太多,只能擴。」該校老師沈宏(化名)描述。

在這12個班中,「前5個班大多數是擴招的,都是各種各樣說不清楚的關係,這在考試分數上能看出來,卷子是統一的,前面幾個班的成績會低一點。」也有的擴招生是插在後面班級的。

「擴招生中有一些是教育局那邊塞過來的,他們的子女肯定是優先的,還有一些大學老師的子女,因為學校高中部要大學的保送生名額啊。普通理解的擇校費是10萬元,如果能找強硬些的關係,也能打個八折什麼的。」

普通任課老師和同學都是不知道這些擴招生有什麼具體關係的。沈宏記得有個班主任時常哭訴,他班裡有個山西煤老闆的孩子,「成績超差,歷史考30分,歷史老師心都碎了!但是小孩人很好,就是女生都不願意跟他同桌。」

「學生填學籍卡的時候,班主任才知道小孩父母是做什麼的。有的班主任會利用這種關係謀取個人私利。師道尊嚴也就無從說起了。」沈宏說,他曾遇到一位自稱是大學校長秘書的學生家長暗示,「問我要不要去他們學校讀研究生,可以不用上課,也不用交作業。其實他的小孩挺好的……」

「班主任心裡是有數的,哪個孩子是什麼背景,大領導介紹進來的孩子,一定會跟班主任打個招呼。有的家長,逢年過節會給班主任送名牌包包,教師節,送年級組長和班主任一人一個coach包。」

沈宏看著教學處主任隔一兩年換新車,「一年比一年好。他是教數學的,他在外面辦培訓機構,拉一些和他關係好的老師一起上課。去他那裡上課的小孩,最後要進我們學校也會相對容易些——托他推薦下打個招呼總是有的。學校老師在外面的培訓機構任教的還挺多的,尤其語數外科目。」

中國民教育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這種超級牛校導致義務教育千瘡百孔現象痛心疾首:「教育就是讓人懂得規則、相互尊重。但現在大量名校卻發展成了唯我獨尊,他們的教育理念追求的是做人上人,而正常的教育追求的是做人中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真正的精英價值觀,不是在比賽中超過別人,而是發現自己、找到自己。」

儲朝暉認為,要解決教育均衡,需要公共權力和名校之間相互構建。這個問題不解決,查一兩所學校,沒什麼效果。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214/27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