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玉清心:湘雅醫院移植中心主任被捕牽出背後絕密

—湘雅醫院移植中心主任被捕 涉器官庫?

作者:
可以斷定,張陽德直接參與了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罪行。他表面以貪腐入罪,實際上是因為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罪遭報。張陽德高調被捕的消息,必然引起海內外醫學界,尤其器官移植界的震動。這些年裡湘雅醫院常見黃潔夫的蹤影,黃的很多器官移植言論是在湘雅醫院發表的。

張陽德涉嫌貪污受賄,已被立案偵查。(網絡圖片)

1月5日財新網報導,原衛生部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學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張陽德涉嫌貪污受賄,已被立案偵查。其實早在一個月前,2014年12月5日,長沙市開福區檢察院就發布了這一消息。據悉,半年前人就被抓了。

網傳張陽德的被捕,據權威人士透露是總理李克強親自批示偵辦的。張陽德貪污受賄具體涉及騙取國家科研經費,以組織協會、制定考核標準、設立學校、合作商業項目等為名,獲非法利益。張貪污的科研經費有2.2億之多,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地擁有40套房產。

財新網稱,近日一則「衛生部要發生地震了」的微博在業界的社交媒體圈瘋轉,矛頭指向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器官移植中心。12月5日長沙檢院發布的信息中未提其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頭銜,但1月5日財新網點明了湘雅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和張陽德是該中心主任。6日百度上關於張陽德個人簡歷,已經把「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放在了張陽德眾多頭銜的首位。

張陽德以貪污受賄被捕,曝光的問題基本限於學術腐敗範疇。據公開資料顯示,張陽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榮譽無數。他是原衛生部國家級的外科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學外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他曾先後主持國家「863」計劃、科技攻關、美國NIH等重大課題9項,獲專利14項。發表論文72篇。2011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3年,張被選為烏克蘭國家醫學科學院中國首位外籍院士。他還曾任兩屆湖南省青聯副主席。

這樣一個海內外知名的重量級醫學專家,現在被拿下,不會只因為「學術腐敗」被治罪的。那麼深層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應該是1月5日財新網點明的「湘雅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張陽德在這個頭銜下涉嫌更大的罪惡。

具有百年歷史的長沙湘雅醫院最早由美國耶魯大學的基督教會創辦,多年來一直在中國西醫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後來陸續分支成立了三家附屬醫院。2003年9月湘雅三院成立;2005年新華社報導了湘雅三院升級為國家級的移植工程中心;2006年4月,中共衛生部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大樓在湘雅醫院破土動工,張陽德任大樓里的中心主任。「長沙湘雅」的大招牌,幾乎是大陸器官移植的代名詞。

另據知情人透露,在2005年10月衛生部的一次會議上,黃潔夫說過還要讓湘雅三院承擔全國器官移植供體的協調工作。據此,有學者猜測,衛生部在軍隊的參與下,在全國各地設有幾個大型的器官庫,但如何調配協調這些器官庫,使其能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就需要一個全國性的調配中心,湘雅三院憑藉其在器官移植行業的龍頭老大地位,很可能就充當了全國器官調配中心的作用。

調查得知,湘雅三院對外十分低調保密,他們對上網信息實行嚴格的審核制,不但要科室主任簽字,而且要院領導簽字審核後才能上網。

然而記者在其幾個附屬醫院卻找到了很多移植手術的報導。由於與湘雅三院同處長沙市,近水樓台,加上直接邀請三院的專家來醫院做手術,長沙市的幾個醫院在移植手術的數量和規模上在全國都十分突出。湘雅醫院更是不斷突破每日移植手術的記錄。

據湘雅醫院網站報導,2004年4月28日,同時完成17例移植手術,2台肝、7台腎、8台角膜移植;2005年5月26日,完成了1台肝、6台腎和8台角膜移植;2005年9月3日,完成7台換心肝腎大型手術;在2006年2月初,72小時內完成了2例肝移植手術。

蘇家屯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罪行曝光前,長沙境內的醫院器官移植生意火爆,器官來源的「充裕」和方便,是其它地方醫院根本無法攀比的。長沙各醫院能大發橫財,沾上湘雅三院的「光」,顯然源於湘雅三院有全國器官調配中心的地位,有器官優勢,具有從人體器官庫調配到活器官的特權。所以說,自2001年起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的張陽德,不會不知道大量器官的來源、湘雅全國器官調配中心的運作內幕和人體器官庫的絕密。

可以斷定,張陽德直接參與了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罪行。他表面以貪腐入罪,實際上是因為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罪遭報。張陽德高調被捕的消息,必然引起海內外醫學界,尤其器官移植界的震動。這些年裡湘雅醫院常見黃潔夫的蹤影,黃的很多器官移植言論是在湘雅醫院發表的。張陽德的鏡頭裡也常有黃潔夫在。衛生計生委這次要發生地震的話,拔出了羅卜要帶出泥的,中共活摘器官的黑幕一定要大白於天下。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107/496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