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8年前的神預測:2015年前後中國經濟大崩潰?

 

帖子是2006年寫的,分析了國情,並預測了從2006到2015中國經濟領域可能發生的大事,時間上有出入,但趨勢基本都預測對了!現在形勢確實很糟!

1.匯率的頭上「達摩克利斯之劍」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二日,由法國、西德、日本、英國、美國的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總裁,在紐約強迫日本簽訂廣場協定.導致日本對外淨資產的匯率損失累計約為3.5萬億日元。廣場協定」之後的10年間,美元兌日元從1:250跌到最低的1:80左右,日元升值3倍,從而逆轉了日本在美汽車業的優勢,導致日本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價格上升3倍,而日本經濟就開始了為期20多年的經濟蕭條至今。

最近兩年,美國挾廣場協定的思路以制裁要挾中國開放外匯匯率,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的匯率制度從盯死單一美元而轉變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之後人民幣匯率從1:8.1美金迅速升值到1:7.8左右,而且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管是在市場上還是外交上,緩慢升值就勢必進行。

而且我國的經濟和貿易結構還遠遠不能與日本85年的實力相比,我國貿易順差的60%以上是依靠加工貿易,那一點世界製造業十分之一工資水平而積攢的一點點優勢勢必會被擠得蕩然無存。所以對中國的貿易來說,無法像日本那樣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來應對,只要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到了1:6附近,就足以徹底擊潰中國出口貿易。

然後,再跟著看看波得一條一條使這些虛假繁榮的驕傲的統計數字脫脫水。

2。貿易結構不合理的虛假繁榮高潮--為世界打工,空背高附加值的出口價,實際只是賺點手工費:

商務統計信息:商務部發布的《2004年秋季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指出,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排位超過了日本,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後的第三大貿易國

再對比貿易順差統計的一組數字:2005年我國按貿易方式分組的順差為1820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占78.2%。而2000至2005年加工貿易順差占按貿易方式分組總順差的比重分別是89.1%,91.6%,88.2%,99.3%,98.6%和78.2%;各年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總順差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63.6%,67.9%,70.1%,74.1%,77.8%和81%

中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產業轉移所形成的『美歐消費、亞洲加工』。以上數字表明我國出口貿易的60%以上順差不過是來自加工貿易,成品的高價值與來料的高增值部分,按照原產地規則最後的工序是在中國完成的,但實際上是被外資企業所獲得,真正留在國內的不過是其中一點點手工錢而已。其實,在國際貿易中,我們不過是個可憐的乞丐而已。出口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空中巴士,真想不出我們的貿易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東西。

3。國內經濟的虛假繁榮高潮—房地產業的融資和再融資的泡沫加上汽車業CKD的泡沫組裝方式造成了國內GDP漂亮的數字。

商務統計信息:中國GDP總量世界排名第六。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21億元,比上年增長9.9%,略低於上年10.1%的增速。

對比公式:GDP=居民消費+商業性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商業性投資或政府支出任何一項的增長都會帶來極其漂亮的GDP數字

(1)我國是個開發中國家,政府在基建上(如公路、鐵路、城市基礎設施等)的支出是龐大的。政府龐大的基建支出帶來了GDP的增長。經濟學家認為投資每增長2個百分點左右,就能拉動GDP增長1個百分點。,從1978年到2004年間,中國經濟保持著9.4%的平均增長速度。與之相應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長速度也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

(2)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共同構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增加值至少要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做為影響巨大的經濟支柱產業-房地產最近數年的價格激增所帶來的漂亮數字也是巨大的泡沫。

(3)作為另一支柱產業的—汽車業更是用泡沫豐富了經濟指標:

自20世紀90年代後成立的合資企業,原來要求第一年國產化率必須達到40%,第二年要達到60%,中國加入WTO後,為了履行WTO的承諾,我國汽車業取消了國產化和本土化含量的要求,同時按照每年15%的速度增加汽車進口配額。自2002年以來,我國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以CKD(全散件組裝)、SKD(半散件組裝)的方式生產轎車。CKD方式生產汽車相當簡單,只需要三個部門:物流(拆貨櫃)、裝配車間、銷售公司,上馬快,投資省,利潤大,但是這種方式對推動汽車工業發展沒有正面的意義。

(其實我們很多政府資金扶持的一些所謂高科技企業,如:醫療器械、生物工程其實與汽車業也大同小異,是冠上科技名稱的來料加工和貼牌貿易而已)

(4)中國鼓勵消費、刺激內需的貨幣政策屢試不靈。

近10年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平均為59.5%,這比世界平均消費率低了近20個百分點。長期的經濟增長導向,社會資源高度向經濟集中,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不協調的問題浮出水面,財富被高度集中在比較少的一部分人手中,使人民如同股市裡的只賺GDP指標不賺錢,而財富集中的這部分人的消費力很快飽和,其他百姓的需求旺盛但購買力有限.另一方面由於中國保險機制的不完善和中國傳統的存錢養老,中國人的實際消費大大低於實際購買力.就出現了相對的「市場飽和」和「供過於求」。所以在中國一旦經濟不景氣想通過刺激消費或者內需拉動經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隨你銀行利息怎麼個降法。

(5) GDP指標本身的局限性:

GDP把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增加值都算成了中國增加值,我國三資企業生產總值現在已經占了GDP的40%左右,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迅速上升。

4.勞動力的成本上漲及缺乏症

在2006中國經濟高峰會上,張維迎教授向國人發出嚴正警告:「未來三、五年內,中國勞動力成本可能上升30%-50%」,由此他擔心「未來不能夠在國際上像過去那樣靠成本優勢獲得競爭力」。其實問題不僅僅是在於勞動力成本的增長,而且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密集型勞動力的短缺問題,一些私人企業、小企業在傭工問題上日益捉襟見肘從而惡化開辦企業的投資環境。

經濟學中其中最損的一個觀點就是保持一定數字的失業大軍有利於宏觀經濟,所以沒有任何一個仁慈的政府會傻到要去做到真正的充分就業。而我國,最大的經濟財富就是民工和民工潮。

然而從2004年開始至今,珠三角的民工荒擴展到福建、浙江,並有逐步蔓延趨勢,,很多企業無法正常開工或是擴大經營。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弱化。

勞動力缺乏症主要有三點:

(1)民工自身保障的意識加強、有選擇地選擇較高收入和遠行成本均衡的地點打工,所以沿海地區一向盤剝的「性價比」上被外來工所拋棄。

(2)國家對工人最低工作條件和最低生活保證日益規範化和人性化,在2010年以後要想通過壓榨式掠奪工人的血汗是行不通了,企業必須花一定成本改善工人待遇、吸引工人。

(3)2010年後,而立之年的勞動力都是80後實行計劃生育的一代了,2015年起,全部都是由獨生子女政策以後的民工來負擔重勞力。波得估計2010年左右國家會放開一戶家庭可以生兩個孩子的自然平衡的人口政策。而任何經濟因素和計劃人口的因素的影響都是滯後的,而2015年將是最缺乏人口的一年。波得可以大膽預測一句:2015年起腦體倒掛的收入分配就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到時也會有修傘不如買新傘、修鞋不如買新鞋的西方國家特有的現象出現在中國不足為奇。

綜合上述,從匯率的影響因素、從貿易結構的不均衡因素、到國內泡沫經濟的虛高,乃至勞力密集型勞動力缺乏症,這些都將在2015年前後爆發,而且到時既無好的宏觀調控辦法也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按國內的通行做法無外乎是採用貨幣擴張政策來促進經濟,而通膨又會進一步惡化貿易環境,使人民生活動盪,所以波得對2015年的經濟持無比悲觀的態度。

波得寫這篇不是為了證明日後自己預測的英明,我寧可這是自己的危言聳聽、畏懼這預言果真成為現實。我只想提醒有關部門:任何經濟因素和計劃人口的因素的影響都是滯後的,調整的周期是漫長的,如果不能駁斥本篇的觀點的話,那就去重視它、不要用虛高的統計數字麻醉自己,不僅到時會追悔莫及,還要犧牲三代左右人的幸福。

(註:為使正文部分更簡潔更通俗,服務貿易及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等內容全部作為附錄,並且附1-附3也應是國人應該非常關注也非常有意義的內容)

附1:與印度經濟的對比:

印度比較發達的產業是服務業,服務業在印度GDP中的比例從1990年的41%上升到2005年的54%。服務業的迅速增長可以使人民分享GDP經濟增長的成果,過去20多年,印度中產階級數量增加4倍,目前接近2.5億所以中產階。而這些中產階級消費的內需又帶動了經濟更迅猛的增長。相反,中國致力於發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工業,使人民如同股市裡的只賺GDP指標不賺錢,還要大量投資於工業與基礎設施,嚴重依賴出口和投資,造成出口與投資的占GDP的75%並且這一比例還在迅速增長。

附2:經濟的發展四個階段及我國與歐美的經濟結構對比:

一般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按農業經濟階段-工業經濟階段-服務經濟階段-知識經濟階段這麼演變下來的。當前在美、日、德、英、法等已開發國家中,農業部門在GDP中的比重僅為2%,製造業為20%左右,而服務業則占70%左右。而我國主流經濟尚未步入到服務經濟階段:從1991年至2004年,中國服務業產值占 GDP的比重由33.4%變為31.8%,明顯低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在服務業中,除了建築服務業等個別是順差外,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都是出於逆差飛速增長階段。由於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不少企業只能靠來料加工、代工貼牌生產維持營運,賺取生產鏈低端的利潤。其結果,生產的越多,資源的消耗就越多。在中國國內資源、能源、原材料匱乏的情況下,通過高消耗和勞動力成本低廉實現貿易順差,並使我國水土環境資源嚴重惡化到即刻都不能忽視的地步,這一話題以後有時間另起一篇。

附3:小資料:廣場協定對日本經濟的影響(網上搜集):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二日,由法國、西德、日本、英國、美國的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總裁,在紐約強迫日本簽訂廣場協定.廣場協定之後的10年間,美元兌日元從1:250跌到最低的1:80左右。由於出口嚴重受挫,資本難以在這一塊獲得利潤,日本國內金融市場難以在短時間內為這些過剩資本找到合理的出路,於是,大量資本湧向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泡沫經濟一觸即發。這時,迫於日元升值壓力的日本貨幣當局又一次大幅下調利率,希望能緩解日元升值壓力,同時也希望藉此減少匯率升值帶給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但擴張的貨幣政策還是沒有改變日元升值的趨勢,相反地,低利率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刺激著洪水般的資本湧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形成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著名的泡沫經濟。這個經濟泡沫在1991年破滅之後,日本經濟便陷入二戰後最嚴重的不景氣狀態,一直到現在,日本經濟仍然沒有復甦的跡象。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天涯論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423/39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