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經濟「頂尖國家」不是美國更不是中國

諷刺性的英國歷史書《1066那堆事》(1066 And All That)闡釋了,歷史在一戰後畫下一個句號,從那時起,美國取代英格蘭成為世界「頂尖國家」(Top Nation)。

在我最近於柯尼希斯溫特(K?nigswinter)參加的一次會議上,「頂尖國家」的概念是一項重要議程。與會者都專注於中國與美國為成為21世紀「頂尖國家」而展開的競賽。不過,在同時進行的會議就歐盟的未來展開辯論的時候,我發現這其中還存在兩種不同世界觀之間的潛在辯論。在外交政策專家看來,美國是「頂尖國家」;但從經濟層面而言,也許丹麥才是「頂尖國家」。

在《1066那堆事》一書中,「頂尖國家」是依據一個國家擺布其他人的能力來定義的。大英帝國便是「頂尖國家」的例子,它擁有日不落的版圖,從未到過印度的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卻是印度女皇。

但是丹麥對擺布其他人已經失去了興趣。過去兩個世紀中,丹麥王國相繼失去了挪威、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Schleswig-Holstein)以及冰島,要不了多久,資源豐富的格陵蘭島很可能也會尋求獨立。沒人太在乎。丹麥是一個社會和諧而又非常富有的小國。在國際幸福指數調查中,丹麥通常排名第一或是排前幾名。

當然,丹麥也相當乏味。麥可.布思(Michael Booth)在其所著的《下一個全球超級典範:北歐》(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中描述了「詹代法則」(Jante Law)——即在他所加入國籍的那個國家的小鎮中那種絕對的一致性和自我滿足。不過,在上個世紀歐洲大陸遭遇過兩次現在看來似乎既遙遠又荒謬的災難性戰爭的撕裂後(在前往柯尼希斯溫特開會的途中所經過的一段風景,仍然保留著1945年柏林戰役的傷疤,讓人有種不真實的感覺),絕大多數歐洲人都認為乏味是件好事。

英國人曾一度抱有諾曼·安傑爾(Norman Angell)所說的「大幻覺」(The Great Illusion):這位當過記者、也當過工黨(Labour)議員的英國人在其1909年所著的書中,對一種謬論進行了駁斥,即繁榮是對領土和資源進行侵略性控制的產物——如今我們都清楚這是謬論。相反,丹麥的財富是建立在向全球出口培根(bacon,即咸豬肉——編者注)和控制糖尿病藥物(這是一個恰當的組合)上的。如今這種國際參與度對多數歐洲人來說已經足夠了。從某種程度而言,去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就是在政治概念上的「頂尖國家」與經濟概念上的「頂尖國家」之間的一次選擇。蘇格蘭人是想要續訂英國的「三叉戟」(Trident)核潛艇(當代版不列顛尼亞統治海洋的無力主張),還是寧願做像丹麥那樣的國家?

正如蘇獨辯論的一些方面所表明的那樣,自滿和島國性可能會走得太過火。在上世紀70年代,莫恩斯·格利斯楚普(Mogens Glistrup)所領導的進步黨(Progress Party)成為丹麥議會的第二大政黨,該黨曾提議以「我們投降」的俄語錄音取代丹麥的國防力量。瑞士是另一個經濟意義上「頂尖國家」的候選國,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成功保持著一個略微強硬一點的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當格利斯楚普試圖宣布丹麥為非穆斯林區域時,他做過頭了。不過,在不久前的選舉中,從進步黨中分離出來的丹麥人民黨(Danish People’s Party)贏得了逾20%的選票。

有一些經濟學家看待「頂尖國家」的角度則不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超越美國了嗎?印度迅速膨脹的人口和經濟增速最終會使其成為全球GDP最高的國家嗎?但是我從來都沒能理解這種競賽有什麼意思,除了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哪些資源可用於支撐軍事版「頂尖國家」。並且這種競賽似乎並非是印度(或丹麥)希望加入的。不僅對印度人和丹麥人,這對整個世界都是件好事。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701/578665.html