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李開復歸來:淋巴癌休整17個月,他都做了什麼?

時隔17個月,從淋巴癌里康復了的李開復現身北京。2月13日,他正式返工創新工場,應了名字裡那個「復」字。

但遵醫囑,每周只能工作2~3天。

2月13日這天,他上午在創新工場對創業者講談,下午在北京家中見媒體、開創業者Party。聊他在這17個月的養病期間的思考。

以下是記者根據與李開復的面對面採訪,整理出的他想說的話:

關於生病

2013年9月,對創新工場的40多個團隊成員來說,李開復消失了4天。電話不接,Email不回。到第五天在視訊電話上看見這位工場導師時,導師神情輕鬆地告訴他們,自己罹患了淋巴癌,4期,20多個腫瘤。

17個月後,回憶起那一幕,導師承認自己是在強顏歡笑:「何必讓他們擔心,但我自己非常絕望。雖然醫生跟我說4期並不嚴重,但你知道,病人這時候都會把醫生的話理解成安慰。」

李開復說,自己第一反應是,遺囑好久沒有更新了。他去找自己的律師。按照台灣的立遺囑規矩,律師要求他自己把遺囑手抄了4份,提及的相關人都要一一列出姓名、出身年月、身份證號。「我的遺囑每份有6頁長,太太怎麼樣,哥哥姐姐孩子怎麼樣,一一寫了6變遍。那個時候心情是最絕望的。」

但隨後自己查資料、理解病情的過程中,他慢慢擺正了心態,一邊配合診治,一邊把自己腫瘤的各項參數、「總共加起來有幾公斤」都研究了個遍。

雖然還每周不落的跟創新工場開視頻例會、項目評審會,但他的時間也慢慢從工作中剝離。開始有大量時間可以看書,《西藏生死書》也在他的書單里。

受心態所影響,他看了二三十本宗教類書籍,想從信仰層面理解自己為什麼被選中;看了四五十本健康養生的書,來理解、調理自己的病情。但記者問到這期間他所看過的最奇怪的書是什麼,李開復跟創新工場的聯合創始人王肇輝對視了一眼,「不能說」。

關於三觀的變化

在休整的17個月的後半年裡,隨著病情的穩定,他有更多的時間去體味生活。他強迫自己每天睡7個半小時;每周至少3到4小時的運動時間,自己慢慢爬陽明山;陪年逾九旬的母親吃飯;陪女兒申請大學、策劃攝影展。

「對人生,最大的心態變化當然是健康。健康不及格可能就沒有人生了。」

他去一個朋友家玩,從進門開始就讚嘆連連。

「你家的桂花好香!」

「一直這樣啊。」朋友說。

「你家的布置好漂亮!」

「一直這樣啊。」朋友說。

「你家的躺椅看著真舒服,真想躺一躺。」

「一直這樣啊。」朋友說。

「是重新裝修了吧?」

「一直這樣啊!」朋友說。

「我第一次去他家是在Google的時候,第二、第三次去是在工場的時候。人家的家一直沒變,但我腦子裡都是工作工作,對那些美好的東西根本視而不見。」17個月後的李開復說。

「生病讓你真正意識得到眾生平等。」李開復說,「以前我的信念基本就是我的書名,最大化影響力、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而不同。」但病中回顧,他發現這裡面有陷阱:功利。

「如果最大化影響力,那是不是只幫最聰明的人?只投最成功的公司?只跟最頂尖的媒體聊天?發微博只看轉發數、評論數?」

在病中,他每周刻意花幾個小時,跟找得到自己、希望獲取建議的年輕人聊天。而這些人,用他以前的標準來看,往往是沒什麼投資價值、未必優秀的。他曾因此吝於投入時間。

關於返工

每周2到3天的工作量,完全不是生病前的李開復的風格。以前的他看見自己日程表上有一分鐘的空檔,都會問責秘書。

而現在,他決定放平心態,做那些對自己壓力不太大、又能更有效增值的事情:

比如,創新工場的戰略方向制定與調整,為特別的崗位補充人手,對外面向媒體、投資人;

比如,在美國尋找好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

比如,給規模在50人以上的稍大創業公司提出戰略上的建議和幫扶。

在養病期間,李開復跟徐小平、蔡文勝數次深度的溝通了「早期投資者如何幫扶創業者」這個議題。而創新工場在節後也會宣布跟徐小平的真格基金、蔡文勝建立深度合作,集中更多的力量去幫扶創業者。

「早期投資里,有的個人天使往往有特別垂直、特別專業的行業知識,但不全面」創新工場的聯合創始人汪華說,「創新工場做了四五年的早期孵化,積累了很多的能力。加上徐小平、蔡文勝,我們其實投了數百家創業公司,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創業者群體。如何把我們積累的知識開放給群體、回歸創業環境、批量的幫助更多人,這個是我們聯手想要做的。」

這會是等回了李開復的創新工場,第一個大動作。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虎嗅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214/51477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