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切割 H7N9中國為何成「重災區」?新華社連發兩文反思禽流感

—新華社連發兩文反思禽流感

阿波羅網編者按:新華社的做法並非中共要真正反思,痛改前非,而是習近平要和大家講明他接任的是怎樣一個生態崩潰的國家,他和前任兩屆黨魁切割,不能為已經成為事實的國破山河碎負責。


  多位專家認為,生態失衡、環境惡化,使生物鏈發生怪異變化,舊的病毒不斷變異,新的病毒悄然出現。我國成為禽流感「重災區」與現有禽畜高密度的養殖環境、不科學的運輸手段等分不開。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信息顯示,正在困擾長三角地區的禽流感病毒H7N9,是一種重配的新病毒。

  從伊波拉、愛滋病毒到SARS、禽流感,近30年來,20餘種「新興病毒」頻頻出現。多位專家認為,生態失衡、環境惡化,使生物鏈發生怪異變化,舊的病毒不斷變異,新的病毒悄然出現。

  在新華社昨日發表的這篇題為《「新興病毒」頻現大城市成「易感區」》的文章里,專家認為,環境破壞、生態惡化等多種原因,加速了SARS、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的出現,需要高度注意。這與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過度向自然擴張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問題密不可分。大城市人口密集,容易受到病毒侵襲,且傳播更具威懾力。

  就在前一天,新華社發表《高密度養殖成病毒滋生「溫床」?》的文章反思禽流感再襲,文章稱,禽流感頻頻「光顧」我國,雖然原因尚迷霧重重,但密度高、衛生差的家禽業養殖現狀,已然成為病毒滋生的「溫床」。阻擊禽流感,必須從養殖源頭做起。

  「生態疾病」加重

  大城市成「易感區」

  SARS最早出現在廣東,這一輪禽流感發端於長三角地區,近年來一些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成為「新興病毒」的「易感區」。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說,人迅速湧進大城市,密集度過高給環境造成更重的負擔。先污染後治理、重經濟輕環保的發展路徑,讓生態文明建設被嚴重「邊緣化」。

  「紅色的熱島效應、灰色的霧霾效應、雜色的垃圾效應,使我國生態環境惡化陷入刺眼的『多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院士指出。

  追求口感和美味,喜歡活禽現宰現制,人畜接觸頻繁,也成為疫病傳播的途徑。據南京鴨業協會統計,南京一年加工銷售的鴨子就有1億隻,大大小小生產加工鴨子的企業有100多家。

  江蘇南通海安縣農委主任周發亞說,雖然肉雞的加工屠宰有了一定的標準化流程,但很多消費者依然喜歡到活禽交易市場購買,容易產生大量污水、糞便,污染環境。

  「健康幽靈」頻襲

  傳播途徑不明

  暫停活禽交易、撲殺高風險禽類、禁止活禽進城……我國多地正全力阻擊H7N9禽流感疫情。

  過去30多年,有幾十種致命的新病原體產生,醫學上稱之為「新興病毒」,伊波拉病毒、拉沙病毒、漢坦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尼帕病毒,以及近年出現的SARS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都屬於此類。

  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上海生態學會顧問徐宏發教授指出,自然源疾病頻頻「關照」人類,根源在於我們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規則」,才會受到自然的報復和病毒的反噬。

  「過密化」飼養成禽流感

  傳播的重大安全隱患

  據不完全統計,禽流感特別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大範圍發生,在全世界已經有十多次,我國更成為「重災區」之一。

  部分專家認為,這與我國現有禽畜高密度的養殖環境、不科學的運輸手段等分不開。產業發展速度過快,而飼養管理、財力物力、科技等水平沒有跟上,不少地方的養殖業仍處在「原始階段」。

  在我國傳統農業在向現代農業過渡進程中,採用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方式本是發展方向,但過於低廉的養殖利潤,讓不少禽類養殖戶減少場地投入、以數量取勝,「過密化」飼養成為禽流感傳播的重大安全隱患。

  「禽流感從動物之間傳播,變成能傳染給人並造成嚴重危害,人類飼養方式值得反思。」上海生態學會顧問徐宏發說,狹小的空間裡動輒養殖成千上萬甚至十幾萬隻家禽,大大增加了病毒、細菌的傳染風險,變異速度也有可能加快。中國獸藥協會副秘書長王忠強表示:「超過一定規模後,密度每增加一倍,感染疫病的風險要增加六倍。」但王忠強也認為,規模化和集約化不是簡單地「集中化」。現在一些養殖小區沒有按照標準建設,沒有形成飼料和防疫統一,而只是把養殖戶和畜禽集中起來,布局小、散、亂,衛生條件不達標,帶來的只有風險。

  專家認為,養殖密度過高、疫病多發,還會導致病死率較高,無害化處理能力難以跟上,病死的畜禽才會一度被端上「餐桌」,或漂流「過江」。

  放慢擴張的腳步

  多一點對自然的敬畏

  過度向自然索取、隨意踐踏自然,最終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切的忠告。

  禽流感的發生和傳播,是人類的危機,也是反省自己、調整產業發展的契機。「不能為了產肉量,過於提倡太高密度的飼養和快速養殖。」徐宏發說,禽類飼養和選種不能忽視抗病性。人與自然間有條「潛規則」,不遵守規則,會引發事件向不可控制的地方發展。

  「活禽進城,宰殺簡陋、隨意也埋下隱患。禽流感問題反覆出現,人口密集區域的人禽接觸需引起重視。」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說,應提升家禽運輸、銷售和宰殺的環境要求。

  王忠強說,未來應最終實現「適度規模、種養結合」的目標,著力推進養殖業的設施化程度,降低疫病風險。這種「量力而行」要求配套及時跟上,無害化處理能力、養殖面積和環境載畜量等都必須嚴格達標。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東方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409/29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