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三中全會 紅二代習近平不得不接受的檢驗

雖然中共領導人缺少中期選舉,也缺少民調檢驗,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規則,也需接受自己同志的檢驗。而三中全會,正是他們接受初步檢驗的時機。

中共建政到現在,人們喜歡談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在官方正統史家眼裡,後三十年中,最重要的時刻某過於在1978年12月18日開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由於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於改革開放來說具有開天闢地的作用,所以,人們提及其他的「三中全會」,比如即將在今年十一月份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以為必然會來個扭轉干坤的改革。這裡似乎存在美麗的誤會,「三中全會」並不一定與「改革」相連。

在中共權力架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最高層的領導人,常委之間的議事模式始終沒有公開過,似乎是每周一會。至於中央政治局委員,無論是身處中樞還是首領地方,大致每個月都要進京議事一次,查看新華網資料頻道,能看到歷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記錄。每年一度的中央全會,則是中共高層領導人中最大規模的常規會議,三百多名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都會參加。

如果中共中央有重大的改革措施,那麼有可能會在任何一次中央全會上推出。不見得一定要選「三中全會」。但是,歷次的「三中全會」,在另外一重意義上,的確具有特殊性。

中共中央總書記每屆是五年任期制,三中全會召開的時機,正是他完成第一年工作的時候。對於一個新上台的總書記來說,這個時候,他主政的風格、思路、傾向、缺點乃至誤區,在經過了第一個以年為周期的過程之後,才首度完整地向黨內同僚展示了出來。雖然中共領導人缺少中期選舉,也缺少民調檢驗,運行一套他們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規則,也需接受自己黨內同志的檢驗。而三中全會,正是他們接受初步檢驗的時機。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看一下,會發現這種黨內的檢驗,對於最高領導人來說相當具挑戰性。

今天人們只記住了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場「改革開放」的盛會。但這場會議前半段的議程,實際上是對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華國鋒的批判會。發動政變抓捕四人幫、在中共黨史上作用非凡的華國鋒,在從1976年到1978年,兩年的時間裡,暴露了他能力與思路上的缺陷,而遭到了黨內高層的普遍不信任,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退出了政治領導的核心層。他便是沒有通過這種黨內的檢驗。

八十年代的歷史過於複雜,我們暫且不議。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射到港人所熟悉的江澤民身上,可以發現,他同樣是面對這種黨內的檢驗。江澤民在主政一年多之後,也遭到了黨內高層,特別是鄧小平的壓力。1992年一月中旬到二月底之間,鄧小平發出了「誰不改革誰下台」的「南巡講話」。

在十六大上接班的胡錦濤,完成了第一年的任期之際,中國雖然剛經歷沙士肆虐,但卻也有了「胡溫新政」的美譽,可謂贏得了民意的支持。但他真要通過黨內高層給予他的檢驗,還要等到一年之後的「四中全會」上。在十六大四中全會,江澤民正式將軍委主席的位子讓了出來。江澤民放權與否,必然是考慮了黨內高層的意見傾向。

習近平由於出身紅二代,甫一登台,便雄心勃勃地連續推出多項令人驚訝的政策。雖然他的權力基礎,在起步時期,比他的兩位前任要穩固。但是,他同樣也要接受這種黨內的檢驗。在推舉他上台之前,黨內其他高層並不知道他的思路、風格、策略與傾向。現在,在他完成了一年的主政之後,人們總算可以通過他做了些什麼而了解他會帶來什麼。

由於共產黨高度重視組織工作,所以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要通過會議來解決。會議固然重要,但會議之外的合縱連橫同樣不可小覷。三中全會的召開,為黨內各種有形無形的權力集團提供了聯絡溝通的機會。中共各大紅色家族、目前已經退任,但依然可以影響中央全會的十九位老常委、各種黨內派系,以及關鍵的三百多位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必然會在會裡會外商議和評估習近平上台一年來的各項大政方針。三中全會的意義在於,這個時間點,首度讓人完整地看到習近平治國的思路與能力,也首度讓中國最有權勢的人們有機會聚在一起議論這一點。

所以,本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地方,並不在於將要推出的「改革」。當然,某些「改革」可能也會比較重要。這個問題,如有機會,我們以後再論述。本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地方在於,這是習近平主政所將經歷的初步檢驗。他在過去一年中所推行的各項政策,如果贏得了黨內高層的認可,那麼他將順利通過這種檢驗,獲得更為穩固的權力基礎;如果受到質疑,那麼將考驗他的政治智慧。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南華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027/34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