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官場 > 正文

省委書記晉升路:省長、專職副書記和空降

兩會已拉開序幕,新任國家領導人也將登上舞台。

此前,十八大期間,中共中央已基本完成了31個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的人事布局。而一些未在十八大期間調整的省(市、自治區),有分析稱,將會在兩會後作進一步調整。1982年2月,中共中央頒布《關於建立老幹部退休制度的決定》,規定擔任省部級正職的,一般不超過65歲。

調整之後的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相較十七大而言,幹部更年輕化,50後成了黨委一把手的主力軍。而40後則開始退居二線或者得到進一步晉升。如今,40後還在職的省委書記只有2位,分別是江西省委書記蘇榮和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其中郭金龍已晉升中央政治局委員。而3位被外界關注的60後,分別是胡春華孫政才周強。其中,胡春華和孫政才已晉升中央政治局委員。這也是60後官員首次進入中央政治局。

在官員整體的學歷上也有進一步的提升。在十七大期間,省委書記擁有博士學歷的只有2人,研究生學歷的占12人。在十八大後,省委書記的學歷情況為,5個博士,5個大學本科,而研究生學歷仍占大多數,共21位,占67.7%。

省委書記的晉升渠道基本只有3條。現職的省長或地方省委的專職副書記,以及中央國家部委一把手空降。而在這3條渠道當中,由省長晉升的機率占了絕大多數。

本文通過對31個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的成長經歷,執政成績等方面進行分析觀察,試圖找到具有中國特色的省委書記晉升之路的政治邏輯。

煤礦行業出身為王君獲得晉升機會

在此番31個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的調整中,唯一由異省省長直接調任的只有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宣布王君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委員、常委、書記。此前,王君任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一職。在王君調任內蒙古自治區後,山西省長一職由原常務副省長李小鵬接任。

王君此番調任內蒙古自治區,跟他當初從安監總局局長位置空降山西省長一職一樣,都跟他的經歷有關。

2008年,山西發生「9·8襄汾潰壩」事件,時任安監總局局長王君趕赴山西調查潰壩事故原因,當年9月,就地轉為山西省代省長,接替早些時候引咎辭職的時任省長孟學農

翻開王君的履歷,不難看出他對煤礦行業的熟悉,畢竟他在山西煤礦系統工作了26年。此後還擔任1年零3個月的煤炭工業局副局長,如此履歷,在省部級官員中極為罕見。

在山西期間,王君主導了煤礦行業的改革。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狠抓煤炭資源重組、整合。他聲稱,不要帶血的煤。

此後,山西圍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電力等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型裝備製造業、現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業和食品工業等新興產業,在能源領域,以煤炭深度轉化為路徑,著力推進能源產業的高端化,促進煤炭資源的高效轉化和高端發展。

在一次論壇上,王君說,在煤炭的深度轉化上,山西大力實施晉電外送戰略,加快建設一批大容量高參數熱電聯產和煤矸石發電,變輸煤為輸電,積極發展煤機合成油、甲醇烯烴、煤制天然氣等,促進煤炭資源的高效轉化和高端發展。

另外,山西還將以綠色清潔為方向,著力推進能源結構的新型化,在積極開發應用低碳煤炭產業綠色發展的同時,著力抓好煤炭開發利用,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制能等新能源產業,促進能源產業結構的新型化,推進產業結構的多元化。

科學治理山西的經歷,為王君的仕途帶來了進一步的晉升。他的這些治理經驗,正是煤炭資源躍居中國第一的內蒙古自治區所需要的。由此,也可看出,中央在調整幹部時,逐漸重視幹部自身的經歷跟地方治理的契合。

此番調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一把手,既可看出中共中央對王君的期盼。或許是希望他帶著山西經驗,在內蒙古再出發。而如何重整內蒙古的煤炭資源,如何協調煤炭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帶領內蒙古走出煤炭產業高端發展的新路子,也是王君上任一把手後,面臨的最重要的考題。

而在此番調整之前,亦有3位省委書記由異省省長調任。分別為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由陝西省省長調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由河北省省長調任)和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由安徽省省長調任)。

此3人當中,王三運做省長的時間最長,達到4年。而在此前,他先後擔任了貴州、四川、福建3省的省委副書記,時間更是長達9年零3個月。王三運也成為唯一一位先後在5個省工作過並且都擔任過主要領導職務的現任省委書記。

最短時間的是陳全國,其在河北省省長任上只有短短的1年零8個月。

陳全國長期在河南工作,1998年李克強從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轉任河南省長時,陳是副省長,兩人又是同年,對河南工作富有經驗的陳全國5年來對李克強幫助良多。

在工作中,袁純清同樣跟李克強有過交集。袁純清在1977年2月入北京大學法律系法律專業學習,一年後,李克強同樣進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並任校學生會負責人。此後,兩人還在共青團中央有過長達8年的共事經歷。袁純清離開共青團中央後,當選中紀委常委兼任秘書長,轟動一時的「遠華走私案」就是他作為新聞發言人對外公布的。

空降的省委書記

重視幹部自身的經歷跟地方治理的契合,當屬此番調整中從中央部委空降的三地省委書記。分別為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和福建省委書記尤權。

王東明在空降四川之前,任職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是第一位從此職位空降任職省級黨委一把手的人。

中組部常務副部長沈躍躍這樣評價王東明,在中央編辦工作期間,堅持把機構編制工作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思考和謀劃,樹立「創新體制機制,服務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主動為加強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穩定的需要服務。加強機構改革工作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轉變機構編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有減有增」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機構編制法制建設中長期規劃(2009-2020年)》,切實加強對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的指導,大力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積極穩妥地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十八大期間把王東明空降四川,接替已晉升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原省委書記劉奇葆,顯現出中共中央微觀改革的決心。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編制辦期間,王東明研究掌握了大量的改革理論基礎。此番調任四川,中央或許期望他能把掌握的理論投入實幹,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四川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央早幾年提出的機構改革,為未來其他省份推進改革提供樣本和借鑑。

彭清華是首位由香港中聯辦(全稱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改任的省級黨委書記。在早期,彭清華長期擔任原中組部部長宋平的秘書。

中央此番調整彭清華到廣西,或許看重的是他主管香港事務多年積累的商界資源。在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橋頭堡戰略後,廣西成為中國面對東南亞國家開放的窗口之一。這十年來廣西發展天翻地覆,但和長三角、廣東等地經濟發展相比,仍有很大距離。廣西資源豐富,但「發展往往錯步」,「它最大的優勢還沒有全面鋪開。」

而這些正是彭清華積累的商界資源所能彌補的。外界分析稱,彭清華在香港人脈非常豐富,他知道哪一個企業來到廣西哪一個部分,能夠發揮雙贏或多贏的局面。

到任廣西後,彭清華不止一次強調「必須要堅持開放合作」。他說,「如果光靠自己去積累,那就不是跨越發展,那就只能是蝸牛式的發展」,要快速發展,就要引進其他先進的生產要素來和廣西的資源結合,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外界評論稱,彭清華提出的經濟發展思路,與他多年在香港任職密切相關。以彭清華在香港的人脈,廣西完全有可能從香港大面積引進人才、技術、資金,引進其他先進的生產要素。

在引進的同時,彭清華還可以把廣西的企業用更好、更合適的渠道帶到國際舞台。

尤權在調任福建省委書記之前,任國務院常務副秘書長一職。此前,原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和原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都任過此職。2008年4月,尤權在電監會主席、黨組書記任上調回國務院,任國務院常務副秘書長、國務院機關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在協助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工作的同時,全面負責國務院辦公廳日常工作。

這也是他二度擔任此職務。在調任電監會之前,尤權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分管金融相關工作,保障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的工作。此後,他還曾協助時任副總理黃菊的工作。

從尤權履歷可以看出,他有分管金融業務的背景。尤權還參與過多項國家重大經濟政策研究和文件的起草,在宏觀經濟領域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

在空降福建之前,尤權曾多次接觸福建。最後一次是在2011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福建考察,陪同考察人員就有時任國務院常務副秘書長的尤權。

除王東明、彭清華、尤權之外,省委書記中仍有3位由中央部委直接空降。分別是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

吉炳軒在2008年調任黑龍江之前,任職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被認為是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和時任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的得力幹將。

姜異康在調任山東之前,任職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在這之前,他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成為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的副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任省委書記中,姜異康是唯一一位由本省人擔任黨委一把手的。打破了此前中組部出台的幹部異地任職交流迴避制度。

山東似乎有省人治省的傳統。姜異康的前任李建國,為山東鄄城人,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此前於2007年至2008年短暫擔任山東省委書記。

在同一時期,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也打破了這一任職交流迴避制度。

跨中央地方交流

中央在向地方空降省委書記的同時,也讓省委書記回流中央部委,實現中央和地方幹部有序地交流。這樣,可以促使中央更多地針對地方政府實際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在制定政策、法規等方面會更加規範、合理。而空降省委書記更能領會中央政策,果斷有力地在地方實施。

比如,此番調整中由浙江省委書記任上調回中紀委的趙洪祝。在上任浙江省委書記之前,趙洪祝就任職中紀委常委。而此番再調回老本行工作,足見中央對反腐工作的重視和決心。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的經歷跟趙洪祝剛好相反。2010年7月,張毅由中紀委副書記調任寧夏。這被外界分析為,中央開始為地方反腐布局,也意在表達加強中央與地方聯手反腐之決心。

從中紀委副書記到寧夏黨委一把手,張毅被視為「黨務系統」部級官員加入省委書記序列的代表。另一方面,張毅從1992年任黑龍江省監察廳長起,就開始了反貪生涯。在升任中紀委副書記後,他主導查處了廣東前政協主席陳紹基案。

在31個省(市、自治區)的現任黨委一把手中,青海省委書記強衛的晉升最為特殊。其在晉升之前,任職北京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這樣的晉升,在現任省委書記裡面,是絕無僅有的。外界分析稱,強衛在政法領域的出色表現,正是其獲派到青海這個少數民族聚居省份的重要原因。

本省直接升任

在31個省(市、自治區)現任黨委一把手裡,由本省省長直接晉升的占了11位。分別是: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陝西省委書記趙正永,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湖南省委書記周強,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雲南省委書記秦光榮,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

這樣的安排,中央是考慮到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雷強曾分析稱,這種現象突出體現了中央用人的「連續性」特點。本地升任的官員大多從基層干起,對人事和地域特點都了解。「一個班子最重要的,是保持適度穩定。」對於一項政策來說,從了解、制定、調整再到見效,短期內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採取「小步快走」的用人策略,政策失去了連續性,將不利於該地區的長遠發展。

在順位「接班」的一把手中,資歷最深者當屬65歲的郭金龍。他是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六、十七、十八屆中央委員,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郭金龍曾先後主政西藏、安徽。2007年,郭金龍由安徽省委書記接任北京代市長,2012年7月,在北京黨代會換屆中接替劉淇任北京市委書記。現任省委書記中,只有2人擔任過3地的黨委一把手。郭金龍便是其一。

另一位便是江西省委書記蘇榮。蘇榮仕途起步於吉林,曾先後擔任青海和甘肅兩地省委書記。2006年調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成為時任中央黨校校長曾慶紅的副手。2007年,調任江西省委書記。

蘇榮在十八大上未連任中央委員,是目前唯一一位非中央委員省委書記。但卻跟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河北省委書記張慶黎一起,進入前不久公布的全國政協委員名單中。

順位接班的李鴻忠,晉升路線屬於典型的秘書出身官員擢升之路。1985年起,李鴻忠成為時任遼寧省委書記李鐵映的秘書,後隨李鐵映一起調任到中央電子工業部。而後到廣東惠州掛職任副市長,並於1991年在電子工業部晉升副廳級別。後留在廣東,歷任惠州市長、市委書記、廣東省副省長、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等,逐級上升,最終從容接替成為湖北省省委書記。

在此番順位接班的序列中,周強是唯一的一位60後。1998年,他以38歲的年齡出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成為晉升省部級正職時最年輕者。但是,相比他的前任胡錦濤、宋德福和李克強,他在此職位上停留的時間較長,達到了8年。

在順位接班的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裡面,韓正是任省級政府首長最長時間的人。他自2003年出任市長至今已近10年。在他上海市長任內,先後與陳良宇習近平俞正聲三任市委書記搭檔。其中,在陳良宇因嚴重違紀被撤職後,韓正於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出任代理市委書記。

夏寶龍是順位接班人中,唯一的一位博士。1997年9月,時任天津市河西區委書記兼區長的夏寶龍在中共十五大上成功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在廳級任上就當選中央候補委員,是當下省委書記群體中極為鮮見的孤例。

異地書記調任

在31個省(市、自治區)的現任黨委一把手裡,由異省書記調任的占了8位。分別是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河北省委書記張慶黎,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遼寧省委書記王珉。

其中孫春蘭、孫政才、張春賢、胡春華是十八大期間新晉升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孫春蘭是中共建國以來第一位晉升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女性省(市、自治區)委書記。

孫政才和胡春華則是外界比較關注的2位60後,倆人在仕途上都曾刷新過中共官員履職的年輕紀錄。

胡春華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三屆學生。1983年畢業後,他主動申請到西藏工作,此舉當時被官方媒體廣泛報導,還受到當時主持共青團中央工作的胡錦濤的關注和鼓勵。

胡春華在西藏工作期間,在1988年到1992年底的這段時間,擔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正是曾擔任過共青團領導的胡錦濤。

2008年4月,45歲的胡春華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省長。2009年11月胡春華接替儲波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觀察人士分析稱,胡春華之所以被調往內蒙古主政,與其在西藏的任職經歷有重大關係。西藏、新疆、內蒙古3個自治區是歷來少數民族矛盾衝突相對多發的地區。中央無疑是希望胡春華發揮在西藏任職的經驗來處理內蒙古所面臨的少數民族衝突等問題,同時也給予其獨當一面的機會。

而此次調任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省接替汪洋任省委書記,或許更顯現出中共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勇氣。胡春華和汪洋在施政理念上略有契合,都曾力推經濟產業轉型,均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心態。履職廣東,其一是可保持廣東現有大政方針的連貫性和穩定性。二來給予胡春華多個省份崗位歷練的機會,豐富其履歷背景。

此次履職重慶市委書記的孫政才出身農學博士。1997年,孫政才被任命為中共順義縣委副書記、代理縣長,開啟從政之路。此時的北京市委書記的是尉健行。2002年,孫政才當選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任市委秘書長、兼市直機關工委書記。在北京市委工作期間,歷經賈慶林、劉淇兩任市委負責人。

2006年12月,43歲的農學博士孫政才再次回到農業領域,被任命為農業部部長,成為溫家寶總理時期國務院最年輕的部長。2009年出任糧食大省吉林省委書記,更被外界看作是人盡其才,恰到好處。顯示出中央對學者型官員的專業知識的看重。

而此番履職重慶,正逢後薄熙來時代。或許是為了考驗其處理複雜事情的能力,二來也是一個從專業到綜合的歷練。孫政才在農業大省吉林除了施展農學專業的才華,亦通過治吏、富民、破局展現出其獨到的執政智慧。分析人士認為,與吉林相似,重慶也是老工業基地,農業人口占多數,城鎮化水平不高,且面臨統籌城鄉發展的課題。同時,重慶和吉林的國有企業均已基本完成脫困的任務,轉型升級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調任重慶與此不無關係。

同樣具有博士學歷的王珉也被視為中央重視其專業出身的典範。工科出身的王珉,仕途起步於蘇州。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為李源潮。王珉的執政思路正符合當時中共中央領導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觀」。2006年,王珉以非中共中央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出任吉林省委書記,這在近年人事變動中非常少見。

王珉在執政吉林的5年中破解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的難題,並特別針對國企改革展開積極行動,因此被媒體稱為「王大膽」。2009年履職老重工業基地遼寧省委書記,更被看成是中共中央想讓王珉重振昔日「共和國長子」老工業基地的雄風。

省委書記年輕化

調整之後的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50後成了主力軍。有學者和觀察人士分析稱,「50後」的經歷使得這一群體有著寶貴的個性,如堅韌、謙虛和適應性強。而長期的基層工作經驗,讓他們更加關注民情。

現任31個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的平均年齡約為60歲(59.9677419)。其中年齡最大的為此次已晉升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66歲。年齡最小的為同樣晉升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胡春華和孫政才,他們同在1963年出生,為50歲。

在現有的31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中,曾在共青團系統任職的占19人。其中在共青團中央工作過的有6人,分別為羅志軍、張寶順、周強、胡春華、張慶黎、袁純清。有共青團地方工作經歷的分別為韓正、夏寶龍、羅保銘、王東明、趙克志、秦光榮、趙正永、王三運、強衛、張毅、孫春蘭、王儒林、吉炳軒。

在現任省委書記里,山東籍貫的有6人;河南籍貫的次之,共4人;湖北河北均以3人緊隨其後。現任31位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裡,基本出自中部、東部等13個省份,雲貴川渝、陝甘寧、西藏、新疆等省份均無。

在當前中共中央重視幹部跨省市、跨部門、跨中央地方交流經驗的時局下,有豐富的多地方、多部門任職歷練的幹部,更有機會獲得晉升。現任31位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裡,只有12人從無中央部委的工作經歷。他們是,韓正,夏寶龍,羅保銘,趙克志,秦光榮,陳全國,趙正永,王三運,強衛,郭金龍,王珉,王儒林。

在有中央部委工作經歷的19人中,有8人是由地方成長至省部級幹部,然後調任中央部委,之後再空降,他們是:蘇榮、盧展工、胡春華、孫政才、張毅、張春賢、孫春蘭、王君。而其餘11人中,由中央部委省部級幹部空降的有8人,分別為張寶順、尤權、姜異康、周強、彭清華、王東明、袁純清、吉炳軒。其餘3人為羅志軍、李鴻忠、張慶黎。其中李鴻忠由正處級別空降廣東惠州,而羅志軍和張慶黎都是由廳級空降。

秘書出身,也可獲得更多的晉升空間。現任31位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把手裡,從事過秘書工作的占了14個。其中11人在省部級以上單位從事秘書工作,他們分別是韓正、蘇榮、尤權、姜異康、李鴻忠、胡春華、彭清華、孫政才、王三運、張毅、吉炳軒。在省部級以下單位從事秘書工作的3人為陳全國、趙正永、張慶黎。

從省委書記的學歷當中,會發現就讀學校最多的是中央黨校(10人),依次是吉林大學(4人),北京大學(3人),鄭州大學(2人)。

翻看現任省委書記的履歷,會發現文史專業出身的增多。「此次省級黨委換屆與之前相比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從技術官員(理工科背景)向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官員過渡。」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曾有過這樣的分析。統計顯示,從31位一把手第一專業來看,文史類專業出身的多於理工科背景。其中,大學第一專業為中文和經濟類的人數最多。

「過去向蘇聯學習,把發展工業放在第一位,所以,從工廠里提拔了一些技術幹部,這是與那個時代的要求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聯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曾分析稱,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一個風險社會階段,隨著各種社會矛盾激化,需要幹部在社會治理方面具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於是,就需要更多法律、政治、經濟和管理類的人才來治國理政。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南方人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312/29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