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薄熙來的事情搞定後,中國的下一個重頭戲就是18屆三中全會。
在中國,有關這次三中全會的消息,媒體的版本不一。不同之處在於三中全會將要推出的所謂自由貿易區的數量與地點:有版本說自貿區的數量為三,分別是上海、廣州和深圳,也有上海、福建(某地)與廣東(某地)說;另有版本說數量為二,分別是上海和廣東(某地),當然,也有上海和福建(某地)一說。而原始版本的數量只有一個,那就是李克強已經明確表明的上海自貿區。因此,無論如何,中央要在三中全會上推出以自貿區為龍頭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當非子虛烏有之事。難怪中國媒體頂著造謠和傳謠的風險,為自貿區的誕生大造其勢呢!
從李克強今年3月在中共兩會上剛剛宣示的以「城鎮化」為重心的經濟政策,轉變到11月18屆三中全會的以自貿區為龍頭的經濟發展路徑,八個月之內的經濟政策的變幅也著實令人瞠目。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此等跨度的政策搖擺,拋卻經濟政策變化背後的政治博弈不論,其變動本身在映射了城鎮化政策出台草率性的同時,也給其替代品的自貿區政策的紮實性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不過,
城鎮化政策的短命,其要命之處其實不在經濟,而在政治。以中國現有的政治格局,城鎮化無疑將把最近十幾年來的土地財政放大到極致。從現象上看,正是這個土地財政,造成了強拆強奪、民怨沸騰、訪民洶湧,以及腐敗盛行、寅吃卯糧、債台高築……毫無疑問,在政治格局不可更動的剛性約束下,城鎮化政策將以更快的速度為中國累積起填埋葬坑的沙土。因此,在城鎮化問題上,李克強的知難而退,除了說明新政府急於出牌而導致的草率之外,卻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折射了中央當局的靈活性。
然而,問題在於,作為城鎮化政策替代品的自貿區政策,能否如願拉動中國經濟新一輪的增長,並在增長的同時,使愈益扭曲的經濟結構趨至正常呢?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自貿區政策帶動中國經濟實現新一輪增長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單以此一角度,城鎮化政策帶動經濟增長的效應又何須懷疑呢?實際上,中國經濟在30餘年的高速增長期間,動力始終不缺,經濟能否增長已經不是問題。這就是說,從動力上講,自貿區政策和城鎮化政策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並無大的區別。
只不過,由於中國土地的公有屬性決定了土地處置權掌握在政府手中,所以,城鎮化無疑將強化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並在現有權力狀態的催化下,加深政府的腐敗程度。反過來,從表面上看,自貿區政策為參與的主體搭起了一個自由的框架,但是,誰來畫定自由的界限,誰來享受這些自由,卻絕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顯然,在現有的政治結構中,自貿區政策將幾無懸念地成為近水樓台者的一場盛筵——一如過去30餘年的雙軌制催肥了眾多弄權者一樣。不錯,自貿區政策的誕生是以發展私營經濟、給私營經濟以國民待遇和與國企相同的發展環境為招牌,但是,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不也是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為號召嗎?
有謠言說,金融界某太子黨已經在擬定的上海自貿區中成立了私人金融機構籌備處,就等自貿區政策落定的東風。這個謠言,用來作為中國現時政經格局下的自貿區政策的註腳,再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