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精彩視頻 > 正文

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以歷代畫魚名品賀歲拜年

故宮書畫處助研吳誦芬接受RFA訪問時說:「在華人世界都有『歲末食魚』的習慣,來慶賀一整年的豐衣足食,年夜飯的時候,都會有一條魚,這表示,第一個,你的伙食很好,第二個就是討一個彩頭,預祝你來年跟今年一樣豐衣足食。」吳誦芬花了三年策劃這個展覽,從故宮上萬件典藏的名品中,挑出中國歷代名家畫魚的作品

台灣故宮「年年有餘—畫魚名品特展」。(特約記者夏小華攝)

台灣故宮「年年有餘—畫魚名品特展」。(特約記者夏小華攝)

台灣故宮「年年有餘—畫魚名品特展」。(特約記者夏小華攝)

台灣人過年除夕圍爐總少不了魚,祈願來年豐收有「余」。台灣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過年展出應景的「年年有餘—畫魚名品特展」,以歷代畫魚名品賀歲拜年。這也是故宮首次推出「魚」主題的展覽。

故宮書畫處助理研究員吳誦芬接受本台訪問時說:「在華人世界都有『歲末食魚』的習慣,來慶賀一整年的豐衣足食,年夜飯的時候,都會有一條魚,這表示,第一個,你的伙食很好,第二個就是討一個彩頭,預祝你來年跟今年一樣豐衣足食。」

吳誦芬花了三年策劃這個展覽,從故宮上萬件典藏的名品中,挑出中國歷代名家畫魚的作品,像是<清沈振麟狸奴魚藻>,將金魚游入險境而渾然不覺的憨態,表露無遺。表現技巧方面,她推薦<清郎世寧畫魚藻>,以重彩和西洋技法,仔細表現鰭條的立體感和魚皮的亮澤,除了畫作焦點的兩條大鯉魚,畫布底下的小魚,有一種動畫、禪隱、位移的畫法。

此外,元人的<魚藻圖>,以水面植物和水底藻荇,暗示為水底景象,由上而下按大中小順序畫魚三條,先以淡墨鉤畫輪廓,再逐次漸層漬染魚鱗、魚鰭,還講究地以粗布壓印布紋,使鱖魚身上的細密鱗紋,顯得更加生動逼真。而<民國齊白石長年大貴>,取(魚占)魚、鱖魚「年」、「貴」的諧音,傳達「長年大貴」的吉祥寓意。

吳誦芬表示,人跟魚交手的歷史相當的早,在約公元前五千年至三千年仰韶文化、彩陶文化,就有人面魚紋缽、魚紋盆,用筆畫出來的魚,造型上相當的幾何,但是像流線型的魚的身體、魚的鯕、牙齒跟嘴都各樣具全,還有魚被鳥捕捉的畫作的陶缸。

談到歷史人物與魚的典故相關的記載,吳誦芬說,左傳「臧僖伯諫觀魚」提到,春秋時期的國之大師,除了祭祀跟出征,其他都是小事,那不合禮法的事是不可以做的,但當時魯國的賢君魯隱公,居然不納諫言、逾越禮法,也執意要去山東邊境觀賞漁民捕魚。而莊子「秋水」里也記載有名的哲學故事,即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莊子說:「這魚游的好從容、好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很快樂?」莊子就回答他:「你也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

還有為了吃魚丟了性命、「刺客列傳」里的「魚腸劍」,記載專諸把劍藏在魚腹中刺殺吳王僚。另外像孟嘗君有個門客馮諼,在他還沒沒無名的時候曾抱怨「食無魚」,因為吃不到魚而興起了回家去的念頭。

吳誦芬透露自己對動物主題的畫作,有一種莫名的熱愛,她曾在網路上策划過歷代畫貓的網站,也製作過十二生肖的專題。她認為魚比較特殊的是,最早的中國劃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目,魚則一直要等到宋代的時候,才有專門的獨立畫科。

吳誦芬說:「其實魚,牠不是一個重要的項目,比如說像是傳統的儒家禮教都會覺得說,畫魚其實是一個小道嘛,我們應該要畫詩經啊,或是文以載道的山水啊、或是歷代聖賢啊,但是畫魚其實在歷代的作品中占了一個很大宗的項目,也許牠不是非常地受到文人的推崇,但是至少在庶民這個層面,大家是非常非常喜歡牠的,比如說畫很多的金魚,大家把這種金魚的畫,比喻為『金玉滿堂』,還有一個漁夫他抓到一條大鯉魚,這種樣子的畫,很多人叫它『漁翁得利』嘛,因為鯉魚的諧音。」

吳誦芬還說:「很多文人也會覺得說,像是莊子筆下的『臨淵羨魚』,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公務纏身、不快樂、不自由,但是他們看見了魚,他們覺得那樣子的情態非常地自在、非常地羨慕的也有,所以其實畫魚這個主題,它等於有分庶民跟文人這兩種,同時並行但又取向不一的這種情況,這就是魚的畫作讓我覺得很有興趣的原因。」

這次展出的作品,也有小朋友特別感興趣的鳥抓魚、貓抓魚、小朋友抓魚這一些魚跟其他動物互動的類型,吳誦芬說,希望民眾帶著輕鬆的心情去看這些畫裡的魚,可能家裡面的小朋友十幾年以後會說:「啊!我曾經去過故宮,看過一個展,那裡面有魚。」這樣子她就覺得很高興了。

特約記者:夏小華責編:胡漢強/申鏵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218/51619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