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遠去巨獸大海牛的故事:因人類捕殺而滅絕

就在兩百多年前,如果有水手航行到北太平洋的寒冷水域,他或許就有機會遇到一種巨大的海牛。這種海牛的體長可以達到10米,重量在5到10噸之間。它們還非常擅長游泳,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海水裡,取食生長在水下的海草。

這種海牛名字是「大海牛」,也被稱為巨儒艮、斯特拉海牛。它們已經滅絕了近250年,許多人也忘記了曾經有這麼一種巨大的動物存在過,更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滅絕的。即使是今天,科學家也依然在不斷尋找有關大海牛的生活史及其他信息,試圖揭開這種動物的神秘面紗。

大海牛屬於海牛目,如今這個分類中只存在4個物種,分屬海牛科和儒艮科。儒艮科的唯一物種儒艮主要分布於東南亞,體長約3米,重量約400千克。海牛科有3個物種,分別是亞馬孫海牛、西印度海牛和西非海牛。它們能長到4米長,重量接近600千克。

海牛目的4個物種都長著渾圓的身體,口鼻朝下,長著類似船槳的鰭狀肢,尾巴扁平。然而,大海牛的體型比它們大得太多了。大海牛能長到10米長,不同的數據來源顯示,它們的重量在4噸到11噸之間。大海牛沒有牙齒,靠一對寬的角質板咀嚼海草。

第一次對大海牛的科學記錄直到1741年才出現。當時,著名探險家維圖斯·白令所率領的探險隊遭遇海難,水手們漂流到了一個與世隔絕、植被稀少的海島。這個海島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而島嶼附近的海域也被稱為白令海。倖存的水手依靠捕食大海牛為生,他們記錄了大海牛的數量和分布

與現生的近親一樣,大海牛也過著群體生活。它們移動緩慢,而且性情溫順,因而成為十分容易捕殺的獵物,大海牛的脂肪層厚達7到10厘米,味道嘗起來像杏仁油——這可能是它們滅絕的原因之一。

有一份報告描述道,一頭大海牛足夠33個人吃一個月,而水手們還會將大海牛的肉儲存在船上,維持長達一年的探險生活。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最後一頭大海牛在1768年被殺死,距離它們被發現僅僅27年。

人類在不到30年時間內就將大海牛推向了滅絕。大海牛也成為近現代為數不多的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大海牛是海牛目演化的頂點,在現代生物中,它們是僅次於鯨類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遺憾的是,我們再也無法看到它們的身影,而海牛目其他成員的境遇也不容樂觀

北京時間6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就在兩百多年前,如果有水手航行到北太平洋的寒冷水域,他或許就有機會遇到一種巨大的海牛。這種海牛的體長可以達到10米,重量在5到10噸之間。它們還非常擅長游泳,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海水裡,取食生長在水下的海草。

這種海牛名字是「大海牛」,也被稱為巨儒艮、斯特拉海牛。它們已經滅絕了近250年,許多人也忘記了曾經有這麼一種巨大的動物存在過,更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滅絕的。即使是今天,科學家也依然在不斷尋找有關大海牛的生活史及其他信息,試圖揭開這種動物的神秘面紗。

大海牛屬於海牛目(Sirenia),如今這個分類中只存在4個物種,分屬海牛科和儒艮科。儒艮科的唯一物種儒艮(Dugong dugon)主要分布於東南亞,體長約3米,重量約400千克。海牛科有3個物種,分別是亞馬孫海牛(Trichechus inunguis)、西印度海牛(Trichechus manatus)和西非海牛(Trichechus senegalensis)。它們能長到4米長,重量接近600千克。

海牛目的4個物種都長著渾圓的身體,口鼻朝下,長著類似船槳的鰭狀肢,尾巴扁平。然而,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的體型比它們大得太多了。大海牛能長到10米長,不同的數據來源顯示,它們的重量在4噸到11噸之間。大海牛沒有牙齒,靠一對寬的角質板咀嚼海草。

令人驚奇的是,第一次對大海牛的科學記錄直到1741年才出現。當時,著名探險家維圖斯·白令所率領的探險隊遭遇海難,水手們漂流到了一個與世隔絕、植被稀少的海島。這個海島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而島嶼附近的海域也被稱為白令海。倖存的水手依靠捕食大海牛為生,他們記錄了大海牛的數量和分布。據估計,當時島嶼周圍可能生活著約1500頭大海牛。

與現生的近親一樣,大海牛也過著群體生活。它們移動緩慢,而且性情溫順,因而成為十分容易捕殺的獵物。博物學家格奧爾格·斯特拉(Georg Steller)是白令船長探險隊的成員,也是第一個對大海牛進行描述的科學家,大海牛也因此被稱為「斯特拉海牛」。據斯特拉的描述,大海牛的脂肪層厚達7到10厘米,味道嘗起來像杏仁油——這可能是它們滅絕的原因之一。

探險隊的水手們最終逃離了白令島,他們也將大海牛存在的消息傳播了出去。此後的每一年,許許多多的探險隊都會前來捕獵。有一份報告描述道,一頭大海牛足夠33個人吃一個月,而水手們還會將大海牛的肉儲存在船上,維持長達一年的探險生活。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最後一頭大海牛在1768年被殺死,距離它們被發現僅僅27年。在那之後,科學家一直在探尋它們滅絕的原因,想弄清楚到底是這些捕獵探險把大海牛殺光了,還是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有說法認為,人類也在白令島周圍捕殺海獺,而海獺以海膽為食,它們的減少導致了海膽數量的爆發。緊接著,數量激增的海膽吃光了海底的海草,使大海牛沒有了食物來源,最終導致大海牛種群的滅絕。然而,近期的研究顯示,這種說法可能並不準確。人類捕殺大海牛的速度比它們繁殖的速度快得多。獵人們捕殺的大海牛數量甚至是他們食用量的7倍。他們將大海牛視作取之不盡的資源,採用了非常原始而且浪費的捕獵方式。

這麼做的結果就是,人類在不到30年時間內就將大海牛推向了滅絕。大海牛也成為近現代為數不多的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

在《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遺傳分析,確定了現生物種中與大海牛關係最近的種類。對細胞核基因的研究顯示,儒艮與大海牛的關係比另外3種海牛更近,大海牛其實更應該稱為「巨儒艮」。儒艮是現在唯一一種海洋食草哺乳動物,海牛則時常進入淡水水域。

在以往的地球歷史中,至少存在過19種儒艮,相關的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始新世。關於海牛目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它們與大象的關係相比其他哺乳動物要近得多。早期的海牛目動物可能像海馬一樣長著4條粗腿,行走在海水中,以海洋藻類和海草為食,並逐漸學會游泳,最終演化成適應水生生活的體型。

大海牛是海牛目演化的頂點,在現代生物中,它們是僅次於鯨類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遺憾的是,我們再也無法看到它們的身影,而海牛目其他成員的境遇也不容樂觀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新浪科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630/57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