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作家,著有《日本為什麼侵華》、《中國歷史的側面2》、《親歷北洋》等
訪談人:在這一集裡,我們談談蔣介石和日本的關係。
馮學榮:蔣介石是日本兵出身,二者的關係其實挺有趣。
訪談人:坊間傳聞蔣介石是河南許昌人,乳名「鄭三發子」,是跟隨其母親改嫁到浙江奉化的,這是不是真的?
馮學榮:蔣介石是土生土長的浙江奉化人,傳聞說蔣介石是河南人,本名叫「鄭三發子」,這只是民間的一則謠言。中國的歷史謠言很多,造成這個的重要原因是我們的國民分不清「小說」和「史料」二者之間的嚴格區別,往往將歷史小說誤當作史料、予以盲信。蔣介石的「鄭三發子」說,是出自於民間各種野史、小說、說書之類的材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那本刻意醜化蔣介石的歷史小說《金陵春夢》。對於嚴肅的歷史人而言,蔣介石「河南籍」這個問題,不值一駁。
訪談人:蔣介石是什麼時候去的日本念書?
馮學榮:蔣介石平生第一次去日本,是在他19歲的時候,即1906年,在當年的4月,蔣介石去了日本,在東京念了一家叫做「清華學校」的學堂,但是,也是在當年的冬天,蔣介石就不念了,打道回國了。
訪談人:為什麼?
馮學榮: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很擔心革命黨學軍事,所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早就達成了協議:只有清國公費公派的學生,才能入讀日本的軍校。也就是說,日本的軍事院校,不能招收清國的自費學生。
訪談人:公費公派,這樣清政府就能有所控制?
馮學榮:是的。公費公派。當時的清政府認為:凡是民間自費去日本學軍事的,一定是革命黨。你要想到日本學軍事?行,你先在國內向有關部門報名,有關部門審核了你的家底,要身家清白、和革命黨沒有關係,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要「政審過關」,這樣你才能獲得清國的公費,公派你去日本學軍事,學成回國之後,你要加入清政府的「新軍」、為清政府服務。
訪談人:所以蔣介石在日本就是進不了軍校,所以無奈回國?
馮學榮:是這樣的。蔣介石回國之後,去讀了保定軍官學校,然後在1907年底,蔣介石考取了清國的公費留學,被清政府公派到日本學軍事。
訪談人:這次蔣介石是念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馮學榮:所謂蔣介石入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陸士),也是一則歷史謠言。1908年,蔣介石以清國公派學生的身份,第二次東渡日本,他在東京入讀了一家叫做「振武學校」的軍事學堂。
訪談人:這所「振武學校」,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有什麼關係?
馮學榮:按照當時日本的學制,在東京振武學校畢業之後,需要進入日本陸軍,入伍實習一段時間,然後才有機會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進行深造。
訪談人:蔣介石在東京振武學校期間的表現如何?
馮學榮:表現平平。沒有什麼突出之處。您可以讀一下《張群先生話往事》——張群和蔣介石是東京振武學校的同學,也是當時形影不離的親密好友。張群對蔣介石和他的同窗往事,有一定的記錄。
訪談人:後來蔣介石是怎樣進入日本陸軍的?
馮學榮:那是在1910年,蔣介石從東京振武學校畢業了,遵從日本陸軍部的安排,他進入了「帝國陸軍第13師團野炮兵第19聯隊」,當兵,當日本兵,部隊的駐紮地是在日本的「高田市」,後來行政區域改制了,現在叫做「上越市」。蔣介石在日本部隊期間,主要是養馬、洗馬、騎馬。有點像《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弼馬溫」。
訪談人:當時在日本部隊裡面,是不是有歧視清國籍士兵的現象?
馮學榮:恰恰相反。蔣介石這一批清國實習生進入高田市入伍,在高田市當時造成了小轟動。要知道在當時,高田市是日本一個鳥不拉屎的小地方,那裡的日本老百姓一般也沒見過外國人,一聽有一群清國實習生來到咱高田入伍,哇,轟動一時,當時的報紙大肆報導,當地的輿論都表示歡迎,我記得其中一則新聞的標題叫做什麼《清國入伍生大歡迎》,諸如此類。
訪談人:那麼部隊的日本長官呢?對蔣介石怎麼樣?
馮學榮:答案也是出乎意料——部隊長官對蔣介石不錯。日本人吃飯是一小碗一小碗,小里小氣的,清國來的學生兵吃不飽,部隊的長官為了照顧清國學生兵,特地向軍部申請了特殊經費,給清國學生加菜,不但如此,日本長官每個周末還帶蔣介石這些清國學生兵出去大吃一頓。您可以參考古屋奎二《蔣介石秘錄》,這本書以日本保存的資料為依據,記錄了蔣介石在日本的生活以及待遇。
訪談人:當時的日本部隊為何要優待清國學生兵?
馮學榮:我們談歷史有一個時空坐標問題,時空坐標一定要擺正,否則歷史觀就會錯亂。我們印象中的日本人都是殺人不眨眼的野獸,對,在戰場上確實是這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不是這樣的,恰恰相反,他們往往是友好的、禮貌的,甚至是有情有義的。這個與我國歷史愛好者的認知相反。尤其是在清末年間,要知道在1910年的那個時期,清政府和日本政府之間的關係在總體上是良好的,換句話說,在1910年,日清兩國不但不是敵國,而且還是友邦。所以我們在清國人留學日本的相關史料里,經常可以看到日本人優待清國學生的歷史事實,而且這個在當時是普遍現象,並不僅僅是蔣介石、魯迅這些人在日本得到過優待,相當多的清國學生都在日本受過優待。
訪談人:也就是說,日本人後來殺進中國,窮凶極惡,那是後來兩國關係惡化之後才發生的事情,而在1910年的時候,日本和清國的關係是良好的,因此才有蔣介石在日本受到優待的現象?
馮學榮:正是如此。1928年蔣介石下野之後,去了日本,拜訪了日本陸軍第13師團的老長官長岡外史,蔣介石在長岡外史的家裡,手書了「不忘師教」的四個大字,以表示感激老師曾經對自己的優待。
訪談人:當時日本陸軍為何要將軍事技術教給清國人?他們不是要滅亡中國嗎?難道不怕清國學生兵學成之後、調轉槍口打日本?
馮學榮:這是一個好問題。很少人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事實是這樣的:1910年的日本,並沒有一個「滅亡中國」的國策,當時日本對清國的政策是:大力培養親日人才,以便將來日本在清國獲取更多的經濟以及政治上的特權。在清末年間,日本並不想滅亡清國,但日本想在清國獲取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特權,這是事實。
訪談人:所以日本招收了許多清國的政法學生,還有醫學、測繪、軍事等等,各方各面。
馮學榮:是的。日本當年招收清國來的軍事學生,教給他們軍事,當然不是為了叫他們將來打老師。問題是在1910年的時候,日本根本也沒有預想到將來和清國會打仗。後來爆發辛亥革命,清政府倒台、國民黨上台、開始反日排日、中日關係惡化、乃至爆發大戰,那都是後來的事情,而在1910年的時候,沒有人能預料到。
訪談人:這批清國軍事學生後來確實有一部分是參加了對日抗戰。蔣介石就不必說了,還有閻錫山、蔣百里、何應欽……一大堆,都是清國留日的軍事學生,學來本領之後打老師。
馮學榮:日本在清末年代為什麼要為清國培養軍事學生?這個問題,我建議您讀一讀實藤惠秀的《清國學生留學日本史》,這裡面對日本政府為何招收清國軍事學生,有著清晰的記載。當時日本政府的想法是:招收清國的軍事學生,期望他們學成之後,成為一群親日的軍事將才,這樣在不遠的將來,日本和清國就有望結成軍事同盟,而日本可以從日清軍事同盟里受益。後面這兩個字很關鍵——「受益」。一切國家政策,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說得再清楚一點:日本培養清國留學生,不是出於善心,而是出於謀利的動機、自私的動機。
訪談人:蔣介石在日本陸軍裡面當了多久的日本兵?後來是怎麼結束的?
馮學榮:蔣介石當日本兵,只當了一年左右的時間。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蔣介石找他的長官撒謊,說我有事,要請假兩天,然後蔣介石就熘了,從橫濱上船,回到上海,參加了辛亥革命。
訪談人:日本部隊方面的反應怎樣?
馮學榮:日本陸軍第13師團很惱火,首先他們認為:蔣介石不誠實,欺騙長官,其次呢,他們認為這是「逃兵」行為,於是第13師團將「帝國陸軍清國籍候補士官生蔣志清逃兵」的消息,通報給了陸軍省。(蔣介石學名「蔣志清」)陸軍省則通報了外務省。外務部長內田康哉火冒三丈,他說:「清國學生儘管是清國人,但他既在我帝國陸軍一天,他就是我帝國陸軍的一個兵,今天他以欺騙的手段逃離部隊,這就是逃兵行為、是嚴重違反軍紀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然後呢,內田康哉立馬通報了清國駐日公使。只是,武昌起義爆發之後,清政府已經處於劇烈搖晃當中,清國駐日公使自顧不暇,接到這種報告,也就不了了之,沒人管了。
訪談人:所以蔣介石在日本留下了黑檔案,再也無法到日本學習軍事了。
馮學榮:正是如此。所以1912年蔣介石在上海刺殺了陶成章之後,逃亡日本避難,在日本只能學習德文、不能再學軍事了,因為蔣介石在日本軍部已經有了「當逃兵」的黑檔案,沒有軍事院校會收他。
訪談人:似乎蔣介石不是僅僅一次避難日本?
馮學榮:是,日本是蔣介石的慣常避難所,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蔣介石也是避難於日本,所以在蔣介石的整個青年時期,他經常性地跑到日本去避難。
訪談人:此後蔣介石再和日本發生關係,就不再是愉快的關係了?
馮學榮:對。1924年1月,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一大),並對外公布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一大宣言),在「一大」之後,國民黨宣布:與蘇聯合作,共同對抗英日帝國主義(反帝),蔣介石不能置身事外,他擔任了黃埔軍校的校長,從此,也參加了這次反帝浪潮。
訪談人:在1924年的語境之下,「反帝」就是「反英」、「反日」的意思。蔣介石身為日本的學生,為什麼要參加反日?
馮學榮:國民黨「一大」之後,聯俄反帝,在當時國民黨的內部,已經是全黨的共識,蔣介石身處於國民黨之內,他別無選擇,無論蔣介石的個人態度是親日還是反日,他在當時除非回家耕田,要革命就要反日,不反日就無法革命——當時蘇聯出錢、出搶、出顧問,就是要利用國民黨、將英國勢力、日本勢力驅逐出中國,然後呢?然後就是全面赤化中國——這個是蘇聯當時的既定政策,從現在看來,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訪談人:所以國民黨從1924年「一大」開始、直至1927年「四一二」分共,在這三年時間裡,是有著「赤化」色彩的。
馮學榮:說得很對。1924春-1927年春這三年的時間裡,在日本人、英國人的眼中,國民黨就是一個赤化的黨,是蘇聯的一枚棋子,而蔣介石本人也因此在日本人的眼中,此時已經變化成一個赤化分子。由蘇聯支持的國民黨「一大」以及大革命時期國民黨的反日運動,是中日關係加速度惡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們的歷史愛好者如果不看清楚這一點,則看中日關係史,怎麼看都是煳塗的。
訪談人:那麼蔣介石對日本的態度呢?
馮學榮:1924年國民黨「一大」之後,定下了「反帝」的主旋律,這個時候蔣介石他只能隨大流,他別無選擇,就算假設蔣介石登上高處振臂一呼:「大家不要反日」,也沒有人會理他,搞不好還惹來一身唾沫,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形勢比人強」,身處反帝的浪潮之中,1924年的蔣介石無論內心親日還是反日,他也必須參加反帝。實際上蔣介石對於日本的態度,在1928年之前,其實談不上特別的仇恨,而他開始真正仇恨日本,其實是從1928年「五三慘案」(又稱「濟南慘案」)開始的。當年蔣介石帶領北伐軍開進濟南、和趕來護僑的日本兵幹了一仗,從此之後,在蔣介石的心中,日本這個老師,已經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仇人。
訪談人:1931年爆發「九一八事變」,蔣介石選擇不抵抗,是不是與他對日本這個老師的恐懼情緒有關?
馮學榮:談不上恐懼。「九一八」之後,蔣介石選擇暫時不抗日,僅僅是表現上不抗日,實際上從「九一八」開始,蔣介石已經開始積極準備擴軍、練軍,並在華東地帶頻繁演習、建築碉堡防線等,積極準備日後打日本。
訪談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蔣介石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馮學榮:依據剛剛解密的《蔣介石日記》,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傳到蔣介石耳邊時,蔣介石的第一反應是:不明白日本想幹什麼?日本如果要一舉吞併中國的話,在南京附近挑事是最合乎邏輯的,而不應該在盧溝橋這個邊遠地方挑起事端,但消息告訴蔣介石:這次又真的是在盧溝橋出事了。所以蔣介石他很困惑,不理解,不知道日本要幹什麼。
訪談人:後來又是什麼事情促使蔣介石下定決心發起全面抗戰?
馮學榮:關鍵點是1937年7月11日,日本內閣向華北增兵。這件事十分關鍵。在蔣介石以及他的智囊們看來,日本這次是要用武力吞併華北——中國人無法再妥協了,必須奮起抗戰了,死就死,跟他拼了算了。
訪談人:那麼7月11日(盧溝橋事變之後4天),日本內閣為什麼要向中國華北增兵?
馮學榮:這也是一個好問題。我的答案也許會讓你反感——日本內閣這次增兵,不是為了「吞併華北」,而是為了保護華北的日本僑民。我可以遷就讀者的愛國情感,違心地說「日本增兵華北是為了吞併華北、進而蠶食全中國」,但我不是橫店神劇的編劇,我是一個嚴肅的歷史人,我不能撒謊。人們可以不關注我、可以唾棄我,但卻不能阻止我講真話——1937年7月11日,日本內閣決議增兵華北,不是為了吞併華北,而是為了護僑。人們質疑我的話,可以參考以下幾冊史料:《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近衛手記:日本政界二十年》、《今井武夫回憶錄》等,還有很多。當然,你大可以說日本增兵華北護僑是一種霸道的行徑,但霸道是霸道,它的目的是為了護僑,這是兩回事。
訪談人:也就是說,7月11日之後,國民黨對日本的意圖產生了誤判?
馮學榮:不但是國民黨對日本的意圖產生了誤判,而是全中國人民都對日本的意圖產生了誤判。所以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談話》——「地無分東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發表完《廬山談話》之後,蔣介石命令張治中出兵上海、攻擊駐紮在上海租界虹口日僑聚居區的日本海軍陸戰隊,而日本受到攻擊之後,火速派兵上海,展開瘋狂報復(所謂「膺懲暴支」),從此,中日大戰全面爆發,一發不可收拾。是為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