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未來關鍵的3年 中國將面臨的大危機

作者:

提要:

邱震海新著《當務之急:2014-2017年中國的最大危機》中寫到,2014—2017年將是未來十年裡最為關鍵的三年,有很多深層的問題,短期的抑或長期的,經濟的、社會的抑或政治的問題都會在這三年生成,就看能不能闖關成功。若闖關成功,2018年以後我們才有好日子,否則將面臨第二次重大逆轉。

從經濟方面來說,這三年將是中國經濟的深層問題,尤其是供求面的深層問題浮上表層的關鍵時期。

首先,先用通俗的方式解釋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

對近年中國經濟稍有了解的朋友們一定都聽說過以下幾個名詞:中等收入陷阱、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下降。這些名詞其實分別描述了中國不同側面的經濟問題,尤其是結構性問題。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經濟體在人均收入達到5000~15000美元之間時勢必面臨一個發展瓶頸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所表現的特徵是基本相同的,即缺乏長期支撐經濟增長的動力。

所謂劉易斯拐點,其實來源於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195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其要點是:一個經濟體在發展初期,往往呈現勞動力無限供應現象,因為隨著機械化、工業化的發展,農業部門有大量的勞動力多餘出來,逐漸進入現代工業部門,一時間給人以勞動力無限供應的假象;但當經濟轉型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被現代工業部門吸收得差不多了,原先的勞動力無限供應情況就會逐漸消失,而轉化為勞動力相對緊張狀態。這就是「劉易斯拐點」。

而所謂人口紅利下降,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消費人口總數超過了生產人口,亦即「吃飯的人比幹活的人多」。而當一個經濟體的長期發展需要持續不斷的勞動力人口支撐的時候,「吃飯的人比幹活的人多」就會成為一個困擾經濟長期發展的問題。

其次,用較為理論的方式,把人們談論經濟時經常提到的一些概念整合一下。

多少年來,「調結構」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努力方向。中國經濟投資過高,消費不足,過分依賴出口一直是一個大問題。於是,降低投資(尤其是政府投資),將出口主導型的經濟逐漸轉型為消費主導型的經濟,一直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這種經濟結構顯然在過去導致了非常不良的後果。

對於過度投資所導致的經濟結構扭曲,以及其導致的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和金融風險的積累,人們一般不會有過多爭議。但很多朋友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出口主導的經濟模式也會導致不良後果?

記得20世紀80年代末,我還是同濟大學的一個年輕講師,當時開始聽到一個最新的說法:「發展外向型經濟」。在當時一般的理解中,所謂外向型經濟,也就是發展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模式。

與前述國家的進口替代方式不同,戰後東亞一些國家採取了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並由此形成了外向型經濟的低級形態。出口導向的優點是:需求不受本國收入的限制,較高的競爭水平對效率和現代化起到促進作用,為與外國生產者的競爭提供強有力的市場檢驗。

但這一模式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從微觀經濟上說,出口導向可能導致勞力密集型產品的「專業化」,削弱長期增長的潛力;由於缺乏核心技術,所謂的出口只是在中國組裝,大部分處於「微笑曲線」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值和贏利率過低,也由此導致出口企業只能「以量取勝」,不可避免地導致貿易摩擦的增多。而出口以外的部門則依然長期處於欠發達的狀態。從宏觀經濟上說,為了維護出口量,實施這一策略的國家必須壓制匯率升值,並由央行買進外匯,釋放出大量高能貨幣,從而形成資產泡沫並導致通貨膨脹。

因此,無論是以投資還是以出口導向為拉動的經濟模式,都到了該徹底改變的時候,其出路就是增加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元素,逐漸改變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而所謂消費拉動,既包括居民個體消費的部分,也包括整體經濟結構中增加生產性服務的成分。

實際上中國已到了由外向型經濟的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型的階段。但外向型經濟高級形態又該包含哪些要素?對於這些問題,今天真正加以討論和思考的人並不多。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今天和未來的中國經濟,只要解決了消費拉動的問題,似乎就萬事大吉了。這其實是一種極大的誤解,也是對中國經濟極為淺薄的理解。且不說消費究竟如何拉動,所謂的消費究竟包含哪些內容,由拉動消費所帶動的生產性服務業如何建設等,就說最基本的一點:拉動消費多年來為何如此艱難?這顯然不是居民手裡是否有錢的問題,而是在居民不敢消費的背後,存在著社會保險體系依然大幅缺失的問題。

但拉動了消費,中國經濟未來長遠的發展引擎是否就此找到並得到啟動?這顯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今天很多人對中國經濟的誤解乃至認知誤區正是從這裡開始的。

我們還是把眼光拉回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中國,並把過去20多年的中國發展歷程與過去200多年的西方工業化的歷程做一個縱向比較。

當然,中國迄今走過的道路,都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道路。但畢竟中國屬於後發國家,因此研究已開發國家早年的規律,對今天和未來的中國而言,無論如何都是有意義的。

說了這麼多,也許你已經開始被我說服,也許你已經懨懨欲睡,因為以上內容通篇都是理論闡述,缺乏鮮明、活潑的例子和故事。

但且慢,無論你已開始被我說服,還是你已經開始懨懨欲睡,其實我只涉及了中國經濟整體結構的一個方面,亦即需求面;中國經濟結構的另一面——供給面,我還遠遠沒有涉及。而經濟學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只有釐清中國經濟供求面的問題之後,我們才能對中國經濟的整體結構及其未來走向有一個更為清醒的認識。

然而2014—2017年的這三年時間裡,中國勞動力緊缺的情況將全面浮現。其間,中國面臨的不僅是短期問題,而且還面臨著長期問題,還面臨供求層面的「三駕馬車」問題。對此我們以前很少說,因為我們認為這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可是未來這個供求層面的「三駕馬車」問題會變得很重要並將長期存在,而供求面的問題也將全面浮現。「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句話用在未來三年的中國經濟形勢上,聽來是一個無奈,卻是很貼切的寫照。

我們長期以來的注意力一直為經濟結構中的需求面問題(投資、出口、消費)所吸引,以為這就是中國經濟的全部問題,並以為只要解決了需求面的「三駕馬車」的「調結構」問題,中國經濟的全部問題就解決了。這實在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詳細內容,請閱讀邱震海新著《當務之急:2014-2017年中國的最大危機》)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邱震海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624/40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