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大陸即將人口大戰:安徽四川流出最多

當人們仍在為放開「二胎」、「延遲退休」等問題糾結不已的時候,這些已經不是決定中國大陸人口生育率的關鍵因素。

一般說來,傳統上經濟增長高的地區,其人口增長會慢下來;而經濟增長慢的地區,人口增長會比較快,如歐美日諸國莫不如此,但這一點在大陸並不成立。

即使中國已進入「新常態」,珠三角、長三角和北京等地區等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均GDP已逼近某些已開發國家,但是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仍保持在較高速度。

因為有另一隻無形之手在撥弄經濟的脈搏——流動人口。在中國,大量人口的自由流動,扭轉並主導了中國各地區之間人口變動的方向,進而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

記者梳理數據發現,來自中部地區的年輕人不僅沒有「逃離北上廣」,而是繼續向珠三角、長三角和北京聚集。「逃離北上廣其實是個偽命題,人口向東部大城市聚集的趨勢不會變,這一點與日韓等國的人口變化一致。」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的一位學者表示。

這種人口的自由流動,一方面使東部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得以補充,進而降低其社會撫養比,拉動這些地區經濟增長,熨平因老齡化等因素帶來的經濟下滑的風險;另一方面,對於那些人口淨流出的地區,則使其陷入「人口逆差」的困境,其影響甚至波及社會經濟運行的整個過程。

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區域經濟發展對人口的需求已經開始顯露,或許一場全國範圍內的「人口爭奪戰」已經開始。

人口從中部和西南地區流出

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底,全國流動人口達2.45億人。這意味著,全國有超過18%的人口離開本地或本省在外生活。

東北地區是人口流出最明顯的區域之一。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共流出人口400餘萬,刨去流入的人口,東北地區人口淨流出180萬。相比之下,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地區人口淨流入36萬。

但東北地區並非人口流出最多的省份,安徽、四川等中部和西南省份跨省流出人口最多。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數據測算,目前跨省流動人口已占全部流動人口的38.9%。其中,人口主要從中部和西南地區流出,安徽、四川、湖南、河南、貴州和江西六省占全國跨省流出人口的71.07%。

「人口流出主要是從農業大省流出,流向經濟發達地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段成榮教授指出,「農業大省的就業機會少,青壯年勞動力只能出去就業」。

綜合各省統計部門不完全統計,前六個人口流出大省中,安徽省2014年淨流向省外半年以上人口852.9萬人,比上年減少45.8萬人,但仍占當年全省常住人口的14.02%。河南省外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加,2013年河南省外出人口占本省戶籍人口已超過20%,其中流向省外占55.7%。貴州省2013年全省新增淨外出省外人口2.5萬人,比上年減少4.5萬人,外出總規模達760萬人。

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數據顯示,2013年前六個人口流出大省的流出同比下降約5.6%。段成榮指出,近年來,國內人口流動的增速有所放緩,但並不是很明顯,因為人口從中西部向東部轉移的趨勢未變。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生龍表示,跨省人口遷移的因素依次是遷出省人均GDP、總人口,遷入省的人均GDP、遷移存量。

雖然最近10多年來已出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新農村建設戰略等政策,但目前區域和城鄉差距仍十分明顯,這為人口遷移提供了根本動力。劉生龍認為,中國在未來很長時間之內,人口遷移的規模將會呈不斷擴張之勢。

逃離北上廣是「偽命題」

跨省流入人口中,人口主要流向珠三角、長三角和北京地區。

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廣東的珠三角,長三角的浙江、上海、江蘇,北京,海西經濟區的福建六省市占全國跨省流入人口總數的87.83%,較2012年同期上升了4.5%。

得益於改革開放之先手機遇,廣東最早成為流動人口流入重鎮。2013年末,廣東省常住人口達1.06億人,其中外來人口占26%。2000年-2010年跨省流入人口占該省新增常住人口的47.7%,接近一半。

「1992年上海浦東新區開發之前,雖然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但是珠三角的人口流入增速是最快的。浦東新區迅速開發後,大量吸納勞動人口,長三角的增速又反超珠三角。」段成榮分析指出。

由於人口流入過多,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的部分地區,外來常住人口數量甚至已經逼近本地人口數。其中,上海市2014年常住人口2425.68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占41%。北京市2013年底常住人口2114.8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占38%。

廣東省個別區域甚至出現人口「倒掛」現象,外來常住人口數量超過了本地戶籍人口。東莞2012年常住人口831.66萬人,非戶籍人口占77%。深圳2013年常住人口1062.89萬人,非戶籍人口占70%;但深圳實際常住居住人口數可能遠超此數,深圳市人大2013年披露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深圳市流動人口已達1532.8萬,為戶籍人口的5倍。

除了農民工進城,流動人口中從城市到城市的人口遷移也越來越多。段成榮表示,「近幾年人口流動趨勢發生變化,從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轉移的流動人口占總流動人口的比例約32%」。

人口流動導致區域經濟分化

由於人口流出,黑龍江、河南、安徽、四川等省市出現「人口逆差」,面臨人口縮減壓力。此外,東北三省還面臨人口自然增速銳減的特殊情況。

目前,東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全部低於1‰,其中吉林在2012年降至0.36‰,黑龍江在2013年降至0.78‰,而遼寧省2011年至2013年已開始負成長,2014也僅回升到0.26‰。

人口壓力帶來經濟潛在增速的下行。東北地區經濟從2012年開始大幅下滑,2014年黑龍江省、遼寧省GDP增速不及6%,吉林省也僅6.5%。

「在國內,人口基本上是可以自由流動的,這也就導致人口的流入流出產生不同的效應。比如,現在,當產業向中西部遷移時,安徽、四川回流明顯,而黑龍江則幾無回流,也導致區域表現各異。」前述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的學者表示。

對東部人口流入省份而言,「人口順差」也是其GDP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北京、上海等地每年由人口淨流入導致的GDP增長可能達2個百分點,使得其GDP仍能達到7%左右。

「農民工是東部勞動力的重要補充,甚至是沿海地區的勞動力主體」,光大證券[1.37%資金研報]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不過,目前青年人絕對數量下降,而中西部工資上漲很快,年輕人回大陸工作動力增大」。

但也有不同的觀點看待人口流動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講師阮榮平做的一項研究表明,由於流動人口中高學歷人口較多,人口流出短期來看使得流出省份人力資本下降,但是長期來看會刺激流出省份更加重視本省教育。而且流出人口大多戶籍仍在本省,匯回本地的資金將增加流出地的創業等活動。

「我們的測算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到2012年左右,由於人口流動與生產要素等結合,流動人口因素對全國GDP的貢獻率在23%左右。」段成榮表示,人口流動對GDP貢獻顯著。

即將開始的人口爭奪戰

隨著人口數量紅利逐漸消失,我國從此前的勞動力過剩開始出現局部的「用工荒」現象。

安邦諮詢高級研究員賀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後區域間人口流動與地方發展的人口需求衝突將會加劇,其結果是各個城市都面臨日趨激烈的搶人大戰。

賀軍表示,這一趨勢已在我們的調研中得到驗證,沿海、中部、西部大陸已普遍出現招工難,高層次人才與普通勞動力都成為各地爭搶的對象。

「務工荒有的地方嚴重,有的地方不嚴重。凡是保護勞動者的地區沒有務工荒,很多地方不善待勞動者就會很快吃苦頭」。段成榮認為,「今後將會出現勞動人口爭奪戰,目前一些地區的公司派人去接務工人員,已經反映了這種趨勢」。

他表示,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多,2010占52%多一些,目前估計已經到56%甚至接近60%。「新生代農民工與其父輩掙錢後就不同,新生代更追求從農民到市民更徹底的轉變,長遠立足城市,脫離農村。城市只有提供更好、更公平的發展機會,才能接納新生代農民工」。

「目前沒有看到流動人口大規模的回流,從中西部流向東南沿海的」,段成榮表示,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是一個互動的過程,2014年底的第二次東北振興規劃、剛剛通過的長江經濟帶等如果規劃能夠落地,當地經濟能夠快速發展,有可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比如成渝經濟區等也會有人口向其流入。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世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413/54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